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本大题3小题,共12分。)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作者早年曾热心功名仕途,但却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
(1)此诗的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作者的朋友郑谷读后,建议改为“一枝”,作者接受了这个建议,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试分析为什么“一枝”比“数枝”更好。
答:
(2)诗人笔下的早梅是怎样的一种形象?诗人借早梅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3)、《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请写一段文字,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
答:
阅读以下苏轼词,完成后面问题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月”“疏桐”“漏断”极写了作者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
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注:本诗创作于1968年。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当时环境的险恶,请简要分析?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他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晚(宋)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这首诗中的和体现出了晚春景物的特点。
请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谓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②《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西陆:秋天。④南冠:囚徒。阅读虞世南的《蝉》,分析其中“疏桐”这一意象。
这两首诗都运用比兴手法,有所寄托。请据此分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寓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生查子
独游雨岩①
辛弃疾②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①雨岩:在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地方。这里的景色奇丽。作者在这里写了不少的词。②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一生力主抗金,但由于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加以描述。
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