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绝望的生命飞向他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 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处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着舌箭。
老人仰望昊天,苦恼地失声喊着:"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闪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而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看父母居住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而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啊!"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个错误,眼下却还年青。他虔诚地感谢上苍,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不要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时只能是徒劳的了。
本文的主人公是(2分)

A.懊悔青春虚掷的老人。 B.依然振奋向前的老人。
C.犯过错误的年青人。 D.歧路徘徊的年青人。

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对前五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用时光倒流法,按老年、青年、童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年届花甲老人的追悔。
B.用倒叙手法,通过对年青时代生活道路选择的回忆,表现了一个六十岁老人的觉醒。
C.用倒叙手法,按老年、青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年届花甲的老人的苦恼和希望。
D.运用想象手法,通过一个年逾 古稀的老人的自悔自责,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怀念。

概括第六段的内容。(限15字以内)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6字)(4分)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A.回忆年少时,懊悔无休止。
B.人生多坎坷,知错仍可为。
C.人生两条路,抉择在自己。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结合第六段的作用,写出本文采用的写作方法及其好处(限45字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路透社伦敦1月1日电]研究人员今天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形成自从1990年以后就下降到了40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全球大洋来说是个糟糕的迹象。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和同事说,这种趋势会威胁到多种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还表明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类似生物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分布群,这片区域与全球的其他类似珊瑚礁区域一样,也受到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
研究人员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生物体对于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的形成和运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急剧变化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珊瑚礁就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型生物形成的脆弱海底结构,同时也是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繁衍生存和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珊瑚礁还能保护海岸线,为千百万人提供关键的食物来源,同时还能吸引旅游者。另外,珊瑚礁还有可能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药研制提供潜在的物质储备。
迪阿思领导的小组研究了69片礁石区域中的328个大型珊瑚聚集群,发现珊瑚结构组织的记录显示,整个大堡礁区域的珊瑚群的钙化(碳酸钙沉积)自从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了13.3%。
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共同造成了珊瑚形成速度的下降。这种下降是近400年来未见到的。
研究人员说:“证实这种下降的原因应当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项。”
在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珊瑚分布的面积大约有4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生物需要持续的阳光、温暖的海水和大量碳酸盐才能够繁衍成长。
(选自《参考信息》2009年1月3日第7版)
对“这种趋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全球珊瑚礁区域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日益加剧。
B.指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面临迫在眉睫的急剧变化。
C.指的是大堡礁的珊瑚形成速度降至近四百年来最低的水平。
D.指的是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

对珊瑚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珊瑚礁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生物经钙化而形成的海底结构。
B.珊瑚礁也是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繁衍生存与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C.珊瑚礁不仅能保护海岸线,吸引旅游者,还能开发成为人类新的食物源。
D.珊瑚礁有可能成为人类攻克癌症和其它疾病的药物来源。

