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向日葵
张抗抗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在脸上。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粒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南方出版社)
1.“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一句中,“秘密”指的是什么?
2.作者在揭开这个秘密时,用了“究竟”“或许”“难道”“也许”等词语,领起一连串的问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1段中的“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这一景物描写,简洁有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B.“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意思是说天山向日葵顶风冒雨,在逆境中生长,不需要很好的条件。
C.“天山向日葵”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思想者的象征。
D.文章最后说“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意思是作者受天山向日葵的启迪,决心在晚年有所作为。

E.整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赞美了“天山向日葵”独特的个性美,批评了其他向日葵的盲从和谄媚。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自信信什么
戴兆国
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样式,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要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
中华文化虽然缺少典型意义上专门的哲学理论创造,但是对于哲学思辨的追求却从未中断。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所达到的高度,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和发展这一形态意义深远。
隔代修史,以史见兴替,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叙传统。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加上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等,代表着中国人极为良好的记录自身生活的兴趣。历史的话题永远是国人街谈巷议、举文对策的主要内容。这一历史记叙传统,全方位地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走来的生存经验,催动着中国文化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
由诗歌而引发的文艺创作传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在形式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凸显和追求生命精神是永恒的主题。如《诗经》的缠绵忧思,诸子文章的恣肆开阖,汉赋和六朝文的华彩风骚,唐诗宋词的无穷意境,明清小说的洋洋大观,中国画的黑白世界,传统建筑的天人和谐等,都以丰富的艺术样态澄明生命之大美。如果离开文学和艺术创作所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精神传统,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中国人会成为什么样子。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文化自信在精神深处的呼唤。
如果说理性思辨、历史记叙和文艺创作的传统主要集中于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推演,那么制度文明传统和技术创新传统则从制度和物质层面,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孔子终身念念不忘恢复周礼,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对于礼乐文明的追求和创造却成为中华文化制度文明发展的基础。正是对礼乐文明的制度安排,使得传统社会在仁道理想的指引下,一直没有偏离对太平治世的追求。传统制度文明以协和万邦的姿态,造就了人类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自古就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都已经自成体系。天文学、地理学的知识也有很多积累、传统中医学、中国建筑学、各种传统手工业等都已衍生成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内驱力。我们只要锐意改革,顺时而动,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就能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其实不然。中国人对于天道、神道、祖宗,乃至于对孔子等文化先哲的崇拜和信仰,都属于理性信仰。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没有固定的对象,对天地万物、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是社会生活、家族和个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正因为此,传统中国社会既有五教共存,更有各民族自己的信仰文化。
唐君毅先生将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概括为“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中国文化不仅有精神的至高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和传统。这些都是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要正视、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保持特色,源流并进,贡献世界,这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最高期盼。
(选自2014年1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前提,是推动创造新生存样式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文艺创作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传统,创造出绚丽彩虹般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
D.文化自信就是在正视、继承和发扬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中华文化,保持中国特色,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项是()

