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张广祥编此试题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1.对“循环经济”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循环经济是融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废弃物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经济。
C.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
D.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之外的另一种新经济形式。
2.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3.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临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享受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的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的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小小的飘落而萧萧的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怆凉的日子。情感上的磨折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寂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寂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我在逐渐沉稳的中年,始终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受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
生命的过程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他应在执着的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泠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1、秋的“神韵”,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作者在不同的人生时期对秋有着不同的感悟,这些时期和感悟都是什么?
3、作者说“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为什么又说“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写给秋天》是很有韵味的散文。作者着意渲染为人们所常见的秋景,托秋寄意,借秋抒情。
B.“神韵”二字是这篇散文“文眼”,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文章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同题散文,也就在作家对秋的“神韵”的深刻体味上。
C.作者从秋天的常见景物发现许多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东西,但并没有突破惯性思维的心理定势。
D.作者把独到的人生体验渗透到清新文字之中。文章不乏含蓄淡雅,让人读后有一种美的享受。

E、作者从秋景背景后感悟到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它是“宁静”“安闲”的,而非“浮躁”“喧腾”的;它是“豁达”“超然”的,而非“落寂悲愁”的;它是积极进取的,而非消极懈怠的。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名著的遭遇
李洁非
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然而,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
文学名著作为叙事艺术精品,给影视剧的编导预备了坚实的基础,能令其事斗功倍,所以中外很多影视编导都打它的主意,是很自然的;但是,由于文学名著自身的艺术复杂性,以及大多数编导的方方面面的个人修养与文学名著的艺术精纯性这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改编的成功率历来偏低,这也是很自然的。
以四大古典名著所改编的电视剧为例,假原著的巨大影响,当初它们的播出都曾轰动一时,但好景却不长。特别是《红楼梦》和《水浒》二剧,照理说,其原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数一数二的杰作,艺术养料最丰,然而恰恰是由它们改编的电视剧,最失败,播出时频遭讥疑,之后几乎杳无踪影,导即被淡忘。
倒是最改编的《西游记》,得到了一些认可,多年来不时有重播。究其原因,虽然跟电视剧的编、导、演各方的努力和表现有关,但其实最主要的却是《西游记》小说原著本身,在四大古典里面,故事的意蕴和人物的意蕴,都是最简的,改编者把握起来,犯错误或者走形失神的机会不太多。
今年春节,忽见重拍之数集《西游记》在电视中播出,颇感诧异。于是观之。但不数集,我即生出狗尾续貂般的无聊感来。字幕上所谓“原班人马”显然名不副实,八戒、沙僧二位演员均已易人:况且,即便真是“原班人马”又待如何?看着唐僧、悟空、观音等面生赘肉、身手见缓的模样,我只作“既有当初,何必今日”之想。一是运用大量电脑特技,来加强打斗及神魔场景的表现;一是在剧情上脱离原著,由策划和编写人员自出心杼,增添若干情节。
前者我以为思路没有错误,眼下已近21世纪,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影视创作,完全不应是有争议的问题,但像新版《西游记》这样,条件并不成熟却勉强为之,以至于生硬幼稚者,我觉得就反为不美。却年底,在影剧院欣赏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里面的电脑特技令人叹为观止,有再造世界般的神奇。有此印象,再看新版《西游记》,两相对照,后者的草率与粗糙真可以说昭然若揭!其间,资金不足可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不过,我仍然感到,两者艺术态度上也有巨大差距。条件明明不具备而刻意为之,其动机不能不令人生疑——只怕是艺术创新的价值有限,而招徕看客的嫌疑倒更重一些吧?
至于新版《西游记》对原著情节的改动,原则上并非不可——只要改得合体、有度和足够聪明。可我所发现的改动,大抵都既不合体,也非有度,更不聪明。有一集,即叙述唐僧等受厄于如来金鹏的那一集,平空冒出了一个“孔雀公主”,居然以“纯情女郎”面目缠缠绵绵地穿插其间,对唐僧频送秋波。我直觉中即感到此一人物及其身上的种种信息,很是稀奇古怪,绝非原著可能有:一查,果系杜撰。诸如此类的笔触,我无意责其大胆,惟觉改编者头脑有些混乱。
新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确打上了90年代以来中国蓬勃兴起的市场化文化的印记。对它,我们只宜这样理解,若过多地考虑什么“文学名著改编”这类的问题,倒有点多余了。
(节选自《书摘》2000年5期)
为什么说“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
(1)本文第三、四两段分别评论了根据名著所拍的三部电视剧,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2)本文第三段明确说“以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为例”,但为什么下文却只列举了三部,而没有举出《三国演义》?
作者在第五段所说“狗尾续貂”一语,(1)具体指什么而言?(2)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从第一段所说“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一语来看,作者似乎并没有全盘否定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但从下文的叙述及举例看,作者其实并不承认在这方面有成功的先例。
本文对新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拍摄中的过分市场化取向颇有微词,认为这是该剧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认同名著改编电视剧这种文化快餐现象,但不赞成在电视剧拍摄中运用电脑特技和对原著情节进行改动。
本文评论新拍《西游记》的相关篇幅占的比重大,是由于它的问题更多更新更典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可使行文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详略更加得当。
本文用运了对比的手法,如将改编的电视剧与原著对比,将已拍成的有关名著电视剧相互对比,把同一句著电视剧的新旧版对比,使说理更加鲜明。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人才问题的讨论会。有人私下给毛遂提了条意见:“好表现自己。”
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冤枉好人吗?仔细一想,毛遂也是表现自己。倘不表现自己,怎么能自荐呢!
原来,毛遂自荐并不避嫌疑。他本来就认为:有才能的人,就象放在布袋里的锥子,一定会冒出尖来。不冒尖,你怎么晓得他有才!千里马之所以能被伯乐发现,还不是因为千里马长啸一声地表现自己吗?
我们赞扬毛遂,说到底,就是赞扬毛遂敢于表现自己。这点,是过去所有赞扬毛遂的文章不曾点穿的。我敢说。
近些年来,自荐之风盛行。这是改革之举。然而,“好表现自己”的帽子,还畅销于市场。要不,怎么会把这顶帽子戴在毛遂头上?
跟“好表现自己”相反,“不表现自己”,从来都是作为一种谦逊的美德加以肯定。众目睽睽之下,谁能说不要这种美德?
于是乎,明明是错误不能顶,明明是好事不能做,明明有意见不能提,明明有主意不能讲。怕啊,怕背“好表现自己”之名啊。
“不能表现自己”的“美德”误了多少事?如果有可能作个统计,误事的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中国人头上,怕是谁都不会有一张笑脸。
“不表现自己”,不是美德。
“表现自己”,是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对人类的贡献。试想,每个国人都这样去“好表现自己”,毛遂何其多也,我们堪称“毛遂之国”了。
“表现自己”,是要有气魂的。
在某些人眼里,“表现自己”跟“野心”、“风头主义”是同义语,犹如洪水猛兽般的吓人。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人,全然不考虑这些。他们像毛遂一样不避嫌疑。他们明智地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表现自己”,表现的就是做人的那么一点精神。
改革的今天,应当受到指责的,倒不是“好表现自己”,而是那种害怕困难,得过且过,唯唯诺诺,相互推诿,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表现自己的人。
不敢表现自己,就不会有民族的朝气,事业的创造,历史的开拓。
“不表现自己”,是表现了自己的落后。
“表现自己”,是表现自己的进取。
“风头主义”、“野心”,跟表现自己无缘。优秀运动员李宁,把在奥运会上“表现自己”夺得的三枚金牌,都送给了他的老师、教练和保健医生,自己只留下银牌。他说:银牌才能说明自己的不足。这是“表现”中的另一种表现:在荣誉面前的表现。
我们能不为表现者的表现喝彩么?(《毛遂不避嫌疑》)
1、在文中,“表现自己”是指              。(40字内)“不表现自己”是指                 等行为。(30字内)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0字内)
作者分两步进行论证:
(1)                            (30字内)
(2)                            (40字内)   
3 、文章结尾处,作者用了一个自然段专谈了“风头主义”“野心”跟“表现自己”无缘。这样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45字内)
4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两项是:(  )

