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新的成长
曾经是一个对未来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自己方向的人,把大把的青春浪费在优哉游哉之中,曾经对所谓“竞争”不屑一顾,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曾经对于那些一头扎在书中如痴如醉拼命苦学的人不以为然……一直都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大好年华消磨在古板的校园中。
直到看到那位幸福的父亲,我才知道自己对一切的不在乎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那时候我们正从高一升入高二,学校在开学典礼上给在高考中成绩优秀的同学颁奖。我们学校的文科那年出奇的好,一位师姐拿下了金华的第一名,校领导高兴得满面红光。颁奖典礼是她父亲去的,当时她人已经在北大了,她父亲坐在领导席上,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尽管校领导在作冗长的报告,但场下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父亲身上,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静静地坐着,但是人们似乎觉得目光无法移开。他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年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我的同学一脸仰慕的说:“他是文科状元的父亲啊!”刹那间仿佛什么东西击中了我的心脏,我觉得心里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被刺痛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也是为人父母的,他们为我付出的绝不会比这位父亲为他的女儿付出的少,对于女儿也一定有很大的期望,但得到了什么回报?只是一个不懂事的任性的女儿,经常嚷着高中毕业后去学理发、开餐馆或者做漫游世界的不切实际的梦,相比之下,这位父亲比他们幸福得多,因为他有一个争气的女儿。忽然,一股愧疚感涌上心头,我跑去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妈妈刚拿起电话,我就在这边嚷嚷:“妈妈妈妈,你要我将来考什么?”妈妈在那边傻了,就随口开玩笑:“当然是想让你考北大了。”我说“好”,然后挂了电话,这时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了。他们对我并不是没有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也不例外。之所以我以前一直没听到什么“指标”,是因为他们不想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可以想象父母对孩子满怀期望,看着女儿任性地挥霍年华却不得加以苛责的时候心里的那份煎熬。我想起我信口开河说的那些理想,对于我的父母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谁舍得孩子这样度过一生?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又想到自己上学期期末成绩单上那分数,或许对我而言那并没有什么,但是我怎么知道它对于我的父母意味着什么呢?我真的太残忍了。这一刻,我发现自己有多么爱他们,这一刻甚至愿意用我的生命去换取他们欣慰的一笑。我要努力。我希望2003年高考后领导席上坐着的是我的父亲。他们的幸福其实很简单,而这简单的幸福就掌握在我手上。我怎么能不努力?
那个学期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我从一个爱疯爱闹的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我曾经很鄙视的书呆子。我明白,我不仅为了自己,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是他们永远深爱都想着去保护的女儿。我所能回报他们的只有我的高考成绩。我的作息时间不可避免地变得枯燥,早上5:40起床,我规定6点一定到教室。为了节省时间,我的早餐一般都是去教室的时候带去的,到了教室之后就复习前一天所学的内容。我当时做笔记的时候,就做得特别仔细,一般是上课在草稿纸上做一遍,然后课后再整理一遍,誊写清楚,然后标明日期,这样复习时就一目了然了。等我复习完了,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来到教室,我就可以跟得上他们的步调,不至于因为复习笔记而落后其他人。为此,我向老师要来了教室的钥匙,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我知道以前太爱高谈阔论,“谋杀”了不少学习时间,后来甚至一天说不上十句话。朋友都说我变了,我笑笑没有回答,我感觉旁人是无法理解的。每天晚上我都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宿舍,看着夜空中朦胧的月亮,心里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也许是因为累,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的感动。说来也奇怪,我每天晚上都睡得特别踏实,觉得我在一天一天地靠近我的目标,每一天都是一个进步。我在走向成功!
高考前,我的心里异常平静,该做的我已经做了,不管结果是什么我都是无愧于自己的,但是心里还是有一个希望悄悄地迎风摇摆:但愿我能为父亲取到颁奖典礼领导席上那只属于全校第一名的位置,考前我还打电话回家,不想让妈妈紧张。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到学校颁奖典礼时,我已经到了北大,父亲回单位工作去了。简而言之,那个位置父亲最终没有坐上,想着我苦苦追求了两年的一个位置居然最后没有坐成。我很坦然,但也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原来生活真的爱开玩笑。有时一件小事给了你极大的触动,而为此付出了努力并成功之后,你却发现原来促成你成功的那件事根本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重要。生活也真仁慈,给你一个感动的机会,让你在感动中慢慢懂事,慢慢长大,然后告诉你,其实它做的只是拌了拌你杯中的咖啡,而甜美要你好自己试着去品味。阅读全文,找出能体现全文抒情线索的句子(仅限一句),并作简要说明.
全文不仅叙说了感人的成长故事,而且给了我们“备战高考”的启示,请加以概括。
怎样理解“促成你成功的那件事根本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重要”?
