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看 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
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樱桃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樱桃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6—18 题。
在虚无、享乐中迷失的节日(节选)
彭富春
岁末年初的时候,往往也是一年中盛大节日来临的时候,如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人们一般都忙于过节,吃喝玩乐,喜气洋洋。当然也有人借此机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但人们大多不愿去思考节日的意义。
什么是节日自身的意义?节日首先呈现为时间的现象,它是一年中的某月的某一天。但节日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时间,而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日是对于一般时间的中断和区分。这个时间的特别性在于,它或者具有自然的意义,如春节作为一元复始;或者具有历史的意义,如圣诞节作为基督的诞生。所谓的节日正是这个特别时间的重复或者轮回。重复是回到同一天去,并回到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中去。重复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庆祝。庆祝具有狂欢的特性,它体现在许多方面:身体的、心灵的、语言的等活动。通过这种种方式,人们陶醉于节日之中,也就是与节日合为一体。对于节日的庆祝是对于节日的纪念。纪念是过去时间的回忆,即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因此回忆也是当下的呈现,是此时此地的人们生活世界本身的意义的生成。同时回忆也成为了期待,也就是让节日过去之后再度来临。在这样的意义上,节日作为时间的本性是回忆、当前化和期待的统一。
虽然我们现代人也依然过节,而且过各种形形色色的节日,但人们感觉到,节日越来越不像节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节日的“非节日化”现象呢?这在于人们庆祝节日时发生了问题。
首先是节日的虚无化。人类的节日都具有自然和历史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自然相关,并且往往就是自然的节律。但这种自然的节日又被人伦化和准宗教化。如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西方的主要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是基督出生和死亡的日子。如人们过圣诞节时,在家里和亲人相聚,到教堂去赞美上帝。但这种节日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如现在的春节完全改变了其本性。在饥饿的岁月里,它是饱餐的时机;但在温饱的年代里,它几乎只是一个例行公事。人们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在中国的圣诞节,人们往往和朋友们狂欢。人们更热衷的不是庆祝上帝的诞生,而是庆祝自己和亲友的诞生。
其次是节日的技术化。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试图以其万能的作用而控制一切,包括自然、人类和思想。当代的节日也逃脱不了技术的控制。节日的技术化表现为:技术在拼命地“制造节日”。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在宣传各种节日的信息,通知人们去过节。同时各种公共场所,如商场、饭店、剧院、街道等也拼命地装扮自己,给人们营造节日的感觉。各色人等在这种种技术手段的支配下不得不去过节。如果不去过节的话,那么人们好象与时代脱节了。
最后是节日的享乐化。这种没有了自然和历史意义并被技术化了的节日变成了享乐和娱乐的代名词。于是节日成了欲望的节日,是欲望的舞蹈和呻吟之时。在节日里,欲望的刺激和满足主要是身体性,因此是身体的消费和被消费,吃喝穿戴、游山玩水、唱歌跳舞等。总之,让身体处于陶醉状态,让感觉处于亢奋和宁静的变奏之中。
这些问题的提出无非要求我们去思考:究竟如何去庆祝节日?同时究竟如何去生活?16.下面关于“节日”的内容,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是一个具有自然或社会意义的特别的时间现象。 |
B.节日是回到过去的一个特别的时间,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 |
C.庆祝节日是人们通过身心的语言的狂欢方式,与节日合为一体。 |
D.现实中的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由节日文化生成的。 |
17.当今人们热衷于庆祝节日,但作者却认为人们已经“迷失”了节日。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种“迷失”具体表现?
