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韩少功访谈录(有删改)
韩少功许风海
  许:来之前我翻看了你写的一些散文和有关哲学经济方面的文章,发现你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还是一个在思想领域里非常活跃的思想者。你开始搞文学创作时,最初并没有想到拓展的范围会这么广,是吗?
韩:当然没有,最初只是写写小说觉得好玩而已,后来写着写着,就会有许多问题促发你去思考,而且小说有许多边角余料用不上去的,就写一些散文,而散文就需要一些思想去组织它,去保护它,这就需要思想。当然作家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一定之规。在国外,今年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作家格拉斯,他就写了好多政论,写了很多有关社会有关政治的书,而且他从来就是一个政治上非常活跃的人物。往前数,19、20世纪的欧洲作家大多写了很多文学之外的哲学,而且我们古代的文学家也是如此。比如苏东坡,他是海南最熟悉的作家了,但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大政治家,写了很多策论,给皇帝写改革方略这种文章。而现在的作家就是写一些小说、诗歌而已,但这也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局部的现象。
许:在一些文章中,我很刻意地关注到你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论述,这是不是现在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反映的一个方面?
韩:它也牵涉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所谓的自由主义崇尚的是一种进步主义,就是世界是不断直线进步的。其实进步主义不光是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进步主义的,因为马克思说人的历史有五个阶段,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进步,最后进步到共产主义,也是一种直线前进的形式。但“进步”所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新的比旧的好,现代比传统好,所以说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基本上都普遍注重这种观点,甚至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思维定式:对“新”的崇拜。但这种进步仔细分析也有问题。比如,你说三陪小姐是传统是现代?再比如旅游文化,黎族老乡现在已经不住那种房子,还要造一些那样的房子让他们住进去,这是传统还是现代?不是说传统和现代在一切的地方都没有区别,但是在很多地方,你会发现传统和现代不是简单地能够分为两种东西的,传统中有现代,现代中有传统,所以说简单地按80年代确立的这种以现代反传统,这种天不怕地不怕,没有约束,没有上帝的控制,你也可以说是一种活力的表现。什么麦当劳,卡拉OK,学得可快了,这中间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有很多不该学或者学了不好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法无天”。无法就是没有法制,无天就是没有宗教。仅有的一点佛教、道教也很容易变成一些吃喝玩乐的东西,是一种很实用的送子娘娘、财神爷等等,而没有真正的宗教。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一点使中国人很有活力。这是两方面的东西,到底在将来会起到哪一种作用?
许:你是怎样看待企业文化的?
韩: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个观念,是说“更加看不见的手”。搞经济的都知道有一个“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我就说有一个“更加看不见的手”,就是文化。因为市场是文化塑造出来的,比方如现在的很多品牌,品牌是什么?为什么这包烟卖四块钱,有的品牌的烟就卖四十块钱?它真值四十块钱吗?它就是一种品牌。为什么大家都认这个品牌?这就是很多文化的因素包括传媒广告包括电视新闻文学都在制造新的需求。你说市场讲究供需平衡吧,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决定了市场的运作,问题是这种需求是怎么产生的?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以为需求是人的天然的本能的要求,比如说吃饭。吃饭肯定是天然的本能的,但是我吃汉堡包还是吃牛肉拉面,这种需求就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一种文化塑造出来的。再比如我打高尔夫,我本来有这种需求吗?没有,但为什么大家要趋之若鹜地去打高尔夫,就是一种文化塑造出来的。如果人真是本能的天然的,人就会像动物狗猫牛,几千年几万年它的需求都不会变,它们会去打高尔夫吗?当然不会,因为它没有文化。所以我们说看不见的手后面有一个隐藏着的更加看不见的手,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文化,你只有把文化研究出来,你才会知道我们市场的需求是怎样变化的。很多人做曲线、研究图表研究我们一天能吃多少饭,一天能穿多少衣,用这些东西来指导我们的经济,远远不是这么回事,你以为人就是简单地吃几顿饭穿几件衣吗?有的人一买车就买四辆,他有四台车的需求吗?有的人在新加坡那么热的国家她买貂皮大衣买八件,她有这种需求吗?这都是文化造就的一种市场需求。所以说现在搞经济的人最好还得研究文化,否则就处于一种半盲状态。
韩少功对记者三个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回答,这三段回答的文字中各有一个主要的观点,请分别概括。
体会韩少功在回答企业文化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修辞技巧。请选取其中一例简要赏析。
韩少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法无天’”,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对文意的理解,简述韩少功这样推断的理由是什么?这种“无法无天”的文化到底在将来会起到什么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请简要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9.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0.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21.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洪放
(1)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f0L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所有的事物都静了。我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看。花已经谢了.淡蓝色已经谢了。而我那时候,还正在悄悄地成长……
(2)成长中的人是容易忽略一些事物的。
(3)比如那朵花,不久就忘了.
