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精神。各地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农民收入问题。目前,在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有余、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
| A.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 
| B.加强宏观调控,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 
| C.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 
| D.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 
自2011年7月1日起,《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对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期许,这是立法的经济、社会和群众基础。社会保险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探索,为社会保险立法提供了实践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险法》出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是( )
 ①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人民群众的意愿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 
|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 
|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 
|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 
专家在分析2011年3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与大部分农民仍然进行传统的粗放式耕作、没有实施差异化种植有关。专家的上述看法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没有矛盾的对立性,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 
| B.实践创新比理论创新更重要 | 
| C.要发扬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 
| D.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 
2011年5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上述观点与下列选项的寓意最贴近的是( )
| A.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 
|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