A.标题“毛遂不避嫌疑”是用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B.“‘不表现自己’的‘美德’误了多少事?”中“美德”一词加了引号是表示反语。
C.“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中,“不必”一词是“不必要”的意思。引这句话是用来表示有志于事业,敢于表现自己的人,不计成败毁誉的精神。
D.“我们能不为表现者的表现喝彩吗?”这句话中后一“表现”只指本论部分作者对“表现自己”的种种论述。

E 、这篇思想评论,作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又能联系实际,批驳了“好表现自己”的错误观点,为那些在改革洪流中挺身而出的毛遂们鸣锣开道,呐喊助威。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
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唯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泛出新绿,
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
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1)“那丛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结尾处,妹妹说:“妙!妙!”说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在文章中兄妹俩所寻之春是在哪些物象上体现出来的?(3分)
3.读完此文后,你认为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100字左右加以概括评析。
4.下面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分析,请选出正确的两项(4分) ( )

A.“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我拿三毛作比”,“当比三毛更三毛”中的四个“三毛”的含义是一样的。
B.“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中的“头发长的”运用的是借代修辞,含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情感基调协调。
C.在整个寻春的过程中,妹妹有过失望,有过埋怨,有过怀疑,更有过惊喜。
D.在艺术特色上,这篇文章能寓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记叙之中,兄妹的嬉笑调侃平

添了文章的情趣。
E.文章材料简单琐细,且在处理时缺少变化,这是文章的不足处。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西洋楼”废墟前的沉思
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及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设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一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
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
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楼还是那样清晰,那样
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②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到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是不会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③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
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
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④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⑤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远瀛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
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⑥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对第②段中“我的变化”和“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3.文中两次写到风发出的“留——留——”的声音,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第①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①段文字中作者借荒凉衰败的景色,写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了深沉的思古之幽情。
C.第③段中“我只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③段写“倒置的金字塔”,将个人的渺小和圆明园建筑的伟大进行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祖先建筑艺术的敬服。

E.第④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F.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圆明园遗址作为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文章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