(4)但今天,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它的浮现,是因为我现在正面对着另一朵花。另一朵也是淡蓝色的花。这是一种在南塘常常见到的花。朴素的,淡淡的,沉静的,美好的。南塘的土地刚刚经过一场秋雨,有一些虫子已经消失。我听不见它们在黄昏时的叫声了。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枯寂。
(5)一朵花或许能点亮它的生动吧!
(6)我看着花,它天真而真实地开放着。我看到它的叶片上甚至还有尘土。雨也没能将它洗净。它的花瓣是六片的,对称着,仿佛三组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真的很想它们是小孩子的.我喜欢孩子的无邪与纯洁。但是,我知道它们不是。在秋天的大地上,花朵都是中年了。甚或是老年.
(7)一如我,惨淡地走过如许的光阴.一回头,水流远了.南塘成了秋风,秋风成了人心,人心成了忧伤.
(8)而花呢?它开放着。它在它应该开放的黄昏开放着。它一定不是为我.就如同我一定不是为其它.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现在,我同这朵花一道,经过黄昏.经过远去的飞鸟,经过更远处的山峦;经过孤独的吟唱,经过秋风里一根一根无由的白发……
(9)花也是无由的.生长,开放,在这个黄昏,与我相遇,而不是在另外的黄昏。它是淡蓝的,而不是别的颜色.它是七岁时的花.是那些掠过成长而被我们忽略了的光。
(10)我的手想伸过去,甚至我想轻轻的拓摸它,握住它,亲吻它,热爱它。
(11)但是,我停了.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我只好停住.南塘暮色四合,有谁在独自寻找?谁的脚步正叩响南塘的门相?谁正在慢慢地回去,慢慢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和往昔的美好?
(12)南塘的花.朴素,沉静.我看着。一朵花,一个人.一处风景.
(13)我也是沉静的了。我也是朴素的了.至少现在.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我回到了七岁.回到了后园的大茶树,回到了它的清香与苍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我摸到了秋风的痕迹,摸到了山水的痕迹,摸到了那些远去了的不可能再回来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迹.
(14)刃而花沉静着.
(15)黄昏很深了.我已经不太能看清它的叶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现。
(16)这恰如在这个大而杂乱的人世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半明半暗的。如这黄昏中的花,它是怀着对大地的恩情,来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怀着这人世的热爱,用宿命的笔,来写秋风的挽辞……
16.“我”两次看到一朵蓝色的花,感触有什么不同?(4分)
17.怎样理解“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在文中的含意?(5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和一朵花一起经过黄昏”?它使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与感悟?(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黄昏渡
临川柴子
荒郊野外有个小渡口,茅舍一间,小舟斜靠岸边。渡口虽破,却有个很诗意的名字——黄昏渡。渡口人迹罕至,多少年了,往往只见摆渡人老何蹲在船边孤独地吸烟。
太阳西斜,一天又近黄昏。老何眯着眼,盘腿坐在船头,手里握着个酒葫芦,脚旁放着两份菜,一荤一素,自得其乐地抿着酒。
突然,老何放下酒葫芦,侧着耳,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情。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生意来了!
是个年轻人,走得很急,脸上的神色有些疲惫,背着一个大挎包。“大爷,我要过渡!”年轻人看到老何,看到荒郊野外的渡口,像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上来吧!”老何热情地招呼。他当然热情,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
年轻人上船。从年轻人上船的姿势中,老何一眼看出这小伙子不会水。他小心翼翼扶住船帮的样子让老何对他有些轻蔑。老何麻利地收起酒菜,将一支竹篙递到年轻人手上,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走下了船。
“大爷,你将我渡过去啊。”年轻人不解地望着老何。
“你自己渡过去吧。”
“我不会摆渡,你把我渡过去,要多少钱都成。”
“我这渡口的规矩,从来都是客人自己渡自己,虽然你是第一次来,但也得守我的规矩不是?”老何说,“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
“今天就得破破你的规矩!”年轻人突然亮出一把刀,将老何逼上了船。老何觉得这情景非常熟悉,他在锋利的刀尖下拿起了竹篙。年轻人说:“好好把我渡过去,我不会要你的性命。”老何默默地将船撑离了岸。
船箭一般地朝对岸划去,年轻人坐在船中央,双手紧紧地抱着他的挎包。老何轻蔑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他知道年轻人表面上张扬,心里其实怕得很。老何狠狠地跺了跺船板,年轻人刚想发作,却看见一股河水突然从船底涌上来。
“老家伙,你怎么把船弄漏了?”年轻人抓着船帮,失声叫道。
“哈哈!这是条破船,不漏水才有问题呢!”老何笑着说,“年轻人,天堂有路你不走,栽到我老何手里,活该你倒霉!”