本文结尾很有特色,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后世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视狂夫之言之行为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 |
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 |
C.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
D.扬州八怪”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他们实际上一点也不怪,不狂。 |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发展。 |
B.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 |
C.l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
D.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的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
“痴狂”的艺术风尚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过程如何?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科技说明文,完成小题。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猴 子
梁晓声
公园的笼子里有一群猴子。它们究竟被关在笼子里多久了,已经无人知晓。
我们说那是笼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更像网状的大房子,猴子们在里边享有较充分的活动空间。在那空间里,它们是自由的。但再大的笼子也毕竟是笼子,而不是丛林。
公园的笼子里还有一棵野果树。那树的躯干在笼中,那树的树冠却在笼外,确切地说,是在罩住笼子的铁网的上边。树在笼中的躯干部分,已有多处地方掉皮了,被淘气的小猴子扒下去的。但果树春季仍开花,秋季仍结些果子。
猴群是有地位和等级之分的。特权和公认的资格成为占有果子多少的前提。一些掉落在网罩上的果子,只有爬到树干的最上方,将猴臂从网眼伸出网外,才能用猴爪子抓到。而只有某些猴子可以爬到树干的最上方,首先当然是猴王,其次是猴王所亲昵待之的猴,再其次是强壮善斗的猴。
于是那一棵树既不只向笼中投下阴影,也在猴群中造成了不平等现象。
于是嫉妒产生了,愤懑产生了,争抢产生了,厮咬产生了,于是笼中每每充满了敌视的、战斗的气氛……
笼子那边传来猴群发出的尖厉而使人惊悚的嚣叫。年轻的管理员看了老管理员一眼,转身向笼子跑去……
猴群在笼中正“战斗”得十分惨烈——具体地说,并非所有的猴子都投入了“战斗”。大多数猴子只不过又蹦又跳,蹿上蹿下,龇牙咧嘴,在自己一方“前线猛士”的后边助威。而双方的几只“猛士”却真的厮咬作一团。那一时刻,猴子显出了它们相当凶残的一面。它们的牙齿一旦咬住对方的要害,就像是受到当头一棒,死也不会松口,仿佛宁肯同归于尽。那时猴的脸相,与咬住了猎物颈子的狼、狮、豹等猛兽的脸相没什么两样……
年轻的管理员看得目瞪口呆。
一只手轻轻拍在他肩上,是老管理员的手。
老管理员眼望笼中惨烈的自戕情形,慢条斯理地说:“好,很好。对于我们,这是再好不过的现象了。看我手上这道疤,猴子挠的。几年前,这群猴子中还有出色的猴王。是的,那是一只出色的猴。它攻击我,因为它恨人。它恨人,因为人使它和它的猴群变成了供人观看的笼中之物。它以为成功地攻击了我,就可能率它的猴群夺门而逃了。我挺钦佩那样的猴子,它那样证明它是一只向往丛林自由的猴子。瞧眼前这群猴子吧!它们中已不太可能产生那样的猴子了。它们相互攻击,厮咬,只不过是为了在笼子里的地位。几年前那一只出色的猴子,是被它的同类咬死的。我由于钦佩它,在动物园里选了个好地方把它埋了……”
一只比猴王更强壮的猴子,将猴王活活咬死了。当血从猴王的颈中射出,年轻的管理员转过了脸不忍看……
“现在,它们开始在它们的同类中树立敌人了。它们越这样,我们越容易成为它们的上帝了。对于我们,这是好现象。很好的现象……”
获胜的猴子,也就是新猴王,显得异常亢奋。它迅速地爬上树干的高处,又迅速地蹿下来,并不时地龇牙咧嘴。蹿上蹿下之际,不忘将猴臂从网眼伸出,抓取几颗果分抛给帮它夺得了王位的“有功之臣”。而那些毛上沾满了同类血迹的猴,则一只只围着树干蹦来蹦去,抓耳挠腮,显出无上荣光的猴子嘴脸。随后啃着果子,分别蹲踞在高高低低的树桠上,像一只只秃鹫……
于是,在动物园里,在笼子里,那一棵老树又一次易主了。
从此,这群猴子,以及它们的下一代,低级的头脑中更没有了丛林的概念,更没有了对自由的向往。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两项是(5分):
A.猴群中特权和公认的资格与占有果子的份量成正比。掉在网罩上的果子,只有猴王允许的猴子才可以去拿。 |
B.公园里打斗中的猴子,龇牙咧嘴,个个厮咬作一团,像狼、狮、豹等猛兽一样欲置对方于死地,显出了它们相当凶残的一面。 |
C.猴群管理员对笼中猴群为了食物或地位互相残杀的现象习以为常,并且庆幸它们能这样内斗下去,方便自己管理。 |
D.经过激烈的打斗,新的猴王诞生了,同时它也得面临新的挑战,因为为了特权和公认的资格,一个潜在的猴王也在茁壮成长。 |
E.作品借久困笼中的猴群忘记了笼外的世界,只顾眼前私利残害同类的现象,讽刺了社会上没有长远眼光的竞争,恶性循环的现象。一只比猴王更强壮的猴子,将猴王活活咬死了。老管理员却还说:“对于我们,这是好现象。很好的现象……”老管理员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有人说猴子相互残杀争夺猴王的地位,给我们人类的启示是“优胜劣汰”,也有人认为是警示人类“看不透小事才斤斤计较”。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伟:我的双脚
最初的梦想
刘伟出生于1987年,上小学的时候,正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肇始,成为职业球员是他的理想。一切想象在10岁的一天终止,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不就是截肢吗?好了再接上不就行了。”脱离生命危险之后,刘伟被告知,他永远失去了双臂。“当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傻了。”
在医院做康复的那段时间,他遇到了一位同样失去双手的病人。“他能自己吃饭、刷牙、写字,而且事业上也非常成功,他教了我很多。”这个人叫刘京生,北京市残联副主席。面对有着同样遭遇的人,刘伟的感受是:“如果你一出生就有两个脑袋,别人都觉得很奇怪,怎么有两个脑袋呢?无所适从。但当你遇到一个同样有两个脑袋的人,而且你发现他过得很好,那你肯定会想,他过得好,我也可以。”失去双手半年后,他就学会了用脚刷牙、吃饭、写字。
