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隋灭陈的历史意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 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
C.实现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B.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
C.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道:“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此处“皇帝的方向”是指()
A.实现政体改革,顺应民情 | B.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
C.实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 D.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同光中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