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
李扬
动辄搬出“专家观点”如今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无可回避的是,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似乎也在大幅度地滑坡。比如,最近有好几件事让人对某些专家学者的所言所行不敢恭维。
在调控政策之手逐渐引导房价理性归位的时候,不少专家学者在许多公开场合发表力挺房价的高论。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先后有两个楼盘恰在此时盛大开盘,房地产商竟推出了“同质化”的气派庆典,不是大搞那种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而是盛情邀请专家学者作现场演讲,请他们在论坛上发布“房价不会下跌”之类的观点。不管说得如何动人,其实都只不过是转弯抹角地引你掏钱罢了。试想,他们跟推销的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
前不久,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竟然能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当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时,立即遭到了各方的质疑。很快,有报道“揭开了盖子”——原来,这个环境研究课题是由一家汽车公司赞助的!此外,在“苏丹红”、“雀巢奶粉”事件风波中,专家的表现忽左忽右,有位学者竞抛出了“一支烟就含多少苏丹红”的袒护之辞,难怪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感言:专家“别卖了科学精神”!
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但以上这些专家学者的表现,更像是表演。这种“专家秀”直接玷污了专家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义和学术操守。
专家观点失却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专家与某些利益没有了距离。少数专家学者与开发商等利益团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所谓学术研究的公正与科学自然蜕化变质了。诸如此类的“专家观点”,尽管有“专家”在场,但知识分子葆有的理性与操守却缺席了,这实际上是学术的失语,发生了腐败的“学术寻租”。这些学者凭借自己耀眼的学术头衔,手中的鉴定权、论证权、签字权去堂而皇之地攫取一笔可观的评审费、润笔费、讲课费。但实际上为利益驱使,玩“学钱交易”,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结果是,受利益主宰的专家意见又主宰了不知就里的善良听众。从股市到房市,站在利益集团前面做代言人、吹鼓手的学者专家并不鲜见;还有,某些经济学家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一次次说出“屁股决定脑袋”的误人误市的言论。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愤言提出封杀“社会活动院士”,剑指的正是这类“利益的俘虏”。
如果最信赖的专家把屁股坐到“利”字上去了,日后谁还听专家的话?学者自贱,导致的将是学术自戕、文化自贬。专家不能不自重,要切实担负起专家应有的责任。什么是专家的责任?一是尊重科学的求真而独立的品格,二是全心服务公众的义务。做到了这两点,也就自然远离利益集团的金钱诱惑。
当越来越多的专家走进百姓生活、进入公众视野时,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自律,而且更要善用制度性的他律来共同维护专家观点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制度性地剔除那些“利益专家”,实现专家观点的“去功利化”,才能从“专家意见”中聆听到坚守科学精神又为公众服务的“专家观点”,如此既有益于社会又裨益于学术。“他们跟推销的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文章的第二段与第三段列举了某些专家学者成为利益俘虏的所言所行,这些事例是否有堆砌之嫌,为什么?
