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划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划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审视之,方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的“函”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
B.士皆瞋目,发尽指冠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夜缒出,见秦伯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 敢烦执事
C.父母宗族,皆戮没 /使子婴
D.吾每念,常痛骨髓/ 因击沛公坐,杀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太子丹面对强秦,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但他却又说不希望樊将军为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而牺牲,这表现了太子丹性格中虚伪的一面。
C.樊於期为解燕国之围,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可见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亦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D.荆轲沉着勇敢地私下会见樊将军,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由此可见,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注]。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宋初设“京朝官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也有兼管一县兵事的。因本非县令而管县,故称知某县事。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举进士,大理评事 除:任命,授职。
B.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找,觅。
C.凡诉讼不得径庭下 造:到……去。
D.吏苛刻 恶:讨厌,不喜欢。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母皆老,辞不就 故河塞不通
B.何割牛舌而又告之 入三司户部副使
C.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欲将夺之,必固
D.久,赴调,知天长县 第归,杀而鬻

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包拯立朝刚毅、谋国为民的一组是( )
①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③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⑤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⑥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侍亲至孝,为了父母,两度辞官不就;父母去世,包拯在墓旁草庐中办完丧事仍不忍离开,乡中父老多次劝慰他。
B.包拯在端州当知府时,让制砚者只制出够上贡的砚台数,自己清廉自守,一年到头也不带走一方砚台。
C.包拯不仅铁面办案,而且富于智慧机巧。当一权贵因建花园亭台侵占了惠民河后,包拯当时隐忍不说,逢京城涨大水时,才趁机拆除了那些建筑。
D.包拯不仅自身刚正清廉,而且对后人也有严格要求。他订下规矩:后代子孙作官的人中凡是有贪赃者,活着不能回家,死后不能葬入祖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年数岁,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家人皆异之。
元嘉末,为国子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番国旧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注],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人。迁兼中书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蚺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后琅王牙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尝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南齐书·虞愿传》节选)
[注]丹朱:尧的儿子。尧认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物议共欺为第三品 物议:众人的评论。
B.抗每饶借之 饶借:谦让。
C.虽数忤旨,而蒙赏赐 忤旨:建背皇帝的旨音。
D.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 将还:将要送还。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蒙赏赐,犹异余人 ②不敢言敢怒
B.①袁粲在坐,之失色 ②且之奈何?
C.①清廉太守得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①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儿妇 ②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虞愿“为人耿介”和“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

A.①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 ②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
B.①愿徐去无异容 ②愿更令远,乃不复归
C.①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 ②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
D.①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 ②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明帝为湘东王时,虞愿任湘东王国常侍。明帝即位后,虞愿因与他有旧恩,因而受到重用。尽管皇帝生性猜疑,仍让虞愿负责灾异预报。
B.虞愿虽因私人关系而得到皇帝的信用,但却敢于犯颜直谏。皇帝耗巨资建造寺院,他认为劳民伤财,罪孽比佛塔还高;皇帝爱好围棋他也当面指责。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C.虞愿在晋平郡任太守时敢于为民做主,并且仁爱廉洁,深受同僚和百姓的称道;但作者同时也指出他不关心郡内的农业生产。
D.虞愿除了勤于吏治外,对儒学也很有研究,并且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皇帝也因此很器重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
(2)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3)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其时 夺:改变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都徙:迁移
C.权闻之,即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D.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2)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霸上军:驻扎
B.善留侯张良素:一向
C.君安与项伯有故:原因
D.沛公奉酒为寿卮:酒器

下列各组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②辍耕垄上
B.①谁大王为此计者②问渠那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C.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②家祭无忘告
D.①是项伯复夜去②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

下面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组是()

A.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连夜前往刘邦军中力劝张良赶快离开沛公。
B.沛公把项伯当兄长看待,并相互约定做儿女亲家。
C.沛公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在关中称王的意图。
D.项伯劝沛公与自己一同去向项羽赔礼道歉,以免遭受攻击。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③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