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棵老柏树
李木生
在世界古树的阵营中,孔子家乡曲阜的一万多株古柏,也许是最为壮观的生命了。而在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树了。
我不知道它还会活多少年。我也不能确切地知道它到底活了多少年。古树专家也只能告诉我们个大概:它大致“出生”于北魏时期,已经有了1500岁以上的年纪。
只有树木的年轮会透露出它所经历的岁月。风调雨顺了,它的年轮就会宽大而舒展;年成凶险呢,它的年轮又会逼仄局促。丰歉旱涝,肥瘠穷通,1500多个春秋,它的年轮,会密密麻麻地绕列成怎样一幅令人眩目的图画?想想看,一个排列着1500多条不同纹路的额头,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干枯中空的树干早已不是完整的树干,树冠当然也是没有了的。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
没了树冠、连树干也已残缺不全且已干枯中空的老柏却依然活着。
老柏活着。
不像年轻的树木,根系呈离心生长式的扩散形。老柏的根系,早已是回缩生长式的收缩形。默然的根,只须就近吸取着些许的水分养料,不再在地下争夺生存的资源。低矮横出的枝叶,也只是尽可能少的享用雨露与阳光,任凭满世界的树木冠盖如云,不再在地上争夺生存的空间。非但不争,它更为地下根系的交错繁荣和地上枝叶的昌盛茂密而欣慰有加。
老柏慈祥地看着这个灾变无数却又始终生机无限的世界。爱,就在它那惟一的枝头日夜流淌
它那曾经沧桑的命运,还有什么没有经历过?战争与和平,灾难与安顺,疾病与健康,苦难与欢乐,生长与死亡……就密布于老柏的生命历程之中。近于孔林,近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墓地,当是有过不少大红大紫的机会的。可是它偏偏屡屡不改自己的性情,秉承了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壮自己的干、发自己的枝、萌自己的叶。
于是,一切,在它都已经是安然淡然的了。从历史的深处与时间的源头活过来的生命,怎能不让一种博大与仁厚在心头长得枝青叶绿呢?再红火的喧哗,再煞有介事的时髦,甚至朝代的嬗变更替,都不能丝毫干扰它深如苍穹的心境
老柏自在自主的活着。毕竟,这棵老柏的根须已是短而细、枝叶也稀而少了,况且那个生命的通道也太过纤弱了。不要说强大的外部环境在逼它退出生命的舞台,就连它日渐衰竭的筋力也在劝它归于永恒的长眠里。但是,有爱在时时孳生、日夜流淌,怎能不会长寿呢?一股莫名的强劲的力量,在它的生命的通道间充盈蒸腾,甚至在它那早已残缺不全的树干上洇润开来。于是,那根横飞的惟一的枝干,也就张扬成一面生命的大纛了。它平和但却略嫌执拗地向着世上所有的根须与枝叶,发出着善意却又响亮的挑战——
看谁活得健康而又久长,看谁能为这个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
知道来日的老柏依旧从容地活着,只是更加的孜孜矻矻也更加的感觉灵敏了
一根草芽的破土,一个婴儿的新生,一缕轻扬的炊烟,甚至一条蚯蚓的扭动,都会牵动它如弦的神经。每一个新的日子,它都会如对待已逝的15个世纪那样郑重而又隆重的迎接,然后便是让每一刻都过得饱满而又富有创意。
轻轻地拍着它绝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谛听着它那浑厚的“嗵嗵”声,我仿佛听到它在悄悄地给我说:死又怕啥?死不也是一种生,一种生的形式?再不用分一份水分养料,再不用占一份阳光雨露,无非是不能绿了,却照样可以挺拔地站着。一种铁般的颜色,谁能说不也是一种生命的色彩?它的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和树干上端山峰般错落的残块,不就是一种生命的雕塑吗?也许我的子孙的子孙,会在这尊叫做“老柏”的雕塑前久久地驻足,拍拍它连那溜细细的生命通道也已经失去的树干,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鼓舞与抚慰。
(有删节)..文中“老柏活着”“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有何含义?(4分)
..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而在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树了。(2分)
(2)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2分)..文章末尾说“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鼓舞与抚慰”,从全文看,老柏树有哪些特征可以给我们以“鼓舞与抚慰”?(4分)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著小丹译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
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一一一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 你喜欢吃山核桃吗?(2分)
(2)我僵硬地笑了笑(2分)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
最后一段写“生活正慢慢好转”并赞美松鼠是“天使”,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9·17”大堵车警示
9月17日的一场小雨就让北京城的交通“瘫痪”——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超140条,打破今年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
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的大城市——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加步行的出行率均各占1/3。北京与纽约虽都是高密度城市,但纽约90%以上的出行是靠公交完成的;北京与洛杉矶虽都鼓励小汽车发展,但洛杉矶为让小汽车开起来,在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低密度地蔓延城市;北京与波哥大虽都发展快速公交(BRT),但波哥大是在短短两年内,用快速公交覆盖全市主干道,瞬间摆脱了对小汽车的依赖;而北京只是选择个别路段作为快速公交“样板”。北京想长出纽约的身段,运用的却是洛杉矶的交通政策,还想干一点波哥大那样的“公交优先”,结果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陷入困境,甚至连走路都不方便了——是为北京交通的战术之困。
对此,规划学家梁思成、陈占祥60年前已有预见,他们提出新旧城市分开发展,以平衡分布就业功能的应对之策,却被批判为“企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认识到单中心城市结构之弊,提出重点发展新城的战略目标。但近年来,北京的就业功能仍是通过拆迁改造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仍是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大规模跨区域的交通就这样被一如既往地制造出来,终致北京的交通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看来,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了。第二段画线的语句对文意的表达有何作用?
▲▲作者认为北京城交通大拥堵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说,“北京应对交通之策,从战略到战术,都该进行一番省思与调整”,你认为北京应该如何调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近处失明
①记者:《现代汉语词典》(2009年第5版)对历史的解释是“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②王开岭: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它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很少或从不关心历史,我很遗憾,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你不能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否则你就不立体,没有“根”,精神是一层纸。这些孩子一睁眼即上世纪90年代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且天经地义,唯一变化的是每年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当你告诉他30年前穿喇叭裤、唱邓丽君、听国外电台会坐牢时,他大睁着眼以为你开玩笑……重大的时代拐点、社会变局、思潮争鸣,他们都没遇上,一路直行,没有跌宕、起伏和岔路口,甚至以为父母也这样,只是更穷、更土,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罢了。所以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
④现代医学注重基因,重视“家族病史”,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是基因图谱。今天的生存格局、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哪来?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90年代来自80年代,80年代来自70年代。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就缩水,大家又会变回穷光蛋。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每一点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他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由此被废除。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
⑤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犹如你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长此下去,必将身无分文。
⑥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没有历史感,就拿不到生命身份证。还有,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时”,它也是“现在时”和“进行时”,比如几十年前的“极左”“大批判”“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精神污染”,真的被连根拔起、不再骚扰今天了吗?它往往一只脚留在过去,一只脚踩住当下。
⑦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住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
(节选自王开岭访谈《历史:近处失明和远视症》,有删改)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文章第四段中引用张志新和孙志刚两例的意图是什么?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怎样避免历史“近处失明”。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执虚如盈
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燕赵都市报》2010年11月26日)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
▲▲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
⑵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 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 理想越来越近了。 |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 |
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
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