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了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对“海西”发展的关注和讨论,远远超出闽台范围,事关海西建设的提案有100多项。九三学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推进海西建设,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农工党中央建议在福建开展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试点。民革中央建议构建“海峡经济区”促两岸共同繁荣。
材料二 温家宝在福建考察中指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利益。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都做了部署。福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中西部地区,和港澳以及海外也有着密切联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三是有利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国家长远发展。
(1)两岸三通有什么经济意义?(或发展两岸旅游业、农产品贸易、文化产业合作等的意义)
(2)“两会”期间,民主党派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海西”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什么道理?
(3)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4)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有关知识说明福建省应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YU谋发展。
材料一:当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黑暗中消逝的时候,东方的中国却呈现出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
材料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的发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1)这二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什么状况?有何作用?
鲁迅先生曾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2008年我们的国家成功顶住了大雪灾、抗击了大地震,举办了奥运会,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1)请问鲁迅先生所说的“民魂”指的是什么?
(2)“民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在社会主义社会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魂”?
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指出:“爱国,必须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具体内容。”“今天,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民族尊严的神圣,更表现为拥护党的领导,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维护稳定局面,构建和谐社会。”
(1)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占据什么地位?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有人说:“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请你说说理由。
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但是只有中华文化长期延续而从未中断过。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什么是包容性?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