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发现珊瑚形成速度下降并证实其下降原因是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研究小组取得的成果。
B.珊瑚礁的形成速度自1990年以来一直处在比正常情况低13.3%的水平。
C.在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全球海洋生物可能即将出现新的多样性变化。
D.珊瑚只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珊瑚礁一旦消失,将改变海洋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结构,大量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将失去生存繁衍之所,也将伴随它而消亡。
B.过多人类活动的干扰,必将影响珊瑚礁的正常形成与生长。
C.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珊瑚群,而且影响到了全球类似生物体,甚至其它海洋生物。
D.当全球冷暖周期发生变化,从全球变暖转向全球变冷时,珊瑚礁会加速生长形成,因此,珊瑚礁最终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读与写的变迁(周泽雄)
有一种“智能狂拼”的输入法,特征是可以整句输入,据说句子越长,准确率越高。据我推测,这种输入法的准确率,是以语言的平庸化为基础的。那些怀揣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态度的老派型作者,在这种输入法面前必将步步涉险,错误百出。假如时光可能倒流,历史可以虚拟,杜甫、苏轼、张岱等人用上了这种输入法,中国文学几将面临灭顶之灾。相反,那些除了现成滥调就啥也不会的家伙,使唤起它来却能尽享“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
令人不安的,当然不是一种输入法,而是其中透露出的平庸化倾向:以速度谋杀质量。
虽然一直有人赞颂那些天才的文字快枪手,所谓“洋洋万言,倚马可待”,但真正的文学大师往往心照不宣地恪守一个道理:文学是比慢的艺术,艺术的的经营容不得“狂拼”的蹄子来撒野。不扯远,近当代的世界文坛也是如此,那些写得最快的,一般也是通俗程度最高的作家,如侦探小说家、武侠小说家等。而类似乔伊斯、普鲁斯特这样的作者,写作永远
是缓慢的。古人写得慢,读得也慢;今人写得快,读得也快。举个世俗的例子,如果阁下花了钱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对方用过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你打发。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减少享受的时间。再以围棋为例,那些每手棋能够用半小时而不是一分钟来思考的人,棋力总是更高一些。难道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效率低下?面对美妙的文学作品,读得快不是本事,读得慢才是能耐。
这是一个资讯时代,信息强权派生出一种风卷残云的阅读倾向,结果,越来越多的读者,竟至越来越习以为常地用对待信息的态度面对文学。这种态度的表象之一,就是一种“关键词”狂潮。依我理解,对文学作品来说,隐匿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观点,常常是一种更可取也更高明的手段。寻找观点,把骨肉丰满的文学作品浓缩为机械的“关键词”,其实是透露出一种对欣赏之道的不耐烦。我知道,对于志在寻找观众点的网友,他的阅读通常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为基本特色的。把书读薄,固然是一种能耐,把书读厚,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明的能耐?
换个角度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这话天经地义,灌肠法是不可取的。同理,字要一个个地写,按说也顺理成章。但“智能狂拼”的设计者却告诉我们,字不必一个一个写,而不妨一句一句来。这当然无可厚非,对于技术进步,我得心存感恩才是。只是我们还应面对一个事实:写字速度的大幅提高,属于一桩计划外改良,该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文人的作业条件,但对作品的优秀,却完全没有提供承诺。我们也许没有想到,该技术也可能诱人下坠,让人误以为输入速度的提高,可以起到类似缝纫机的发明对裁缝行业所带来的迷人革新。缝纫机的作用原理是:你的脚踩得越快,那条裤线也就越笔直。但是,文学语言与裤线总不宜等量齐观吧?
阅读的最小单位,同样呈放大之势。古人读书,最小单位是一个个文字,今人读书,最小单位恐怕已有了大幅度提高。律师调看卷宗式的阅读法,是否正在文学读者面前大肆推广呢?当然,话得分两头说,如古人那样把阅读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单个文字的审美上,也会对阅读视野造成损害,不宜培养弘阔的文学气度;但眼下这种大而化之的鲸吞式阅读法,又绝非培养文学大气度的方便法门。弄得不好,还可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导致细微处不见了精神;宏大处亦如一只断线的纸鸢,虽高高在上,终不知魂归何处。
第五段“把书读薄,固然是一种能耐,把书读厚,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明的能耐”中的“把书读薄”“把书读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分别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1)文学语言与裤线总不宜等量齐观吧?
(2)弄得不好,还可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文章的标题是“读与写的变迁”,在作者来看,“读与写”有着怎样的变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家园如梦(节选)
山 珍
(1)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2)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3)“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课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为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溉我的一生。
(4)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5)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6)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7)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上。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8)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9)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10)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一种折磨。
(11)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12)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13)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把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14)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文章开头说“风”“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来自远方的呼唤”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第四段明确提到了乡愁,试分析“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中“饲养”与“涟漪”的意味。
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特色。
作者说“生活就是生生死死”,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耽于美丽
张丽钧
(1)那天去晨练,发现公园里的芍药开了。原本设计的跑步线路是经芍药园,穿竹林,绕烟雨湖跑两圈。但是,一颗心,硬是让那盛开的芍药给黏住了。便跟自己谈判:围芍药园跑十圈,差不多也抵了绕烟雨湖跑两圈了……就这么着吧!可是,跑起来的时候,却一眼一眼的看着那灼灼的芍药,心竟落英般飘飞着诸如“庭前芍药妖无格”“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之类的诗句,意乱情迷得再也顾不得去记取究竟跑到第几圈了。
(2)差不多总是这样的,耽于途中的美丽,听任这颗心一次次用“路过”的潮水跋扈地漫过了“到达”的堤岸。那一年游长白山,在去往天池的路上,为了拍张理想的不畏寒苦的牛皮杜鹃,我掉了队,颇费了一番周折才与导游联系上,见面后那女孩劈头就冲我嚷道:“破牛皮杜鹃有啥好照的!天池才是今天的精华景点,知道不?”
(3)也想过不由分说地舍弃了这途中无谓的盘桓,毕竟,心已然暗许给了远方。但是,当我被无意中击中我的箭簇猝然击中,倾倒,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4)说起来,我应该算是个“目的地”的信徒吧,并且,我一心向往着过极度理性的生活,特别欣赏自己目视前方心无旁骛昂首前行的样子。然而,我身体里隐匿着另一个可怕的我,这个“我”的拿手好戏就是纵宠那颗抛弃了目的、违逆了理性、执拗的耽于美丽的心啊!
(5)“美丽呀,倒影在心房;美丽呀,泪珠挂腮上;美丽呀,花儿吐芬芳;美丽呀,你让我慌张……”真喜欢陈数演唱的这首“美丽”。沉溺的心,有时竟会莫名地跟着那“慌张”慌张起来。
(6)“美是邂逅所得”,这话是川端康成说的。我曾经诵经般一遍遍地默诵这个句子,喜欢到心痛。那天走进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堂,恰好讲到了这个句子,我突然脸热心跳,仿佛被教室里所有的人倏然窥破了心底的秘密。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赏析这个句子,只见他循循善诱地向大家发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美是邂逅所得》的人生体验呢?”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我坐在这些阅历尚浅的孩子中间,无意去怨责他们对美的盲视,只是在心中悄然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
(7)一样的东西,只有入了心,才能真正入眼,要不怎会有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样的说法呢?而能入心入眼的东西,一定是因为那心与眼虚位以待良久了吧?邂逅美丽,其实是邂逅了热爱美丽的自己。
(8)不期然的美丽最容易攫住倾慕美的心。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怪我何以屡屡被目的地以外的美丽羁绊住了前行的脚步。人生在世,目的固然重要,但有暇分心旁顾,且于这分心旁顾中更爱了这不断给予我们苦痛给予我们惊喜的人间,这,也算得上是不浅的福分了吧?
作者在开头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去晨练偶遇芍药开了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邂逅美丽,其实是邂逅了热爱美丽的自己”,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说人生在世,目的固然重要,但有暇分心旁顾,且于这分心旁顾中更爱了这不断给予我们苦痛给予我们惊喜的人间。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感恩老兵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一一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爱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7•7卢沟桥事变纪念日”、“8•15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9•3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时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也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一一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
就整篇文章而言,开头两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第5自然段作者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