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重建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据此回答 题。
1 .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见右图)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据此可推断( )
A.其上游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 |
B.其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 |
C.该河年内径流的变化特点 |
D.该处农耕活动中的灌溉用水量 |
图9为某地区图。读图,完成17~19题。图中M山地东、西两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A.均为热带草原气候 | B.东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为热带草原气候 |
C.均为热带荒漠气候 | D.东为热带草原气候,西为热带荒漠气候 |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图中M山地位于
A.印度洋板块 | B.南极洲板块 | C.太平洋板块 | D.美洲板块 |
关于图中海域①、②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海水深度大于①地 | B.①、②两地均有寒流流经 |
C.①位于加勒比海,②位于太平洋 | D.①、②两地均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
图8中的L线示意某月海平面等压线,M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5~16题。此时M地盛行风向为
A.东南风 | B.西北风 | C.东北风 | D.西南风 |
M、N、P、Q四地中,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A.M地 | B.N地 | C.P地 | D.Q地 |
图6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7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13~14题。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流影响 | B.受暖流影响 |
C.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 D.受陆地影响 |
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5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图5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10~12题。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 B.印度洋 | C.大西洋 | D.北冰洋 |
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
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 | B.冷锋缓慢过境 |
C.反气旋缓慢过境 | D.暖锋缓慢过境 |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据此完成7~9题。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 B.12℃ | C.16℃ | D.18℃ |
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
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 B.8日22时左右 |
C.9日15时左右 | D.9日18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