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认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
材料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行动目标?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指出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的内在联系。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

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05年7月1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广大群众对草案的意见。这是我国自1954年宪法向社会征求意见首开先河以来,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的第十二部法律草案。作为与民众关系极为密切的一部法律,物权法规范、调整和保障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幢房屋等涉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到8月20日,短短40天,全国各地群众就通过媒体和邮件提出意见11543件。“开门立法”的物权法草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认识。

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建交30年来,中欧关系经受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现已步入稳定的发展轨道。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双方的共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说,中欧再次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体现了“合作、共赢”精神。薄熙来说,这次压港事件尽管给双方带来了麻烦,但也说明,欧盟市场是需要中国产品的,中国的生产商和出口商是看重欧盟市场的。他说:“起码在纺织品贸易领域,中欧是互有所求,情有所衷的”。
⑴如何理解“中欧是互有所求,情有所衷的”
⑵结合上述事例,说明在经济交往中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

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5年10月6日对荣获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拉迪表示祝贺,称他们为全球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分析说明英法政体的差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