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崔杼弑庄公,)晏子(闻难往赴)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
及庆氏亡,(景公)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节选自《左传·襄公25年—28年》)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罪也乎哉?吾亡也?亡:逃跑
B.所不与崔、庆者与:结交,亲附
C.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制度:规范,准则
D.于是乎正德以幅之幅:限制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B.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C.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夫民生厚而用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明大义、识大体的一组是(   )
①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②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③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④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
⑤且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
⑥利过则为败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庄公被杀,晏子听到消息,冒死到崔杼家去吊唁,不失人臣之节。
B.崔杼为得人心,不仅放过了晏子,而且在立景公为君之后,还让晏子做了相。
C.庆氏失败之后,景公要增加晏子的封地,晏子不从,引起人们的不解。
D.晏子认为,百姓生活富裕了,就要端正道德加以限制,使他们不要放肆、怠慢。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甲文]李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弩(无箭的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1]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2]弮(quān):弩弓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事亲孝,与士信信:讲信义
B.今举事一不幸一:一旦
C.提步卒不满五千提:率领
D.遽加厚诛诛:诛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7、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2)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3)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舫斋记
欧阳修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②,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险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况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迫思曩时山川所履,舟楫之危,歧鼋之出没,波涛之汹,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其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俱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逸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
注:①燕私:指闲居休息。②崷崒(qiú zú):高峻的样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戾哉戾:违反情理
B.其温室之奥奥:深奥
C.自汴绝淮绝:回到
D.今得除去宿负宿:住处
2、下列各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相同的一项是()
A.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B.况予又尝以罪谪
C.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
D.又因以置于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回忆因遭贬而辗转、挣扎于江湖之间的艰难经历,由此深感仕途的风浪如同自然界的风浪一样险恶无常。
B. 作者一方面为能保全性命、安居滑州而自慰,一方面又为忆起昔日不幸遭遇而惊悸,因而警戒自己要居安思危。
C. 文章从居室的形状、构造,室外的景色及人在居室内休憩、观赏景物所产生的感受等方面,写出了居室的特点。
D. 作者写了古代隐者远离江湖的志趣及他们泛舟江上、一日千里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的向往和退隐的决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

(2)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沈嘉徵,字怀清,山阴人。年十三,刲①股和药愈母疾。援例授广西苍梧县长行乡巡检,调横州吏目,所在民歌颂之。雍正三年,督抚以卓异荐,超授江西乐平知县,建义社谷仓。民讼随到随判,案无留牍。有明建文时县令龙泉张彦方者,举义以抗靖难师,捐躯甚惨,母妻同时殉节,邑人哀之,合葬县治清白堂后,三百余年莫敢至墓所者。嘉徵为文以祭,且修其茔,祀之名宦。调知浮梁,却陶户陋规。窑俗,遇佣夫病,辄弃不治。乃创广济堂,俾病者居之,资以医药,全活无算。并设义冢,立石志其姓氏里居。建昌江书院,以训士子。邑向有蛟穴,邑人辇土塞之不能满,咸谓穴中有怪,近穴之田百余亩,皆荒芜不治。嘉徵率役,手辟榛莽,平高田之土以实之,尽成沃壤。其他奉檄审理邻邑疑狱,平反无算。乾隆三年,卓异升知广西象州,转百色同知,土司率豪侈,馈嘉徵以金。却之,曰:“尔自检束,吾不尔苛,无以金为也。”历镇安、太平知府,升云南迤西道;十七年,擢云南按察使,理诬申冤,狱无枉滥。二十二年,督抚购金事发,嘉徵以不先奏,劾罢归。旋授江南常镇道。越二年,以年七十告归,又六年,卒。按公历仕数十年,淡泊自处,宦橐萧然,室无妾媵。夫人亡后,即独居一室,以一稚孙侍,婢仆不敢辄入也。引年归,辟屋旁地为圃,曰晚香,莳花种竹,逍遥其中。予昔至绍兴,曾谒公于南门里第,长身岳峙,白髯长尺余,言论和平而详尽,谦恭温厚,一代伟人也。
(节选自《越中杂识》)
【注】①刲(kuī):割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陶户陋规却:除去。
B.以训士子训:教导。
C.平高田之土以实之实:填塞、装满。
D.狱无枉滥狱:监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三百余年莫敢至墓所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B.嘉徵为文以祭,且修其茔
若属皆且为所虏
C.乃创广济堂
乃令张良留谢
D.以年七十告归

以五十步笑百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侍亲、决狱、办学、开荒、拒贿等事迹的叙述,凸现了封建官吏的典型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淡泊自适、逍遥自在的为官态度的赞扬。
B.本文叙述沈嘉徵生平事迹,以时间为线索,主要采用顺叙手法,记述了他从少年到退归故里的生活经历,全文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C.本文详略得当,善于选取典型事例,着力表现人物品行;文中还采用插叙手法,通过对明建文时张彦方捐躯一事的回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D.本文运用陈述性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饰;多用短句,简明利落,流畅自然;描写生动,议论切当,杂而不乱,富有感染力。

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水。⑤諰諰(xǐ xǐ):恐惧的样子。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⑦膏⑧迄⑨匝
2.翻译:
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