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9月32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外国留学.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
留学方向和群体 |
人数 |
留学生代表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
留美幼童学生群 |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
唐绍仪、詹天佑等 |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
严复、马建忠等 |
|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
推算当在22 000人以上 |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
留学欧美学生群 |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
|
民初到20世纪 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
留美学生群 |
推算人数达5 362人 |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
共计有1 700名以上 |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
|
留苏的政治家群 |
总计在1 600人左右 |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
|
留日学生群 |
当在20 000人以上 |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
|
留欧学生群 |
当在5 000以上 |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的动向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间剪纸
材料二 1864年有人记载上海港附近松江、太仓手工纺织业的情况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绫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摘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72~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表
年代 |
商办 |
外国人办 |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 占比重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 占比重 |
|
1872~1894年 |
53 |
4687 |
9.6% |
103 |
28000 |
57.3% |
1895~1913年 |
463 |
90801 |
41% |
136 |
103153 |
46% |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动。根据材料二、三加以说明。(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给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表
年份 |
内容 |
国别 |
发明人 |
1765 |
珍妮纺纱机 |
英国 |
哈格里夫斯(织工) |
1769 |
水力纺纱机 |
英国 |
阿克莱特(理发师) |
1779 |
骡机 |
英国 |
克隆普顿(纺纱工) |
1785 |
水力织布机 |
英国 |
卡特莱特(牧师) |
1785 |
蒸汽机 (改良) |
英国 |
瓦特(机修工) |
1807 |
汽船 |
美国 |
富尔顿(工程师) |
1814 |
蒸汽机车 |
英国 |
史蒂芬孙(矿工) |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经济迅猛发展。
——摘自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即将消失的图瓦卢——它是因“温室效应”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第一个即将被海水完全淹没的太平洋岛国。
(1)依据材料一,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3)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今天,图瓦卢真的会“消失”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4年,国有企业张裕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 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近年来,张裕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骄人业绩。
材料二 1978年、200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构成成分及其所占比例
时间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 |
1978年 |
77.6% |
22.4% |
0 |
2002年 |
50.5% |
40.8% |
8.7% |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张裕公司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简要指出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贩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6分)
(4)材料四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110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国家的侵华史,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但它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的抗争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尤其是因为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而现时工人阶级又尚未充分分化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 (1923年1月12日)
材料三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摘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 “沉沦”的过程。
(2)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原因。评价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