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 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动无” !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
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8.第1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才更宜于散步,沉思。”〔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追求?〔2〕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春天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文章记叙了作者三次逐渐深入的认识,请概括如下: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草色遥看近却无”,〔1〕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哲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描写的作者“寻找早春”的过程是:希望—失望—惊喜—怀疑—肯 定—领悟。 |
B.作者由自然之春写到心灵之春,借“寻春”表达了自已独特的人生感受。 |
C.“草色遥看近却无”,说明了一个道理:过分的细心不易发现春天,胸襟 开阔、不拘细节反而能看到到处都有春天的影子。 |
D.“今朝腊月春意动”一句诗,写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自然 |
规律。
E.文中大量引用了古诗句,这些诗句都为揭示作品的哲理含义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老人和马
梅寒
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那般寒凉。
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它还没有找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行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坡也上不去。老马似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埋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近坡顶老马像一堵重重的墙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老马的伤后来慢慢好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成一片。他以为那次的老马是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再苦再累不流泪的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
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哪……
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
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把儿子惊晕了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他也确实老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的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的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一份好生活……
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希望的田野》。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入定般寂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这篇小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文章没有扑面而来的震撼却在华丽精巧的文字背后潜藏着动人力量。 |
B.老人是大山里小学唯一的老师如果不是“确实老了”他还会一直义无返顾地接送学生上课——给学生上课——送学生回家。 |
C.老人和马有着共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共同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
D.老人老去了不得不离开大山他的学生最终成了他的接班人也将是老人精神的继承者。 |
E.小说以第二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穿插以第三人称使叙述的对象得以立体化的展现。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老人的精神、老人的忧虑和学生的纠结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光明日报》(有删减)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 |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 |
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外来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
