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充分发挥“山、海、侨、特、热”等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如表1)

计划时期
福建生产总值(亿元)
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福   建
全   国
1979年—1980年
161.17
11.8
5.6
“九五”时期
15693.79
11.5
8.6
“十五”时期
25856.35
10.7
9.6
2006年—2007年
16863.68
15.0
11.7
1979年—2007年
67407.43
12.8
9.8
2008年
10823.82
13.1%
9%

 
表1:福建省各计划时期GDP总量及增长率   
注: 福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505元和5467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0.8倍和38.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3.7%和13.5%。
材料二 福建高优农业有较大的发展,生产的亚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等名优特农副产品,闻名遐迩。然而福建农产品加工多数属初加工,农产品增加值低,加工产值只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76%,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已分别达到3.7倍、2.4倍, 我国台湾地区也达到2.6倍。福建许多山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旅游服务设施跟不上等原因,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福建的海洋资源也极为丰富,由于科技开发跟不上,沿海农民收入远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材料三 国务院2009年5月通过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结合材料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福建省取得的成就及政治原因。
(2)请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角度对福建省提高农民收入提出的若干建议。(或缩小城乡差距)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请从中央赋予福建先行先试的政策角度说明之。
(4)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加强对台合作必须重视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理由。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 显著成果。
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blob.png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请你告诉他们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材料二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1)描述图1表明的变化,并依据图2和材料三阐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表中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住的城市。该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是,该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现象:三大产业比重为1.4:57.6:41,同期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0%;采掘、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55%;万元GDP耗电量高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相当于德国的9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主要水城水质量属于劣5类。
材料二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事件发生后,市委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
结合当地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方法,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该市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新增100亿元投资科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