年轻人舞着刀子扑过来,老何却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年轻人望着泛起涟漪的河面,不知所措。
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船在一点点下沉,年轻人惊慌地抱着挎包坐在船边,绝望地看着河水将自己的身体一点点淹没……
年轻人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正罩在他的脸上,暖洋洋的。他扭动了一下身体,才发现身子已经给几道绳索捆住了。
“大爷,都是一条道上的人,你放了我吧!”
“哈哈哈!”老何朗声大笑,“一条道?你看花眼啦!”
“那挎包里有钱,你想拿多少拿多少。”年轻人哀求着。
“钱是好东西,可是我老了,不需要这个。”
“大爷,你何必害我呢?”年轻人绝望地垂下眼睛。
“害你的是你自己啊。”老何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年轻人,还是我送你上岸吧!”
警笛声隐约可闻,越来越近了,年轻人徒劳地挣扎了几下,无奈地低下头。
几名警察过来铐住年轻人,紧紧握着老何的手:“这人我们已经追捕十几天了,老何,你又立功了啊!”老何只是憨厚地笑笑。
望着警车远去,老何又盘腿坐在船上,一口热酒下肚,往事在他心中翻腾。那年,老何也是年轻人这般年纪,逃亡中重伤了黄昏渡的船夫。十多年后双鬓泛白的他从狱中出来,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主动要求接替那位船夫来守黄昏渡,配合警方专门抓漏网之鱼。
此后,老何心里又多了一份希翼,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24期,有删改)
16.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17.主人公老何的真面目最后才水落石出。请简要分析小说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18.老何意味深长地要年轻人“自己渡自己”,“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此话的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远与近
[美国]托马斯·沃尔夫
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浓郁的树荫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特快列车路过这里。
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出现在小屋的门廊并向他挥手。最初,她身边偎依着一个小孩子,现在这小孩已经长成一个体态丰满的姑娘。每天,她仍旧和母亲一块向他招手。
司机老了,头发变得灰白,他的孩子已经结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轨道上,他看见酿成的悲剧——一次是一辆轻便马车,车上挤满一排排面容惊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辆蹩脚的汽车在铁轨上抛锚,车上的人都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走在铁路边,完全听不见鸣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内有人忽然尖叫一声跳了出去。凡是像他这样的人所能了解的悲哀和危险,他都遇到过。
但是,不管见过什么样的危险和悲剧,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挥动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来得深刻。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不幸和毁灭之上。
他认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直至她们一天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他决定将来退休时,一定要去寻找她们,对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已经如此地融成一体了。,
这一天来到了。司机终于走下火车,踏上月台,到达了那两个女人居住的小镇。他在铁轨上往返的岁月终结了,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了。他慢慢地踱出车站走到街上。小镇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这果真是他经过了上万次的那个小镇吗?这些房屋难道真是他从驾驶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吗?他走着走着,茫然失措的感觉愈加强烈了。
他终于站在他所搜寻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
是的,这正是他所要找寻的那幢房子,他所一心向往的目的地。现在他既然已经找到了
它,他既然已经来到这儿,为什么他的手还畏缩着不敢推门?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通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