生活被放到了没有双手的断点上。他在12岁时开始学游泳,进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仅仅两年之后,他就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刘伟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
残酷青春
在为奥运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告诉过他母亲,高压电对于刘伟身体细胞有过严重的伤害,不排除以后患上红斑狼疮或白血病的可能,他必须放弃训练,否则将危及生命。“只能放弃,不能为了比赛,命都不要了吧。”
在放弃了足球、游泳之后,他把希望置放在他的另一项爱好上——音乐。家人反对他走音乐这条路,但没有成功。“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所以我最终选择了音乐。”
找到一家私立音乐学院,校长给他们的回应是:刘伟进我们学校学音乐只能是影响校容。刘伟对校长的回应是:谢谢你这么歧视我,我会让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用脚弹琴是艰难的,这需要勇气和想象力,许多人用手弹都需要很多年才有起色,何况是脚。刘伟每天练琴时间超过7小时。“我是三点一线的生活:练琴、学音乐、回家。我家在五道口,练琴的地方在沙河,学音乐的地方在四中,那时真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在脚趾头一次次被磨破之后,刘伟逐渐摸索出了如何用脚来和琴键相处的办法。奥运会时,只学了一年钢琴的刘伟上了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节目,当着刘德华的面,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接着,他弹着钢琴,与刘德华合唱了一首《天意》。
一个“达人”的诞生
《中国达人秀》并不是刘伟第一次参加选秀。今年5月,他参加了《快乐男声》济南赛区预选赛,“我的歌还没唱几句就被打断,当我们把钢琴抬进来表演时,不到一半,评委就很不耐烦地打断了演奏。我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眼前的天空会出现5个字:多大点事啊。”
8月,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刘伟空着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刘伟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当刘伟被命运再一次放到一个耀目的舞台上,他有些像自己写的歌词那样:“我站在这里送给你/送你我最美丽的回忆/送你我的努力/你的鼓励永远都清晰/我站在这里拥抱你/抱你我最真实的身体/抱你我的约定/你的美丽永远都很清晰”。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概括刘伟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文中多次引用刘伟的原话,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结合本文与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素面朝天
毕淑敏
素面朝天。我在白纸上郑重写下这个题目。夫走过来说,你是要将一碗白皮面,对着天空吗?我说有一位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姐姐,她自恃美丽,见了唐明皇也不化妆,所以叫……夫笑了,说,我知道。可是你并不美丽。
是的,我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看着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见一位化过妆的女友洗面,红的水黑的水蜿蜒而下,仿佛洪水冲刷过水土流失的山峦。那个真实的她,像在蛋壳里窒息得过久的鸡雏,渐渐苏醒过来。我觉得这个眉目清晰的女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片刻前被颜色包裹的那个形象,是一个虚伪的陌生人。
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我的父母凭着它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的丈夫,凭着它在茫茫人海中将我找寻;我的儿子,凭着它第一次铭记住了自己的母亲……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图谱。连脸都不愿公开的人,便像捏着一份涂改过的证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着化过妆的脸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劳累,多了忧虑。
化妆可以使人年轻,无数广告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我认识的一位女郎,盛妆出行,艳丽得如同一组霓虹灯。一次半夜里我为她传一个电话,门开的一瞬间,我惊愕不止。惨亮的灯光下,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我不能不化妆。”她后来告诉我,“化妆如同吸烟,是有瘾的,我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不化妆的我。化妆最先是为了欺人,之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羡慕你啊!”从此我对她充满同情。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地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幅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干的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决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请看我的眼睛!浓墨勾勒的眼线在说。但栅栏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却暗淡犹疑。请注意我的口唇!樱桃红的唇膏在呼吁。但轮廓鲜明的唇内吐出的话语,却肤浅苍白。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直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分析概括文中的“化妆”的特点。
第2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作者所提倡的“素面朝天”的实质是什么,谈谈你对这种生活态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