18.以探讨庆祝节日为契机,作者对“如何去生活”给出了怎样的暗示?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器——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口……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那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而顽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急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而持戟呐喊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铮铮侠骨。明末的秦淮八艳是有力的佐证,清末的秋瑾则是最优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江南的水与江南的人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引用老子的名言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在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剑”,各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作者探究的江南真谛的价值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6题
大地重现(有删节)
刘烨园
①那些书很像冬天,也很像我的少为人知的故土上伫立低坡的榕树。它们仿佛很老了,其实正在郁郁葱葱的壮年。
②清晨的雾里,密匝匝的浓叶下垂落缕缕潮湿的气根,鸟群的叫声在巨云似的树冠里四面八方地响起,绿阴却深得看不见这些精灵们舒展、活跃的身影。清晨的榕树下,凉意总是格外浓重,一棵树就有一丛森林的感觉和气息,数不尽的厚质的绿叶像成千上万的语言,散发着悟不到头的盎然,读不透的深蕴。若是濛濛的、苍凉的雨天,那些绵绵沾蓑的雨丝就因为和它在一起而古老、久远了。回想起来,总有一见如故的真挚,好像前生有缘,我们的的确确和祖先、后人一脉相承着生与死、爱与恨、凄惶与清醒的灵魂似的。
③经典的著作大多都发旧了。一本一本的,虽然有人只存了几十年,翻开来,就像撑船上溯到了远古。它们旧得真好。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那些书油墨都很香醇,很清新,也很特别。它的有些灰旧的沉默的色泽和铅字,太与内容浑然一体,太至情至美地和谐了。它们大多不那么“刺激”,连装帧也不够“新潮”,却手感很好,心碑、视碑很好——就像压根儿就不想招摇过市一般。它们只想久久地感动着你,抚爱着你,不动声色地以大地的本质时时滋润着你。
④一行一行时短时长的句子,一页一页时远时近的思绪,那么厚实、自信、激动人心。它们常常使你走在源头,又走向太空,走回语言的诞生。经典的含义和魅力就在这里罢。它们也许的确“旧”了,不合时宜,但生欲的灵魂,人的气息,情思的存在,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常常比活人还要活人。它们形象又抽象的一切,总是不尽地时隐时现,超越彼此彼地,在夜阑人静的这个世界渐入人的心底、血脉。于是有人不再怆然,不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由此而坚定了正义、理解以及不屈的信念。
⑤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使世上出现了那么多背叛语言的书,出现了那么多不再崇敬最值得崇敬的经典行径。它们想干什么?又属于什么呢?他们没读过那些书还是不会读、不能读或不想读呢?崇敬和感悟是人生的本性中最吃苦耐劳的能量,没有它,人类就没有伟大的神话和探索,历史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了。而如果理解错了繁荣,用错了崇敬和感悟又将怎样——触目惊心的血迹、灰烬的余温还未冷却呢。而如果不是经典们朽成腐木的话,那就是有人浅薄、无知和乌有了。如果人们已经离开河流迁入沙漠,如果先天发育不良、水土失调却又在毁弃森林,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好!后人该怎样历尽磨难和牺牲,才能拨开、忘弃这些,重归沧桑正道,才能再生语言的光荣和立下戒谕千秋万代的耻辱之柱?
⑥也许是我走火入魔了。那些经典们已经过时,人们不再需要它或只有扔掉它才能活得更好更充实;也许在我掩卷遥瞩的喟叹里,它给我的气氛、真谛、灵性和警醒仅仅是一种错觉;当我认为她与诸多流行歌曲、畅销书和无人生的言行相比,前者犹如大树、山川、世界,而后者近于贫草、沙砾、窝棚或无须有的废纸、锈迹的时候,这种思索不过是可笑的暮气——如果是我错了就好了。
⑦但如果不是我错了,那就不啻是覆盖大地的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们的悲哀了。
13.读第①段,结合全文回答:(1)那些书为什么很像冬天?(2)作者说:“它们仿佛很老了,其实正在郁郁葱葱的壮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1) 。
(2)
。
14.读③段划线句,分析理解后回答:在这句话中“大地的本质”包括哪些内容?
答: 。
15.读⑦段画线句,回答“覆盖大地的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们的悲哀”指的是什么悲哀?加上“不啻”又是什么悲哀?
