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复 多 尔 衮 书(节选)① 史可法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今倥偬之际,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仇,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风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戮,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着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辜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乎!
往者,先帝轸念潢池②,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武,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兵民,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③,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成”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成”之头,以泄敷天之忿。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孟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该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昭鉴之!
弘光甲申九月十五日。
[注释] ①1645年4月,清军兵围扬州,清军主将多铎五次发书招降南明朝廷的扬州守将史可法,史可法坚拒不回。期间,时任清王朝摄政王的多尔衮曾致信史可法,写了《与史可法书》,此文为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复信。②轸念潢池:怜惜那些造反愚民。③“逆闯”:指李自成,下文“逆成”亦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不啻从天而降也 啻:止,仅
B.后以小人构衅 构衅:造成衅隙,结怨
C.规此幅员,为德不卒 规:同“窥”,窥测
D.传之无穷,不亦休乎 休:停止,罢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法且感且愧 河水清且涟漪。
B.后以小人构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若乃乘我蒙难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D.当不越于斯时矣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这封《复多尔衮书》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措辞极为软弱,对多尔衮委曲求全,反复为南明辩解,有人认为史可法忠君爱国,信中表达了将与扬州城共存亡的誓死决心。
B.史可法认为:从前,大清国助明朝驱除乱臣逆贼,其大义著于《春秋》;现在若乘大明内不靖,视明为割据,移军南下,那么,思仇关系,转眼颠倒。这样“为德不卒”之举,将为贼匪之徒暗笑!
C.在写完这封给多尔衮的回信后,史可法随即派人火速赶往燕京,与多尔衮缔结“牛耳之盟”,同时,马上“奖率三军”,“长驱渡河”,去剿灭“逆贼李闯”,以完成光复神州之志。
D.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抒述了誓不降清之民族大义,洋溢着慷慨激昂之情,字字珠玑,词采华章,实为晚明难得的较有风骨的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
译文:
(2) 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译文:
(3) 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杭检讨遗事
[清]洪亮吉
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少举于乡。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先生性伉爽①,能面贵人过,同官皆严惮之。乾隆中叶,上思得直言及通达治体者,特设阳城马周科⑦试翰林等官,先生预焉。日未中,已得数千言,语过戆直,末又言: “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时先生试毕,意得甚,方趋同官寓邸食,忽内传片纸出,言罪且不测。同官恐,促先生急归。先生笑曰:“即罪当伏法,有都市在,必不污君一片地也,何恐?”寻得旨放归。
先生家故不丰,以授徒自给。主扬州安定书院者几十年,以实学课士子,暇即闭户著书,不预外事。又疏懒甚,或频月不衣冠。性顾嗜钱,每馆俸所入,必选官板之大者,以索贯之,积床下,或至尺许。其幺么③破碎及私铸者,方以市物,两手非墨污即铜绿。然先生虽若有钱癖,尝见一商人获罪鹾使④,非先生莫能解,夜半走先生所乞救,并置重金案上,先生掷出之,不顾。
最不喜读邸报⑦,里居二十年,同岁或积官至大学士、尚书、总督,先生不知也。岁戊子,刘文定纶适服阕,特旨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内召,过扬州访先生。先生见其服冠,诧曰:“汝今何官?”曰:“不敢欺,参预阁务者已数年矣。”先生谑之曰:“汝吴下少年耳,亦入阁办事耶?”哄堂笑,乃别。
先生一岁必两归钱塘,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左近望仙桥下。时钱文敏维城视学浙中,词馆后进也。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头⑤踏过桥下,文敏已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曰: “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掩,即回面语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曰:“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曰:“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虞初续新志》)
[注]①伉爽:刚直豪爽。②阳城马周科:选取直言御史的考试(马周,唐代监察御史,以直言名)。③幺么:微小。④鹾(cuó)使:盐运使。⑤邸报:朝廷官报。⑥头:临近。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预焉预:准备 |
B.以实学课士子课:教授 |
C.以索贯之贯:穿连 |
D.业知不可掩业:已经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杭世骏“伉爽”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能面责人过
②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
③两手非墨污即铜绿
④先生掷出之,不顾
⑤最不喜读邸报
⑥时先生以扇自障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杭世骏参加选取直言御史考试,指出朝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弊端,惹了笔祸,同僚替他担心,他竟不以为意。 |
B.杭世骏放归以后,长期在扬州安定书院教授学生,养家糊口,闲暇时闭门写书,平时还喜欢积藏铜钱。 |
C.杭世骏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对与他同榜登科的人做了朝廷大官进行挖苦嘲讽,借以发泄心中的不平。 |
D.杭世骏回钱塘,有一次与年轻人玩赌博游戏,被去拜访他的钱文敏碰上,杭世骏借口家居狭窄,拒绝了他的要求。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4分)
