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范增论》中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其哲学寓意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2008年9月12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由于经济增速略减、通胀预期上升以及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降温,今年下半年,消费需求增速可能减缓。这反映的经济学观点是()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②人们的消费行为受经济预期的影响
③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④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方式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假设2009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0年生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 B.12.5元 | C.18元 | D.18.75元 |
据发改委消息,2008年8月份我国猪肉价格普遍小幅下降。据此回答2—5题。据业内人士介绍,近期生猪供应量增加,毛猪出栏价下跌是此次猪肉降价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
A.价值决定价格 | B.供求影响价格 |
C.气候影响价格 | D.供求决定价格 |
由于猪肉价格一度高攀,居民消费欲望降低,也是猪肉价格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收入影响消费 | B.物价水平影响消费 |
C.消费心理决定价格 | D.生产决定消费 |
对于一个以猪肉为主的大国来说,猪肉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牛肉需求量,主要是因为()
A.猪肉与牛肉互为替代品,猪肉价格下降,牛肉需求减少 |
B.猪肉与牛肉互为替代品,猪肉价格下降,牛肉需求增加 |
C.猪肉与牛肉为互补商品,猪肉价格下降,牛肉需求减少 |
D.猪肉与牛肉为互补商品,猪肉价格下降,牛肉需求增加 |
由于看好生猪养殖业,南京等地多家开发商改行养猪,最近成了舆论焦点。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体现了()
A.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 B.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
C.价格变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D.价格变动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青海民政局紧急调拨大批救灾物资发往地震灾区。这些救灾物资()
A.是商品,因为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B.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
C.不是商品,因为虽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 |
D.不是商品,既无使用价值,也无价值 |
著名数学家化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这段话告诉我们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 B.规律是客观的,是无法认识的 |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 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