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能够揭示的信息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
C.英国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美、英、德、日等国家企业研发总支出的80%~97%是由1000人以上的企业完成的,62%~90%是由5000人以上的企业完成的。美国企业所掌握的专利,约有51%由5000以上的企业占有,30%由1000~4000人的企业占有。这表明()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
B.企业规模大小决定其创新能力 |
C.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主要地位 |
D.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心 |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搜狐博客写道:从目前看,只有中国在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了新一代领导人。并且在随后的五年间积累治理国家的经验,实际参与现行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比如跨越两届领导人的“十二五规划”,确保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这表明()
A.西方政治制度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 |
B.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 |
C.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D.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少于中国政治制度 |
1937年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观战(淞沪会战)一个月后,致信罗斯福总统说:“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这说明()
A.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有利于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援 |
B.在民族利益面前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有助于抗战 |
C.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
D.美国的参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
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
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
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时期,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C.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