最后,他敲了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顷刻间,他感到一阵极度的失望和伤心,而且后悔来到这儿。他一眼就认出,现在站在面前以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女人正是原来那个曾向他招过千万次手的女人。但她的面容,却是生硬而消瘦,脸上的肌肉无力地松垂着,形成黄黄的“皱褶”,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看到这般情景,听到那不友好的言语,那种他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他试图解释,自己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既不真实又可怕。但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说下去,顽固地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交集之感。这种恐惧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上涌,淹没了他当初的全部欢乐,并使得他为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最后,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堪,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竭力找一些话说,而两个女人看着他,目光里含有呆滞的、因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他内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那块土地离他不过一箭之遥,然而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他明白了,他刚失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一切魔力,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的小小世界里那一块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16.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7.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

18.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弧状人生
申永霞
汤红美是个很有点意思的主妇。
她曾经是我的房东。当我随房屋中介者刚踏进她家的房门时,便听到她很鼓舞人心的笑声。哈哈哈哈,四节拍的。
很可能是因为她自己耳背,所以也怀疑别人耳朵不太好使。这就使得她先生跟她说话须像吵架一样,轮到真正吵架时便没有了内容,一来二去,烦恼也就没有了。
她先生比她大了十岁,她的儿子又比她小了三十岁。她在他们一大一小中间,爱他们,也被他们爱。久了,她活得似乎比先生幸福些,比儿子还霸道些。
我见到她时,正是她发胖的时候。平白无故的日子,突然一天比一天胖起来。奇怪的是她形体的变化竟一点也没损伤她面容的姣美,甚至有一段时间当她胖得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她仍然是一张瓜子脸,面色光洁,五官秀美,笑容颇像一个二十岁女孩那样童叟无欺。这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得很。
论起她的婚姻,也是令人奇怪的地方。她嫁给她丈夫老K的代价是被她家人真心诚意地逐出了家门。她说我到底喜欢他什么呀,我喜欢他的耳朵,我那时一见到他耳朵就想笑,笑得截不住。
我正听着听着,她说着说着笑起来。哈哈哈哈,仍是四节拍的。
知道了她的往事,从此我就很刻意地重视她先生的那双耳朵。一次两次,终于还是失望了。我不知道它怎么会吸引了汤红美,照现在看汤红美年轻时确乎是一个很美丽的人。比起她,我觉得即便老K长了一双金耳朵也会显得自愧弗如。
然而,汤红美很爱她的先生。她叫她的先生老K。老K。老K。
老K是皮鞋厂的一名工人。皮鞋的式样老得惊人,任何一只穿在脚上都能吓人一跳,工厂的效益与工人的工资可想而知。有几次每到月底发工资时,我便看到老K抱着几双皮鞋愁眉苦脸地回来了,老K的同事抱回皮鞋常常被老婆骂得要命,老K的命运真比他们好多了。汤红美一见到他抱皮鞋回来就笑。哈哈哈哈,四节拍一落,让老K心里真是惭愧极了,踏实极了。
有一段日子,老K迷惘得很,全家人指望汤红美一个人拿工资——怎么办啊。
但汤红美不这么想,并且她也不给时间让老K想。她整天充实极了,天天早晨要吃油炒饭,油炒饭炒好了,就亮起嗓门儿喊:老K。老K。小苗。小苗。叫嚷之中,先生老K和儿子小苗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吃了饭,然后三口人一块儿抹嘴出门了。老K的自卑全没了,汤红美的一叫一喊使他的上班像儿子上学一样,充满了一种神圣而又严肃的责任。
有时候,老K感慨地想,没有了汤红美,或者换了另外一个汤红美,他的一切将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有一次,汤红美坐下来认真地让我帮她分析长胖的原因。
来来去去,列了以下两个理由。
1.吃肉多;2.睡觉多。
此时汤红美才悄悄叹一口气,说,没办法,累呀。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汤红美在单位干的不是轻松活儿。她在机械厂上班,以前靠的是智力,工作轻松,但拿钱不多;后来她就要求换了岗位,加入了搬运工的行列。逢到机器出厂、材料进厂都是她最忙累的时候。
末了汤红美表功一样说,看,工资一下长了两百多。
日子如果这样过,除了汤红美偶尔为胖烦恼以外,倒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这个家庭后来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
一次在搬运过程中,一个工人一失手碰落了摆放的机器,噼里啪啦一堆沉重的铁物砸落下来,汤红美是伤势最重的一个,她被人抬出来时双腿已是面目全非。
在漫长的医疗过程中,汤红美又向人学会了机织毛衣。
初春的阳光常常照在汤红美的脊背上,一边的机器“吱吱”作响,粉红色的线团在她身边跳跃出各种各样的弧线,仿佛在给她从此沉寂的一生唱着赞歌。
这时候,老K就会走过来,默默望着她,说:
汤红美。
16.小说中多次写到汤红美的笑“哈哈哈哈,四节拍的”“哈哈哈哈,仍是四节拍的”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汤红美”这一人物形象。(5分)
18.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汤红美的“弧状人生”,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种人生的看法。(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