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每小题3分)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①,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②,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异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注]①裈(kūn):裤子。②厌蛊: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术。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擢:提拔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坐:通“座”,座位
C、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引:荐举
D、啜羹者,热则置之 置:搁置,放下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是( )
A、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B、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固疑余之不乐也 《超然台记》
C、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赏不酬劳,以老见疏 《毛颖传》
D、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柳子厚墓志铭》
6、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赵绰执法公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②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③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④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⑤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⑥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
B、隋文帝因偷盗抢掠难以禁止,想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失去,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乎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8、翻译句子。
(1)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译文: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墨池记》
译文:
(3)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译文:
(4)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张中丞传后叙》
译文:
(5)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后赤壁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柳神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①北度。即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恳:“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然不落禾田,但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注】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下列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季,蝗生青兖间季,末年 | B.梦一秀才来谒谒,拜见 |
C.迎拜道左道左,道旁 | D.瞥不复见瞥,瞥见,看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司马牛[注]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于无兄弟也。” (《颜渊第十二》)
(注)司马牛:孔子的弟子,他的兄长就是宋国大夫桓魋[tuí]。桓魋谋反,司马牛很不赞同,屡次苦劝,但兄长不听。司马牛料到他不久就会死去,故忧愁地说了这句话。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牛因为别人都有兄弟,唯独自己没有而忧愁。 |
B.君子只要能做到既自重自爱没有过失,又尊重别人对别人有礼貌,那么,四海之内都能成为你的兄弟了。这句话是鼓励司马牛:如果你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个君子,那么大家自然就拿你当兄弟看待。 |
C.子夏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话来安慰司马牛认命,死生听凭命运,富贵由上天决定。体现了一种消极无为的人生观。 |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样,是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
子夏在这里所说的话在中国文化中影响很大,其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都为人所熟知。你是怎样理解子夏对司马牛的回答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①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②,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③,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④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⑤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⑥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注:①“无知”春秋时齐公子,“骊姬”晋献公宠姬,“诸吕”汉代吕后等人,以上诸人均为专权作乱之人。②“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③“内恕”句义为用宽恕的情怀对待全国各地的百姓。④“昌邑”人名,汉武帝第五子。⑤“大将军”指汉代大将军霍光。⑥“盛服先生”指儒生。一说为“盛服先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刑罚,通关梁省:反省 |
B.昭帝即世而无嗣嗣:子孙 |
C.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昭:表明 |
D.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赖:仰赖 |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祸变往往是上苍为圣人开辟道路而产生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开篇连续用了三个史例来加以说明。 |
B.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
C.作者认为每一个刚刚登位的国君都应该纠正前代的错误做法,精简繁文,使政通令畅;清空监狱,解除牢狱之灾。这样既符合民情,又顺应天意。 |
D.作者尊重历史,立足客观现实,对当今皇上既肯定其登位是顺应天道,更劝诫其应借鉴历史教训,表达了希望皇上用“仁德”治理社会的恳切之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注】①许:许昌。②雍穆:和睦。③剉:cuò,折损,摧折。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
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任命,授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表:表扬,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4.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迁 魏 郡 太 守 时 系 囚 千 数 至 有 历 年 矫 以 为 周 有 三 典 之 制 汉 约 三 章 之 法 今 惜 轻 重 之 理 而 忽 久 系 之 患 可 谓 谬 矣。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②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健少端重,与同邑净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氏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成化初,修《英宗实录》。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李东阳、谢迁疏言:“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殄丧①,圣心开悟,而余匿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司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熔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狱。二人力救,得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②,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谇③。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数,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传奉薪,内府工匠之饩廪④,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功,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举之贯。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 (《明史·刘健传》)
(注)①殄丧:灭亡。殄:灭绝。②晏:晚,迟。③廷谇:当廷斥责。谇,斥责。④饩廪:古代月给的薪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谢交游,键户读书②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B.①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 ②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C.①诸方织作务为新巧 ②除恶务尽
D.①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②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刘健为人“端重”的一组是()
①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②练习典故,有经济志③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④国子生江熔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狱。二人力救,得释⑤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③④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健自幼正直稳重,择友而交,拜薛氏为师。平时不喜交游,常常闭门读书,研究历史,有经国济世之志。
B.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后,刘健和李东阳、谢迁向皇帝进言革除宿弊,并力谏为李广坟墓题字。
C.刘健居官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当有人弹劾刘健时,皇帝反而安慰挽留刘健,将进言者关进监狱。刘健再三为进言者求情,该人才得以释放。
D.刘健注意国家财政现状与百姓的疾苦,力谏内廷节俭,控制贵戚巧取豪夺,革除宿弊,造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