B.吸收外来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
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父亲头顶那些闪光的石头
李汉荣
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是远古先民式的,朴素、神秘、好玩,带着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
在父亲生前,除了和他谈论地上的日常生活,我也曾与他零星聊过天上的事。
我依稀记得父亲仰望星空的情景,依稀记得星光下父亲说过的那些很有意思的话。
仰望星空,并不只是哲人、诗人、伟人以及天文学家的专业,我种庄稼的农民父亲,一生里不仅面朝泥土,一生里也仰望星空。面朝泥土,在土里收获五谷;仰望星空,在天上寄存梦境。依我看,我的父亲同时种着两片土地:在地上种粮,在天上种梦。
父亲说,星星是数不清的石头堆砌在空中,在天上,居住着许多长生不老的天神,就是他们在摆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就像我们在地上修筑各种样式的房子,建造大大小小的城池,天神也在天上把那些石头摆弄成各种样式,修砌成各种城池。天神从古至今扛着石头,东忙西忙,砌这砌那,这里砌条银河,那里码个北斗,这里堆个火星,那里又垒出个天蝎。天神忙个不停,其实也好像并不刻意为了什么,很可能只是为了不让那么宽敞的天白白地空着,就像我们庄稼人,看见空地,就要种点什么,茄子啊,葫芦啊,韭菜啊,就是一截田埂埂也舍不得空着,也要种上几窝蚕豆或一架丝瓜。这么说来,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啦。
太阳可能是一个燃烧的大石头,温度很高,烧成了火球,天神是安排它照料地上的虫虫鸟鸟、花花草草、人人物物的,若是总那么烧着,会很快烧化的,天神就在每天的结尾将它投进海里降降温,第二天早晨又开始点火燃烧。据父亲估计,太阳这个烧着的火球——他也把它叫作火石——还能燃烧九千年到一万年左右。一万年以后,这颗火石熄灭了咋办?我这样问父亲的时候,父亲皱了皱眉头,有些忧心,但很快笑了,说:“天大由天,天到时会有办法的。他劝我也不要为此操心,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
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他总是把月亮称作月亮爷爷,却把太阳开玩笑地叫作阳婆子,这样说来,似乎月亮反而成了太阳的丈夫,是支配太阳的,就像传统的夫妻关系。按理说,太阳促成了万物和庄稼的生长,作为庄稼人的父亲,对此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但父亲并不以实用主义眼光看待悬在天上的这两样宝贝,他对它们的感情充满了唯美的色彩。在父亲那里,月亮是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我理解,可能因为月亮离人、离土地总是那么亲近,像是家里的一个远房亲戚;月亮总是那么清亮、纯净和友善,没有半点浑浊和险恶,我猜想,善良的父亲在内心里是把月亮当作一个朋友和知己来对待的;在风雨交加、雷霆狂暴的天空,月亮总是保持着不慌不忙、不忧不悲、随遇而安的平和形象,这对在颠簸的命运里挣扎的父亲而言是一种安慰和镇静。在父亲的潜意识里,月亮是一个抬头也见、低头也见的芳邻和榜样。父亲一生尊敬月亮,喜欢月亮,逢年过节总要孝敬月亮。最难忘每到中秋之夜,父亲都要在院场正中摆个方桌,供上月饼、大枣,虔敬地面东而坐,待月、拜月,当月亮升上中天,父亲就将供品抛向空中,撒在铺满月光的地面。我至今记得父亲跪下来向月亮磕头的情景,父亲起伏的身体上,落满了自天而降的透明的月光。父亲向苍穹施礼,苍穹也向父亲馈赠祥光。
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赋予远古先民的特质,增强了父亲形象的厚度,表明父亲不只是自己个人的父亲,而是中华古老民族的大父亲的形象。 |
B.父亲眼中的星星是天神忙个不停地堆砌在空中的石头,并认为“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作者将庄稼人父亲与天神相比,既展现了父亲的劳苦人生价值,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 |
C.尽管父亲回答不了太阳“这颗火石熄灭了咋办”的问题,但他很快以“笑”化解了自己的“皱眉”和“忧心”,并劝我“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和对儿女的关爱。 |
D.作者始终围绕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这一线索,展示他仰望星空的情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他的一生,揭示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哲人智慧、诗人气质、伟人情怀。 |
E.文章在追忆父亲的人生中将天上、地下、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饱含哲理的内蕴,人物鲜明的个性及作者浓浓的情思,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联想。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去写“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的相关内容,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说,“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写出了父亲的人生与星空的关系。请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所展示的这种“星空与人生”的关系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蓝田书院中的一件长衫
