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为二则科技信息:
⑴ 美国加洲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生长在墨西哥互哈卡山麓的野生玉米后发规,这种玉米含有包括苏云杆菌(一种产生抗虫毒蛋白的细菌)基因在内的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由此可见①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传播到野生植物中②转基因作物可对天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成威胁③为防止基因污染,应当禁止转基因作物的推广④转基因作物不是洪水猛兽,自然的杂交过程实质是一个长期的转基因过程, 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无须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推广(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⑵ 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病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株,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说明了野生生物基因库所表现的( )
A.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B.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
C.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 D.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如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处细胞外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
B.刺激Ⅰ,a神经元中兴奋传递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
C.感受器存在于伸肌群,效应器存在于屈肌群 |
D.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Ⅱ,a处神经元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块农田中的所有杂草形成了一个种群 |
B.小麦田中高矮不一的小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包含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
D.生态农业使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能量的良性循环 |
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变化等 |
D.曲线②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
下图是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机理示意图,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膜内电位变化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有2个突触,①所指结构是突触小泡。 |
B.在③中给予某药物,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则说明该药物抑制了④的功能。 |
C.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10mv。 |
D.B种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导致K+外流量相对减少,使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 |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
B.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
C.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
D.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