(2)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2分)
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严光传
范晔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指形貌 |
B.区区欲即诣造 诣:前往,去 |
C.陛下差增于往差:相差很多 |
D.阿谀顺旨要领绝领:脖子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光以足加帝腹上 盖以此得名也 |
B.愿因日暮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
C.于是升舆叹息而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D.乃投札与之 而有万尺之势 |
下列各项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翻译:光武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小车,拿了厚重的礼物,派使者聘请严光。 |
B.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翻译:严子陵说话太咄咄逼人了,难道就不能出来帮助我治理国家吗? |
C.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翻译: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皇帝的御座,情势很紧急。 |
D.霸得书,封奏之。 |
翻译:侯霸收到回信,封好转呈给皇上。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严光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②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③复特征,不至 ④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⑤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是光武帝的少年同学,有学问,有才干,但淡泊名利,决不阿谀奉承,在光武帝即位后,就改名换姓,隐居富春山。 |
B.光武帝对严光的才干和品质非常了解,所以对于严光的不拘礼节和恃才傲物,他丝毫也不计较,可见他的宽宏大量。 |
C.在文中,和严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侯霸,他自称公务繁忙,要严光去拜见他,得了严光斥责他的信,又赶快禀奏光武帝,想在光武帝前败坏严光的名声,可见此人的骄矜傲慢和阿谀奉承。 |
D.严光用“巢父洗耳”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愿入官场,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武帝只能无奈地登上车,叹息着离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者:从前。 |
B.其次不辱理色理色:情理,面子 |
C.积威约之渐威约:威严相约 |
D.衣赭衣,关三木三木: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项王之死》) |
B.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C.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过大孤山小孤山》 |
D.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伶官传序》)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选自梁萧统编《文选》,有删节。报是“答”的意思,书是“信”的意思,《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 |
B.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掉下一根毫毛,是微不足道的。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
C.司马迁在文中列举了作为士人种种受辱的刑法,由轻到重,直至最下等的腐刑,并引用“刑不上大夫”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自己的气节。 |
D.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②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其所为旌:表扬 | B.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筑墓 |
C.抶而扑之抶:鞭打 | D.按诛五人按:按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请罪于先人之墓 |
B.敛赀财以送其行虽董之以严刑 |
C.则噪而相逐夜,缒而出 |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为之奈何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这篇文章主要写“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这部分为什么要写“吴民暴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按诛”?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内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注:①太牢具:牛羊猪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
D.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出入:支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陈孺子之为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B.请割荥阳以西以和焉用亡郑以陪邻 |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D.吾意为亚父使,乃项王使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相互怀疑。 |
B.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楚使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给项王。 |
C.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译文:如果不是善用智谋谁能做到这样呢? |
D.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
译文:至于按照功劳应封给爵位和食邑,项王有偏心,人们因此不归附他。下面句子中都能正面直接表现陈平足智多谋的一项是
①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②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③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④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
⑤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⑥ | C.②③④⑤ | D.③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的疑心。 |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怀疑,他愤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