文章批评了成为“利益俘虏”的专家观点,专家某方面的权威,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你认为作为一名专家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些生命里干涩的香
李丹崖
常常想起炒面的味道。我所说的此炒面,非彼炒面条,而是炒面和成的糊。是把面粉放在擦干的地锅里,以小火炒至泛黄,盛出来,然后放上糖,用沸腾的开水冲泡,使劲搅拌,炒面的甜香就飘满整个屋子了。我曾一度好奇,这样的面为什么能这样香?后来,老人们告诉我,这样的面被榨干了水分,剩余的都是糖分了,能不香吗?现在想想,小时候,缺少零食的我们,能吃上一份“干香干香”的炒面,就很不错了。
我喜欢贴近一根稻草闻它的香味,因为,它的躯干内潜藏着一股成熟的气息,有一种干涩的香。这种香,一度让我想起一个历经磨难的人的隐忍和刚毅,以及穿越苦难后灵魂的丰腴馨香。
我还喜欢闻面粉新磨出来后,留下的麸皮的香。在农村,麸皮是被当成草料喂牲口的,小时候,我去给牲口撒草料的时候,总喜欢抓起一把麸皮放在鼻孔前,狠狠地闻上一阵,有时候,用力过猛,直闻到满鼻孔都是,那种呛人的味道啊,尽管满眼是泪,但鼻腔里的颗颗粒粒也是香的。
我一直认为,所有干涩的东西,其间都包含着隐忍的成分。一个不懂得隐忍的人,只会像那些雨天里的青菜,早早地就霉变腐败,而一个懂得隐忍的人,他的心性,就像添加了盐,能脱去一切虚空的水分,留下的全部是精华。
这又多像腌制咸鱼的过程,一条条一生都在水中度过的鱼,只要一离开水,要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变糟变臭,然而,撒上了盐就不同了,水一见到盐,全都有自知之明地溃逃了,只留下海滩上竹筛子里带着腥香的鱼干,很能撩人胃口。
自然界的塑形术也真奇妙,它喜欢给许多散发香味的食物以干涩的面容,例如核桃、葵花子、板栗、花生等,这些食品坚毅、饱满,多像一个个历经坎坷却没有动摇的心,多像一个个硬汉。
这个世界上,能称得上干涩的人并不多。
你看看那些寺庙里修行的高僧,他们的形体看起来是清瘦的,每每旅游的时候见到他们,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核桃、开心果等果仁状的东西,这种想法连我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可能是很少有得道高僧体态臃肿吧。然而,他们的面容却很丰盈,如同一面湖,接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春水。这些高僧,洞悉世间的一切事物,所有的纠结在他们这里都变成了一条直线,所有的模糊与混沌到他们这里都变成了无限的清明。我们说,这种人,也是榨干了生命的水分,留住了生命的糖分,有一种从灵魂深处透射出来的干涩的香。
干涩往往穿着很朴素的外衣,甚至是衣衫褴褛。
对于圆滑变通来说,恪守原则是干涩的,但是,这样的恪守却是为了更多人的公平;对于花言巧语来说,诚实是干涩的,但是,没有一个人不渴望别人对自己诚实;对于浪漫的玫瑰来说,一朵野菊是干涩的,但是,谁能说野菊的香比不过脂粉气的玫瑰呢?对于夸夸其谈来说,有一说一是干涩的,但是,现代人多喜欢直奔主题啊!
干涩并不是干瘪。干涩是一种智慧升华后的状态,是生命的结晶。这样一种状态要我们做一个纯粹的人,清醒的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活色生香的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作者之所以写炒面,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了引出他要写的对象——“干涩的香” |
B.在作者看来,一个懂得隐忍的人,能脱去一切虚空的水分,留取全部的精华,从灵魂深处散发出一种干涩之香。 |
C.作者看到庙里的高僧就会想到核桃、开心果等果仁状的东西,是因为它们都很坚硬、有骨气。 |
D.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事物写起,如炒面、稻草等,然后写到高僧,由物及人,由实到虚。 |
文章前三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为了增强表现力,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
文章的标题是“那些生命里干涩的香”,请你概括文中 “干涩的香”的多层含义,并说说你认为怎样才能有这种“干涩的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小题2分)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 |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所特有的企求。 |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地球上的王家庄
毕飞宇
队长把鸭子统统交给了我。每天天一亮我就要来放鸭子。我把鸭子赶到河里,再沿河赶到乌金荡。乌金荡是一个好地方,水底下长满了水韭菜。水下的世界是鸭子的天堂,它们的屁股对着天,脖子伸得很长,在水的下面狼吞虎咽。为什么鸭子要长一只长长的脖子?原因就在这里。鱼就没有脖子,螃蟹没有,虾也没有。我已经八周岁了。按理说我应当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可是我不能。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那些日子父亲突然迷上宇宙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喜欢黑咕隆咚地和那些远方的星星们呆在一起。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那本从县城里带回来的《宇宙里有些什么》。父亲的举动充满了神秘性,他的行动使我相信,宇宙只存在于夜间。父亲的眼睛在夜里睁得很大,白天蔫得很,偶尔睁大了也是白的多,黑的少。
父亲从县城还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这张《世界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主要是年轻人,一起看世界来了。这张《世界地图》验证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世界地图》同时修正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错误看法。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现在看起来不对。世界的开阔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知,也不呈正方,而是椭圆形的。
看完了地图,我们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口开始讨论。地图上什么都有,甚至连美帝、苏修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王家庄所有的人都知道王家庄在哪儿,地图它凭什么忽视了我们?这个问题我们完全有必要向大队的党支部反映一下。世界一定有一个基础,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这个问题吸引了所有的人。人们聚拢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
王爱国又提出了一个更令人害怕的问题,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白天还好,万一是夜里,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我们只能不停地坠落,一直坠落,永远坠落。王爱国的话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感受无边的恐惧,我们几个小的紧紧地挨在一起。但是,王爱贫马上说,地图上清清楚楚,世界的左边是大西洋,右边也是大西洋,我们怎么能走到大西洋里去呢?
