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废除丞相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
职位 |
所享有权力范围 |
明代中叶以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拟票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
材料二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名。然而国王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节。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舰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材料三18世纪前期在英国形成的政治制度中,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首相身兼政府首脑,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一切阁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必须联合起来集体负责。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材料三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2)范例:2008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5周年。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布莱尔的思路很明白,在日不落帝国已成为历史之后,跟胜者走是英国的唯一的选择。2003年春天,虽然与法、德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反战派只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但他毅然站在了大西洋的另一边。
阅读上面范例,根据材料三说明下列问题:
(2)①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②对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如果女王伊丽莎白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何不同?这两种制度对各自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国家权力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请回答: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即使分散着的人们一一相继地被某个个人所奴役,无论他们的人数可能有多少,我在这里就只看到一个主人和一群奴隶,我根本没有看到人民和他们的首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之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画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即不可能也,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1913年3月《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良善政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
(3)简述法国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国的建立,在欧洲广泛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在反对拿破仑一世的解放战争中,一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主张把居住在欧洲境内的所有日耳曼血统的人统一到一个民族国家之内。普法战争使德国完成了统一。19世纪60、70年代,以操德语或日耳曼语的居民实现政治统一为目标的理论和主张,后来发展为反映德国大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扩张野心的沙文主义思潮,又名“泛日耳曼主义”、“泛德意志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现了各种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团体,最有名的是1891手成立的泛日耳曼同盟(又译泛德意志同盟)。——同盟的机关报《泛日耳曼报》炮制和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学说和理论。
——摘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以北美为例说明“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独立后的美国在民主法制道路上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前后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不同影响。
(3)通过对上述两则材料的综合阅读与思考,谈淡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崇尚怎样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