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划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划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审视之,方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予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颜渊、子路的性格特点。
颜渊:
子路:
(2)请简要评析孔子的志向.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椿,字寿翁,父升,靖康之难,与长子俱卒。椿年尚幼,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以父泽,补迪功郎。
张浚辟为制司准备差遣,诸将有以北讨之议上闻者,事下督府,椿方奉檄至巢,亟奏记浚曰:“复雠伐敌,天下大义,不出督府而出诸将,况藩篱不固,储备不丰,将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练,议论不定,纵得其地,未易守也。”既而师出无功。
浚尝叹实才之难,椿日:“岂可厚诬天下无人,唯不恶逆耳而甘逊态,则庶其肯来耳。”浚复除右相,椿知事不可为,劝之去。明年春,浚出视师,椿曰:“小人之党已胜,公无故去朝廷,肆进始危。”复中前说甚苦。浚心是之,而自以宗臣任天下之重,不忍决去,未几果罢。
移广西提点刑狱,狱未竟者,一以平决之,释所疑数十百人。移湖北漕,适岁大侵,官强民振粜,且下其价,米不至,益艰食。椿损所强粜数而不遏其直,未几米舟凑集,价减十暑心。
除枢密院检详。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椿谓:“邕运宜近,故迁之,岂无意?今莫氏方横,奈何道之以中国地里之近?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说怒,椿因求去,上慰谕令安职。
遂兼临安府,视事三月,竞解去。椿在朝,遇事辄言,执政故不悦。及是转对,又言:“君以刚健为体而虚中为用,臣以柔顺为体而刚健为用。陛下得虚中之道,以行刚健之德矣。在廷之臣,未见其能以刚中守柔顺而事陛下者也。”执政滋不悦,出知婺州。诏市牛筋,凡五千斤。椿奏:“一牛之筋才四两,是欲屠二万牛也。”上悟,为收前诏。
除吏部侍郎,曰:“自古宦官之盛衰,系国家兴亡。其盛也,始则人畏之,甚则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汉、唐勿论,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则国家免予前日之患,宦官亦保其富贵。门禁宫戒之外,勿得预外事,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之交通。”上曰:“幼亦闻此。”因纳疏袖中以入。
(选白《宋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辟为制司准备差遣辟:征召。 |
B.米不至,益艰食益:增加 |
C.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如:依照 |
D.执政滋不悦,出知婺州知:管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椿有见识的一组是
①椿年尚幼,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
②议论不定,纵得其地,未易守也
③小人之党已胜,公无故去朝廷,踪迹必危
④狱未竞者,一以平决之,释所疑数十百人
⑤椿损所强粜数而不遏其直,未几米舟凑集,价减十三
⑥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
A.①④⑥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椿的父兄都在靖康年间的国难当中战死沙场,年幼的他侍奉着继母南逃,吃了不少苦头,因父亲的恩泽,补任迪功郎。 |
B.很多将领请求北伐中原,而李椿认为边疆不稳定,战备不充足分;将士久没操炼,即使攻取了城池,也守不住,因此不同意草率北伐中原,可见他眼光远大。 |
C.张浚感慨当时天下缺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李椿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只要统治者能够倾听逆耳之言,能够虚心听取建议,人才大概就会不请自来。 |
D.李椿遇事敢于直言相谏,让皇上不高兴,因此曾被调离出京。但在买牛筋一事上,他的劝谏通俗简明,让皇上醒悟后收回了发出的诏令。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浚心是之,而自以宗臣任天下之重,不忍决去,未几果罢。
译文:
(2)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
译文:
(3)遂兼临安府,视事三月,竟解去。
译文:请用斜线(/)力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选自清·方孝孺《深虑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
C.妻适市反适:往 |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
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汉六年,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帝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又问陈平。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举兵攻之,是趣①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会诸侯。陛下第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意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曰:“吾将南游云梦。”上遂行。
十二月,上会诸侯于陈,信谒上;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以归,因赦天下。
上还,至洛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②,阴使人至豨所,与通③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令人诈言,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释:①趣:同“促”,督促,催促。②豨(xī):陈豨,刘邦征战时的将领,夺得天下后掌管要塞之地,后谋反,被樊哙军队消灭。③通:勾结。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亟发兵,坑竖子耳亟:赶紧 |
B.陛下第出,伪游云梦第:只管 |
C.部署已定,待豨报报:回复 |
D.相国绐信曰绐:劝说 |
下列都属于韩信“称病”原因的一项是
①发使告诸侯会陈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③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④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⑤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⑥从上所来,言豨已得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组是
A.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陈平向刘邦献计不可攻打,只能活捉。 |
B.刘邦听从了陈平的意见,假装出游,召见韩信,从而将他抓获。 |
C.刘邦到洛阳后赦免了韩信,但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
D.韩信密谋袭击吕后和太子,但因舍人弟弟的告发而招致杀身亡族之祸。 |
翻译下列句子
(1)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2)令人诈言,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