A.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
B.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国人的街谈巷议、举文对策。
C.《诗经》、诸子文章、汉赋、六朝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画、传统建筑。
D.《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天文地理的知识、对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史内容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追求哲学思辨,不断到达新的高峰,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刨造出独特的形态,延续发展这种形态意义深远。
B.中华制度文明传统追求礼乐仁道、太平治世,造就了不同民族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对推动世界和平作用重大。
C.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这是错误的。我们的传统信仰只是没有固定对象,那些理性的、有实践性的东心,都是中华民族的信仰。
D.中华文化既有“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的精神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倾听蛙鼓
杨军
①蛙鼓,顾名思义。夏秋之交,蛙鼓在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和历练后,终于在一片潮湿的、漫溢着湿润的氛围中开始欢鸣。一声声,如浪如波,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声势浩大中又透出一份精慎细腻,且不烦耳,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②故乡在滇西,那里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蛙鼓栖身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故乡,我是枕着蛙鼓声长大的。那曼妙动听的蛙鼓,在我听来,如一首清雅高亢的诗,又如一曲遒劲有力的生命进行曲。
③蛙鼓唱起来的时候是激越壮观的。日落西山,当最后一抹红云隐退时,蛙鼓终于沿着清风流动的方向,沿着水草间的缝隙,在草芽拔节、花苞绽放的瞬间来了。开始是一两声,接着是蛙声一片。在乡间的一角,借着空气和微风这无声的翅膀,蛙鼓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地传过来,只闻蛙声,不见蛙影,让人可以随意想象蛙的模样。
④在乡村的黄昏,张开耳膜,最先听到的一定是这像镰刀放倒麦子一样的放倒夜色的蛙鸣。蛙鼓来时,一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循序渐进,坚韧激越,恍然间,已是气势磅礴却又整齐有序的一片。屏息静听,又宛如一曲来自城市的金属管弦合奏,如此清丽,如此跌宕起伏,如此雄浑壮观;这时,暮风也微微的、柔柔的,夹杂着泥香吹来了,伴着蛙鼓声拂过人的发梢眉间、眼角耳际……
⑤我常常被那些熟悉亲切的来自蛙鼓的乡音所感动。在灰蒙蒙的城市高楼中,许多陌生面孔的话语和负重的心绪常常将我折磨得不堪憔悴。唯有那欢悦的、了无愁绪的蛙鼓声,飘荡着,拥挤着,声声入耳,从遥远且熟悉的乡间向我的梦境中传来。那一声一声刻进心灵深处的亲切乡音,用它高亢的鼓点快慢有致地抚慰着我的内心世界,愈合我的忧伤,熨帖我的困乏,让我跟随着这生命律动的声音,在灵魂深处与一生走不出的故乡临近。
⑥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那种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美妙音乐,一如天籁,一丝一丝叩击着耳膜,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⑦在温暖的乡间,蛙鼓唱的时间长了,累了,随着一声清亮而感染力极强的蛙鸣,更多的蛙鼓便会四声三声,以至两声一声,慢慢的越来越稀薄,瞬间便了无声息,那流动的韵脚也随之化为弥散的音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洇染溶化开去。这时只有人的内心还在强烈地跳跃,在脉搏震颤的节律中感悟那从自然时空中迸涌而出的、富有生命穿透力的鼓点。
⑧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不是么?看到一片落叶,听到一声蝉鸣,你或许会想到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一段难忘难了的情。而倾听蛙鼓,你会感到这之中不仅有诗、有情,还有画;有寓意深邃的哲理,也有耐人寻味的意韵。这是对生命的本质感悟。它夹杂着泥巴味、青草味、乡土味的歌唱,是乡村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的确,没有蛙鼓的乡村,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的乡村呢?
⑨蛙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蛙鼓给人的永远是一种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一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蛙鼓所昭示的,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
⑩我曾经痴痴地聆听过蛙鼓,对那种执着的生命表白方式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情结,以至不愿走出那浓郁的氛围。但我终究走出了。我想我是明白蛙鼓的意味的。对我来说,蛙鼓蕴含着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在内心需要清洗的时候,在平淡、诗意的生活中偶尔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倾听一下蛙鼓,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佛山文艺》2013年第7期,有改动)
从全文看,蛙鼓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
本文写蛙鼓,却多次提到“生命”一词,你认为作者借写蛙鼓表现了那些“生命之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后面题
妈嫂
黄自林
嫂子是村里娇小俊秀的妹子。我们弟妹几个和积劳成疾的爸妈是一张沉重的铁犁,只哥哥一个人拖着。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村里人劝嫂子,说嫂子肯定会被拖累死的。
嫂子出嫁那天,她的哭嫁歌唱得又多又好,亲戚大多都被嫂子唱哭了。那时候二角钱一碗米粉,嫂子竟然挣了三十四元三角哭嫁利市钱。村里的哭嫁女没谁能挣到嫂子的一半。
嫂子嫁来的第三天就是九月开学。两个姐姐读初中,二哥三哥读小学。家里没钱也没值钱的东西,嫂子一分不留地拿出她的哭嫁钱,又拿出陪嫁的几匹的确良蓝布,为我们几个一人缝制了一套新衣裳。还差些钱不够,哥和嫂子就去担柴卖,我们几个也去,大大小小七个人排成一长溜儿,好多人替嫂子流泪,她是才过门三天的媳妇呀!妈妈哭着,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家乡湄河是一条养人的河。嫂子让我哥在河里捕鱼,她去圩上卖。清早晨雾未散,嫂子就在河边望我哥的竹排,夜里又挑一盏渔灯坐排尾为我哥壮胆。每当捕到一只值钱的鳖或一条河鳗,一家人都要高兴许久。嫂子出奇的倔强,明日分娩,今天还挑一担红薯苗上岭种红薯。嫂子虽苦虽累,却没病,祖宗保佑我嫂子不会倒下。
没几年,多病的妈妈就去世了。村里有个习俗,在妈妈灵前焚一根竹筷,竹筷倒向谁,妈就最疼谁。我们一齐围着竹筷跪,结果竹筷旋了一圈儿后,倒向了嫂子。妈妈心里有杆秤,嫂子在妈妈心里的分量比谁都重。嫂子哭着向妈妈磕了无数个响头,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冬去春来一晃十年,姐姐和哥哥得益于嫂子也得益于苦难,上了中专、大学。嫂子的青春年华也为我们耗尽了。嫂子老了,我们长大了。
我们不知怎样称呼我们的嫂子。村里所有的嫂子没人能及我嫂子的零头。嫂子像妈像姐,嫂子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永远不可能分开。
姐姐从卫校毕业出来工作的那年,有一天,姐姐回来,一进家门看见嫂子的身影,就喊“妈——”嫂子回头看,姐姐才看清是嫂子。姐姐又喊:“嫂——”在这一瞬间,积聚在姐心头多年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姐姐紧紧地搂住嫂子叫:“妈嫂——”姐姐一连叫了几声“妈嫂”。姐姐说:“妈嫂我毕业了,我工作了,就有钱了,您的苦日子也就到头了。”嫂子笑着哭了,说:“我知道的。”
现在我们一家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我们像敬重我们的父母一样敬重我们的嫂子。作为回报,我们会使才三十多岁的嫂子不再受苦,我们保证。
村里人现在才说嫂子有眼力。嫂子说:“那时,尽管很饿,但他们是村里惟一不偷人家东西吃的一家人,他们的骨气可贵哩!”
本来,“妈”与“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说为何以“妈嫂”为题?

①妈妈哭着,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②嫂子笑着哭了,说:“我知道的。”
“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嫂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文来看嫂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现在我们一家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你认为这家人的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人 间 鲁 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地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对于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进行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的灵魂获得新生,也可以使人的灵魂堕落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其作品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美好的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烈的战斗精神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思想。

E.这篇文章的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下面加点的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不超过28个字)
铺垫与厚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不超过10个字)
招致密集的刀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从三个角度简要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找出与下面划线的词语相照应的语句
①宗教式的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有分量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