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在地球上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悠长而复杂的历史,从非生命世界的无机物,经过千变万化,才逐步演化出现今如此繁荣的生命世界。
那么,现在地球上是否还存在着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的过程呢?有人凭想像认为,既然在三十几亿年前的地球上能发生从非生命物质向原始生命的转化,那么,现在地球上还应继续自然地产生着生命,这种说法已被大多数人否定。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地球上已不存在当时从无机物形成生命的自然条件。那时,地球上可以从无机物形成多种复杂的有机物,而这些有机物又都累积在适宜的场所——原始海洋里。由于当时的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微生物,也没有游离的氧气,所以,形成的有机物不会被氧化或被微生物分解。又由于没有臭氧层的阻拦,强大的紫外线可以直接射到地面,促进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因而可以使有机物充分地累积起来,经过漫长的发展而演化为生命。
可是,现代的地球与当时情况截然不同,现代地球的大气已经不是还原性气体,大气中有着丰富的氧气,随时都在氧化分解着有机物,而且氧气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有一部分变成了臭氧,它阻止了大部分的紫外线透射至地面,因此,现在地球上已没有当时使有机物积累起来的自然条件了。更主要的是,现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大量的异样生命,如细菌等。在空气中、水域中、土壤中,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在活动、在繁衍,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因此有机物不可能再在地面上或海洋中积累起来,并继续发展成生命。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如美国学者道勒等认为,目前地球上还存在着化学演化的独特环境,他们指出从红海裂谷中发现的盐水池就是此种独特环境。这种水下断裂谷,是大陆正在这些地方逐渐漂移开来的标记。他们认为这样的独特环境很可能对各种化学演化理论所提出的大多数条件都是具备的,这些裂谷是一些巨大的坑洞,其中含有甲烷,以及可能含有为生命进一步演化所需要的其他成分,在那里没有氧,也没有微生物,总之,全然是一个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因此,道勒等人呼吁不能让这个独特的环境受到污染,希望对这个令人神往的环境进行探索,以期解开原始生命在地球上是否还在继续发生之谜。
1.“从无机物形成生命”必须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不属于这一自然条件的一项是
A.无机物能够形成多种复杂的有机物。
B.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促进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
C.有机物不会被氧化或被微生物分解。
D.有累积有机物的适宜场所——原始海洋。
2.对“现在地球不存在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过程”的原因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气中有着丰富的氧气,随时都在氧化分解着有机物。
B. 现在无机物已能经过化学反应变成有机物。
C.有大量的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自然界的有机物。
D.臭氧阻止了大部分的紫外线透射到地面,产生的有机物减少。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认为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的过程,也有人持相反看法。
B.最原始的生命是在三十几亿年前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
C.无机物形成生命必须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并且经过漫长的发展而逐步演化。
D.美国学者道勒等的发现解开了地球上原始生命是否还在继续发生之谜。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是没有氧气和微生物,具有甲烷等其他成分以及海洋等。
B.微生物的分解、氧气的氧化和臭氧层阻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是导致无机物演化成生命停止的重要原因。
C.我们今天复杂的生命是由原来的无机物在由于大陆逐渐漂移开来而形成的水下断裂谷中进化来的。
D.有机物的大量积累,进而演化为生命,而今天由于大气成分的改变,有机物无法在地面或海洋积累,继续发展成生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是多种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觉、具体的影像、连贯不连贯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不论哪种记忆,都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某种特定的连通回路。大脑储存的方式是把事情分拆为最基本的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指定的神经元储存。
完整的记忆只有在被提取时才形成,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它只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不同的记忆素材通过编码,储存在不同的脑区,提取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几十个不同的脑区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或再现。
短暂记忆靠神经传导素增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只能保留几分钟;而长期记忆能保存许多天甚至多年。不断重复能使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通过不断重复,大脑中的化学信号系统会把一种特殊蛋白质推入神经元的核心,并且在那里启动遗传基因合成蛋白质,神经元因此有了基本的改变,增加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结果是大脑有了结构性的改变,这就是长期记忆的建立。
与某事件相关的素材以适当的间隔重复出现,而不是一次性出现,回忆这件事情会更加容易。比如,在几天内多次、短时间看到同一张脸,就比在一天内长时间对着这张脸更容易记住。这就是心理学家40年前提出过一种编码变异假说。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多背景的联系能从多途径提取记忆:这张脸与多种不同的背景联系起来,比如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相对于舞会等单纯的一种背景,更容易让人想起。每种不同的背景或环境,能激活大脑的不同功能区。这一假说认为,不同的神经反应能提高记忆。
但是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领导的一项神经影像研究提出,反过来也是对的,即用同一种背景多次激活同样的神经连接方式,事物能被更好地记忆下来。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同样的神经连接重新激活时,就会形成一幕记忆。记忆完成的精确与否,取决于不同脑区活动方式重连得是否精确,而不是更多的连接方式。比如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形成记忆。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完整的记忆既存在又不存在”解说正确的一项
A.因为它常常是抽象的、微妙的、具体的、不连贯的,很难完整捕捉到。 |
B.事情都被拆分成了最基本的单元,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 |
C.记忆素材是分散储存的,这些脑区共同合作,记忆才能形成或再现。 |
D.记忆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的某种特定连通回路。 |
关于“编码变异假说”,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事件素材以间隔、重复的形式出现比一次性长时间出现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
B.在多种背景中出现的事物,提取记忆时能激起更多神经反应,有利于提高记忆。 |
C.博德里克认为记忆的完成在于重连的精确,“假说”却认为是连接方式更多。 |
D.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编码变异假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A.长期记忆是通过短暂记忆的不断重复,引起大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神经元产生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而形成的。 |
B.记忆是被拆分储存的,它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分散在几十个不同脑区,要多种提取方法共同作用,最后才能完成。 |
C.短暂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的,只能保存几分钟,而长期记忆甚至可以保存多年,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
D.当多次受到同一目标的冲击时,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引发大脑形成同样的连接方式,因而更容易被记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4分)
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苹果:偶像的黄昏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谈论营销的人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出了苹果成功的两大经验,即“少数派”和“神秘感”。 |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