答:
。
1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的题目为“大地重现”,其含义就是希望重现对经典大地般最本质的敬重,让经典大地般的滋养带给我们理性、追求、教养和真正的社会繁荣。 |
B.作者在第②段花了许多笔墨写故土清晨雾里的老榕树,说树冠巨云一般,说一棵树就有一丛森林的感觉和气息,说苍凉雨天的雨丝因和树在一起就显得古老而久远,其作用就在于让我们能更形象地理解下文中经典带给人的滋养。 |
C.刘烨园先生在《大地重现》中有一个论断,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太多的不再崇敬经典的行为,这个社会就会因有人浅薄、无知而用错崇敬和感悟,从而造成触目惊心的社会悲剧。我们不远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刘烨园先生由此出发表达了自己对将来的历史不抱乐观的态度。 |
D.《大地重现》全文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比喻、排比、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反复运用使得文章让人读起来感觉条理清晰、明白晓畅、气势磅礴、令人警醒。 |
E.黑塞和刘烨园都在说经典,但他们的着眼点不同,黑塞更多的是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指出经典的力量,而刘烨园则主要是针对社会存在的对经典的漠视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不安。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7、下列关于杨守敬的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D、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18、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C、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D、杨守敬对《水经注》中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9、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20、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教授看门何休
王教授评上教授两年后,学院专业设置走向市场,采煤专业撤消,他又不愿转型,成了闲置的教学资源。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把王教授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来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么内退,要么到保卫处挂个号,守大门。
王教授才四十五岁,不到内退年龄,分管保卫工作的陈副院长找王教授谈话,王教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教授上岗的那天,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学院有史以来职称和工资最高的守门员。
看门人一直都是聘请临时工,活儿也轻松,不外乎是为进出车辆开门,登记来访者,为晚归者开门等。上班第一天,王教授就捅了一个不小的娄子:中午,一老乞丐在学生食堂乞讨,被学生食堂管理人员撵了出来后,七弯八拐的跑到学院小餐厅里去了。此时小餐厅里,陈副院长正陪客人吃饭。
保卫处长向陈副院长深刻检讨后,打电话到值班室。王教授却一本正经地说,人是我放进去的,我没有违反工作细则。
保卫处长气咻咻地说,细则上写得很明白,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乞丐来要饭,他不是闲人。至于他是不是杂人,你没提供判断标准,凭我的主观理解,他不是杂人。
保卫处长是转业军人,王教授咬文嚼字,令他一时语塞,便气急败坏地挂了电话,火烧火燎地跑到大门值班室,对王教授说:现在我把工作细则的第五款改掉,凡是非本学院的师生,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来办事的,必须有介绍信,来找人的,必须和相关责任人电话联系上,否则一律不放行。
保卫处长话音刚落,一份“值班人员工作细则补充说明”伸到保卫处长的鼻子底下:处长,请签字。保卫处长哭笑不得,他一边签字一边想,别人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遇到秀才,也难缠啊,这还是个开头,往后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果然不出所料,半月后,陈副院长接到市政府一位领导的电话,说是建议学院换掉看门人。
陈副院长派保卫处长去调查,很快,保卫处长哭丧着脸来见陈副院长。原来,头天晚上,市委宣传部长吃请后回家,车行驶至学院门前时,内急了,司机跟他出主意,学院里面厕所多。王教授当班,死活不开门。宣传部长摇下车窗,借着酒疯指着王教授的鼻子骂:你一个看门狗,神气个鸟,老子有公干,快开门。
王教授从来没挨过这样的骂,气得脸发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来公干,拿出介绍信来。
宣传部长急了,一手捂着裤裆,一手掏出手机。把你们保卫处长的电话报来,我给他打电话。不巧的是,保卫处长手机关机,家里座机没人接。僵了几分钟,宣传部长内急难忍,只得喊司机开车,到大街上找一个角落方便。
了解情况后,保卫处长敢怒不敢言,因为王教授把自己签了字的那份“补充说明”放大五倍贴在值班室最显眼的地方。
一个学期下来,保卫处长想在开中层干部会议时,提议把王教授换掉。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教务处长与学工处长先发言,保卫处长的发言放最后,所以,保卫处长还未来得及开口,学工处长发言时对王教授大加赞扬,还建议给予王教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本不是学工处的事,学工处长哪根神经搭错了吗?当然不是。
近几年,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非常严重,自从王教授看门之后,本院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锐减。
晚上十点后,王教授不放学生出门;清晨或上午,只要有面容憔悴的学生进校门,王教授就要验他们的学生证,如果没带学生证,王教授就用数码相机给他们拍照,再叫他们留下班级姓名学号,一丝不苟。有一次,有两个学生捂着肚子诈称生病,要去医院。王教授关切地问,钱带够了没有啊?我这里有五百块钱,你们先拿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俩学生拿着王教授的钱,在网吧门前徘徊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跑到药店买了一瓶感冒药,乖乖地回学校,把钱还给王教授。
会后,王教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授看门,本身就是新闻,加上学工处长的渲染,本地报纸与电视台均对王教授作了专题报道。
再后来,省里下发一份文件,要求至少有一位五十岁以下、正高职称的党外人士充实学院领导班子。在所有教授中,只有王教授两个条件都符合。
王教授只看了一年大门,就成为院长助理,一年后,提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王教授,也就是王副院长,在就职演说中慷慨激昂地说,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
此后,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据说,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呢。
(选自《当代人》,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王教授的性格特点。(4分)
答:
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存在读者意料之外的因素无疑会大大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教授看门》的艺术魅力。(5分)
答:
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