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实现的现代化的道路既各具各色又具有共同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4)三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这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相同之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3)依据材料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改编自《中国古代对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材料二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

——据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三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一1900)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石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石油开采与利用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1750—1900年间英、美、中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份额变化的趋势。

在西欧北美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材料一: 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断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但是,浩瀚的海洋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绿岛相连……独特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而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的地中海气候有利于葡萄和橄榄的生长。为了维持生计,希腊人通过海外贸易出口葡萄酒、橄榄油、陶器等物品以换回粮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希腊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哪种经济形式出现?这种经济形式对希腊政治有什么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没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3)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最近,浙江省永康市的荆山夏村一些村民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被永康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荆山夏村,不顾村民们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群,耗资8 000多万元,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
──新华社杭州2006年5月16日电
材料三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次全会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剖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新华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次运动?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3分)
(2)通过材料二,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克服哪些问题?(3分)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应注意解决好哪些与农民和农村切实相关的问题?(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三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材料四:棉花价格提高……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如上海、南汇两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分之二”。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三县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
(2)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四,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