听了他的话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同时心存感激。然而,王爱国立即反驳说,假如我们坐的是船呢?王爱国的话又把我们甩进了无底的深渊。就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还是王爱贫挺身而出了。“如果船掉下去了,那么满世界的水都淌到了哪里?”我们看了看身后的鲤鱼河。水依然在河里,我们看到了希望,心安理得。
但是,我还是不放心,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父亲对着漆黑的四周看了几眼,用手掸了掸身边的萤火虫,犹豫了半天,说:“我们不说地球上的事。”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大骂了一声:“都说你是神经病!”
我坐在小舢板上,鸭子围绕在我的四周,我要带着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探险损失惨重,队长提起我的耳朵,把我拽到了大队部。大队书记在那儿,父亲也在那儿。父亲无比谦卑,正在给所有的人敬烟,给所有的人点烟。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了上来,厉声问:“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 “掉到哪里去了?”我说:“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仔细望着我,摸了摸我的脑门。父亲的手很白,冰凉的。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告诉大队书记说我有神经病。
“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
(选自《上海文学》,2002年第1期,有删节)概括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分)
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青年们在大队部门口展开讨论这一情节?请作简要分析。(3分)
怎样理解“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这句话?(2分)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
(1)我为什么骂父亲是“神经病”?当“神经病”成了我的名字,我为什么非常高兴?
(2)抛开小说中“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谈谈这篇小说在今天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3分)
现代文阅读(18分)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售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了选择的理由。
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博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保护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为。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的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质感、硬度和光亮。
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的索菲,为了阴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一股血性的力量,在我的心中升腾,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是一首闪耀着人性之光的诗,这是一支响彻行云震撼人寰的歌,永远在人类历史的上空回响。
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蘖,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结合全文来看,“悲悯的月光”指的是什么?(4分)
如何理解“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这句话的含意?(4分)
为了诠释“悲悯的月光”的丰富内涵,文中列举了哪些富有代表性的事件?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有人说文章的第一句“有人问托尔斯泰……你射击还是不射击?”是多余的,因为托尔斯泰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文章可以由薇拉的事例直接入题。你是怎样认为的?并说明理由。(6分)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田 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能力有限。后半句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类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瓜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的小说中的风波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功夫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尸掘坟,才被传统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是否有能力主张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是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剃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力。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须,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
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的: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他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
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结合文意,下列对文章标题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自认为天经地义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
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 |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 |
这是一种大智慧。对于文中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其 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
B.“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出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
C.“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者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
D.“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他生命的癌症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 |
呢?”这句话形象地告诫人们要善待唯一的地球上的其他生灵。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并非是由于它们的力量强大到人类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人类的道德自觉。 |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的: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
C.在没有外力的压迫下,把我们人类拥有的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样我们就成为有道德的物种。 |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