禾 源
①拜谒神往已久的蓝田书院,动之情要止于礼,是我心中的谱。心有谱,行中规,我脚轻步稳,随着一渠活水相引走向书院。
②先生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读蓝田书院堪比一本厚书,我不敢敷衍,进书院之前,要在院前的“洗墨池”洗心照面,让心纯面清。
③“洗墨池”是先生得意于笔墨后的一个封号,月光下池如小点,先生斜影如逗,在书院门前点上这一符号,意味着先生当下要别过笔墨。先生把笔探入池中,又从池中提起笔,捋下一管水,滴水入池,咚咚有声,这也许是先生得意的心曲。墨香弥漫院中,墨韵留在纸上,多少哲思,多少才情都流淌在笔墨间。在月光下,洗墨池旁捋下这一管管的水,是多么轻松得意的一刻。先生听完,或者说是唱完这一曲,如捻须般捏捏笔端的狼毫,背上月光回书院中去。
④我凭池中一鉴之水,想起了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想着能否借此一鉴之水,邀请来先生共影徘徊,我便临池照影。风吹水漾,水波揉搓着身影,一折一舒的影子是我变形的身子。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怀疑是不是我心顽痴,浸水不沾?不是的,我终于明白,先生是天光,我只是云影,于是我的影子敬拜得伏地而行。看看影子,拍拍胸脯,感觉先生抖了抖长衫,今天给我上的第一课便是:大丈夫即便能立行于天下,务必要以谦逊之影相随。想到兹,念到兹,我仿佛也听到了滴水回音,也有着先生笔墨后的那种快意。
⑤“珠明碧海,玉润蓝田”配着“蓝田书院”的匾额,见联追古,我自然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可是一首情深深、意切切的情诗。先生是取诗意,还是别有用意,或为暗合,我为之疑惑。我借来先生一点点勤学善思的品质,把手背起,踱着方步寻找着答案。
⑥眼睛搜寻的都是显眼的一切,这一切彰显的是形象、是尊严、是痕迹、是彰表。我决定不用眼,而用嗅觉,可崭新的书院漆味浓郁,这里嗅不到别的气息,我便轻盈移步到负在吐水研墨鳌鱼石背上的魁星阁,打开阁窗,招来清风,寻味着亘古之气,这一来,感觉迎面袭来的是山风田息,闻到的是禾香野嗅,这些气息是因为书院坐落群山环绕的田畴间吗?是,也不仅是,更多的应该是先生那件能兜风的长衫沾露粘雾带回的。先生月下探泉,取水煮茶,飘飘长衫,拂一路风尘野嗅,能不粘花香禾嗅吗?再说先生有着究天察世的情怀,能拒绝这些吗?题“引月”款出“茶仙”多有自然之趣,这些离不开野嗅的浓熏。
⑦先生还时常游说乡野,穿梭于阡陌里弄,这长衫能不吸这些乡土气息吗?先生还秉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那些一身土气
的学子,牵襟扯袂,先生能不接纳这些山野之气吗?先生的长衫,接纳了这一切,于是他一袖挥出是墨香,一袖挥出是草味,多可爱的先生!
⑧隐隐感觉走在山野的长衫是风水先生,走在阡陌的长衫是乡村郎中,出没在深山的长衫是躲避炎凉世态的隐士。我兴奋地把自己这个并不高耸的鼻子,摸了又摸,让它继续扯着先生的长衫,抖了又抖。长衫呼呼作响,告诉我说,先生的长衫,就是先生的长衫,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先生的长衫腹面常临墨池,面对学子,笔挺挺立起的是圣贤绝学与体面师道;长衫的背面负着时光,渍出汗汁,负的是历史的重担。先生是为教化而来,是奉历史使命而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先生为此让长衫扶风而行,教化于天下。杉洋是先生教化的一站,这一站因有先生而钟灵毓秀,书院中的鳌鱼石终于成就了杉洋学子独占鳌头,得中状元;后山的纱帽岩终于让杉洋人才辈出,显贵的旗杆林立;凤林栖霞、狮岩负雪终于让杉洋的乡民出孝入悌。先生的长衫如长空白云,让人高瞻敬仰,先生的长衫如一片祥气,罩着一方方得以护荫的人。
⑨书院书声又起了吧!我下次来不用眼看,不用鼻嗅,我要用耳听,听听先生长衫福荫的大地,有人在解读“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有人在传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家训。
⑩先生,让我拽紧您的长衫,扯住几丝墨香草嗅,行走在热闹的大街和巷陌中。不为什么,只为有一缕根丝把自己当风筝放飞。
(2013年5月17日于听雨轩)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行文的顺序,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几个方面来组织材料,抒发了作者造访蓝田书院的感慨。 |
B.文章第①段概述作者游览蓝田书院时恭敬、敬仰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且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
C.第④段中“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运用神态描写,反衬“先生”的形象,看似无理,实则生动形象。 |
D.“一件长衫”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先生”的先贤大儒的身份,又象征着“先生”的精神品质,含意丰富蕴藉,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
E.文章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语言清新流畅,诙谐幽默,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俊美的审美愉悦。文章的“先生”是指谁?文章提到了“先生”哪些方面的主张?请分条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试举两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说文章的第⑩段作为结尾似乎画蛇添足,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