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句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③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④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上题材料还告诉我们()
A.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B.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C.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D.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还表现为先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例如,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一个以耕耘为生的民族,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在反复的耕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对土地的善待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土地似乎是有生命的。人们从这种自然感应中,必然能获取某种信念:那就是土地也和人一样。对土地的人格化,很自然也会推广到天。四季更替,昼夜变化,风调雨顺才能丰收。这一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告诉我们()
A.发展农业必须善待土地 |
B.发展经济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
C.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 |
D.只有顺应自然,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主要得益于()
A.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
B.它所特有的创新精神,即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
C.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
D.多民族的长期统一,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 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一奇迹足以把中华文化同其他文化区别开来,如此悠久的历史,本身就包含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特质,所以,我们认为中华文化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A.开放的氛围浓郁 | B.异彩纷呈 | C.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D.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