C.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乔布斯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
D.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
下列相关椎断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非科学流程。 |
C.中国的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热烈的追捧,表明他们还不明白“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个道理。 |
D.只“创新,才能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
根据文章内容,请分三点概述苹果的成功经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玩物”大家王世襄
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官宦之家,他的高祖、祖父、父亲均在朝中做官。其父毕业于南洋公学,后去法国求学,曾出任驻墨西哥使馆公使,兼理古巴事务。归国后曾在北洋政府担任过国务院秘书长,工作之余喜欢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亲金章是著名画家。
王世襄1914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受教于私塾,学习古汉语、经、史和诗词;1924年时父亲将他送到位于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办的学校去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天性所致,再加上优越的生活环境,王世襄自小就非常好玩。他8岁就能“飞檐走壁”,爬墙放鸽子。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可是我从来不抽烟、喝酒、赌钱,这些坏习气我一概不沾。
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曾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是当时燕大的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时,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原来是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了教室。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许多被人看做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他边玩边用文字记载心得。画家黄苗子曾评价王世襄是“玩物成家”,启功生前则评价他为“研物立志”。
出版过王世襄著作的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说,王世襄研究的基础是兴趣,他的专业水准是在不断的赏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我印象中,王世襄先生整天都笑嘻嘻的,虽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但他做事非常认真严谨。他可不是个‘老玩童’。”
1939年,王世襄母亲的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王世襄在他的回忆中动情地说道:“1939年母亲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觉得家里这么重视我的学习,我愧对他们。于是我开始研究画论。燕京大学没有美术系,我在文学院做的算是跨学科题目,学校同意了。”
立志苦读后,王世襄选择了受母亲影响而感兴趣的中国古代绘画为研究方向,从中确定了《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代)的题目,在哲学、历史、艺术等诸多学科中博采众长,潜心研究,最终以此论文获得燕京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
1941年王世襄研究生毕业时,《中国画论研究》还未完成。离开学校后,王世襄的父亲鼓励他,要他将书写完。这之后,靠父亲的支持,1943年王世襄完成了全书的写作。
罗哲文与王世襄有着70年的交情,他说:“王世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提笼架鸟、竟日优游的八旗子弟,他的生活很朴实,看起来和大街上的老头儿没有任何差别,但他对于中国的文物保护贡献是非常多面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京津追还被劫夺的文物,追回了被德国人盗走的青铜器、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私藏的文物和美军非法接收的日本瓷器。他还曾去日本交涉被劫掠的善本图书106箱。这些国宝现在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文革”期间,邻居们时常见王世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搜集旧家具,早年在搜集过程中,他的足迹遍至北京方圆几百里。大年三十,为了或许能从农家到一件旧家具,他放弃全家吃年夜饭的欢乐,而在乡下睡冷炕,用脱下来的鞋垫在炕沿上做枕头,度过了除夕之夜。
形态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了狭小的空间,人反倒没有地方睡,于是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了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王世襄后来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著《明代家具珍赏》,填补了我国工艺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更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世襄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官宦之家,这样一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也让他从小学“玩”到大学,促成了他后来的“玩物成家”和“研物立志”。 |
B.王世襄在晚年曾经反省自己自幼年至壮年的玩物丧志、业荒于嬉,庆幸自己从来没有沾染抽烟、喝酒、赌钱这些坏习气。 |
C.王世襄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教授邓之诚曾被他臂上架着大鹰、怀里揣着蝈蝈进教室听课的荒诞不经的举动所惹恼,故把他“请”出了教室。 |
D.受母亲的影响,王世襄选择中国古代绘画作为研究方向,立志苦读并潜心研究,最终获得了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
E.王世襄追求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物事中寻找丰富的蕴含,即便是一些大俗的东西他也能潜心玩赏并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甚至使之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文章是怎样塑造传主王世襄的形象的?请简要进行分析。
答:王世襄这个“玩家”在“玩物”上有哪些表现?请紧扣“玩”字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条进行归纳概括。
答:《现代汉语词典》把“玩物丧志”解释为“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玩物未必丧志”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以下小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 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 ”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 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攮一个, 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 “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 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注】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②敁敠: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鸳鸯主张把刘姥姥当成“女篾片”来加以取笑,凤姐也推波助澜,表示赞同,这表现了她们尖酸刻薄、仗势欺人、瞧不起贫苦百姓的性格特征。 |
B.薛姨妈“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喷茶而不是喷饭,这一细节在前文有所铺垫,文章前后照应体现出了作者行文细腻、构思精巧。 |
C.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
D.“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文章的插叙部分,这里补足一笔,使整个场景就完整了,“撑着”二字极其符合她们俩此时所扮演的“导演”角色。 |
E.本段文字虽然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多样,语言华美考究的艺术风格。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从描写的角度看,采用了哪些手法?
答:文段后面特意交代丫鬟们又为刘姥姥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有何作用?
答:清代点评价涂瀛在评价刘姥姥时曾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思之之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忽而痴人说梦,忽而嬉笑怒骂,……无不会如人意。……视凤姐辈真儿戏也。”你同意他的这一评价吗?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