阅读下面各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电浆电视是轻、薄型家电产品下一代的首选,它的大画屏、高画质、色彩逼真、画面动作流畅、不闪烁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家庭影院的高级享受。同时,它还有数据端子,能外接计算机,除了看电视听音乐外,还可以上网。
据专家介绍,电浆电视是应用日光灯的发光原理制造出来的大型电视荧屏,因为日光灯在通电后,灯内的气体呈电浆状态,其实就是一种电浆照明器。在电浆电视中,装有数十万个细小灯泡,小灯泡内装有惰性混合气体,外面涂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物质。那些类似日光灯的小灯泡就是一个个像素,在电流的作用下,显示出色彩画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由小日光灯组成的显示器,就是电浆显示器。
当然,电浆显示器与日光灯有所不同,日光灯是以常温液态的少量水银所放出的254mm紫外光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电浆显示器内的小灯泡并不装水银,只填充氖气之类的惰性气体。在常温下,惰性气体释放出147mm的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由此可见,与传统笨重的显像管电视相比,电浆电视不但显得轻盈了许多,另外还有画面大、全平面且不受磁场干扰等优点。
以常规的尺寸为例,29英寸的显像管电视,机身厚度已超过50cm,重量就超过30公斤,如果画面加大,重量就越大。而42英寸的电浆电视,重量仅30公斤,厚度在10cm以内,同尺寸的体积,只有传统显像管电视的1/10,重量只有1/6。不过,对于小尺寸荧屏来说,现有的液晶电视也能达到,只是大尺寸方面是液晶电视所不能及的。况且液晶受到了视角较窄的限制,电浆电视的视角达到了160°,可供多人从各个角度一同观看。
目前市面上电浆电视最多的是42英寸,更大的有50~60英寸。它的画质优点是高亮度,适合在明亮的室内观看,色彩对比清晰,动态范围大,真实而不闪烁。而且景像切换的时间快、减少讯号干扰,画面的动作流畅。多数电浆电视还增设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作为输出工具,在计算机专用宽输出适配卡的作用下,让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也不产生变质。
遗憾的是,目前的电浆电视还没有扬声器,且音响接口设备都没有,所以要搭配家庭影院,使用者都要自行添置。虽然电浆电视可以外接计算机,但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有转接端子,而且其内建的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如果购买水货或者直接从日本进货,就要买外接的转频器。此外,电浆电视的价格非常惊人,介于1~2万美元之间,显然足以让大多数人打消购买念头。预计在2006年后将全面改为数字节目播出,届时电浆电视的价格就不会很高了。
1.下列对“电浆电视”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是有别于传统晶体管电视的最新一代超轻、超薄型家电产品。
B.电浆电视是根据日光灯的发光原理研制成功的大尺寸荧屏的电视。
C.电浆电视是由日本发明和制造的能连接计算机上网的家用电器。
D.电浆电视是具有大画面、高画质、色彩真、不闪烁等特点的家庭影院。
2.下列对第二段加横线的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的显示器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小日光灯组成的电浆照明器。
B.在电浆电视的显示器里,装有数万个类似日光灯的小灯泡,它们就是一 个个像素。
C.电浆显示器内的小灯泡,内装的氖气、氙气之类惰性混合气体在通电后呈电浆状态。
D.电浆显示器里的小灯泡,外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物质,用以显示色彩图像。
3.下列对电浆电视优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浆电视重量轻、体积薄、能耗小,且具有抗磁性,不受磁场干扰。
B.电浆电视画面大、全平面、视角达到160°,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同时观看。
C.电浆电视画质好、亮度高、色彩清晰、动态范围大、景像切换快、画面动作流畅。
D.电浆电视如与计算机联接,能使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而画质保持不变。
4.根据文意,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电浆电视具有传统电视无可企及的优点,在未来的几年内,它将完全取代传统电视。
B.电浆电视大多配有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从而达到信息共享。
C.电浆电视的内建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现在,我国还没有国产的产品。
D.据专家预测,电浆电视价格在2006年后会降到与一般电视相当的水平。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叮叮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的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
E.这篇小说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 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红楼启示录
王 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节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和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名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的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及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制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种种针对性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聪明灵活”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往往能巧妙地把社会真实与虚幻世界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亦真亦假,亦真亦幻的境界。 |
B.第四段中“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 |
C.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是说运用“荒诞化、幻化”的手法可以给作者留下极大的创作自由,给读者留下极大阅读欣赏空间。 |
D.第六段说“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所谓“当小说写”就是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必须明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突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
文章第一段说:“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对作者要表明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在创作中加入了“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
B.«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目的是告诉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不可当真,只是“红楼”一“梦”罢了。 |
C.就«红楼梦»整体而言,“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
D.«红楼梦»涉及一系列的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涉及制造舆论,涉及不敬涉及犯上作乱等等,体现了写实小说的社会批判性。 |
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生活。 |
B.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
C.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
D.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 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 “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最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说的内容十分感人,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阅读感悟。(不超过30字)(3分)
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4分)
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6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阿庆
丰子恺①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航海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只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内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注】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他没有其他嗜好,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
B.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
C.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 |
D.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只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阅读下文。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熏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答案文字不超过40字。)
“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