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白马寺 云冈石窟 胡旋舞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人们常说“宏伟归于罗马”,罗马的宏伟主要体现在建筑上。阅读下下列材料:
材料一 摇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的优秀成果,有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帝国中央倡导的风格普及于帝国全境,而各地各族的匠师也携其才识与技艺传统,参加并融会于共同的帝国建筑的洪流中。我们在皇帝图拉真、哈德良任用的建筑师中,不仅看到来自希腊的人才,也有从小亚细亚和埃及选拔的大师。帝国边陲城市的建筑却有着几乎从一个模子产生的共同形式与风格。
--摘编自朱龙华《罗马文化》
材料二 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所代表的巨大帝国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摘编自苏珊·伍德福德《剑桥艺术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建筑的成就超越前人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建筑师让人们感受建筑“宏伟”的方式。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