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韩少功访谈录(有删改)
韩少功许风海
  许:来之前我翻看了你写的一些散文和有关哲学经济方面的文章,发现你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还是一个在思想领域里非常活跃的思想者。你开始搞文学创作时,最初并没有想到拓展的范围会这么广,是吗?
韩:当然没有,最初只是写写小说觉得好玩而已,后来写着写着,就会有许多问题促发你去思考,而且小说有许多边角余料用不上去的,就写一些散文,而散文就需要一些思想去组织它,去保护它,这就需要思想。当然作家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一定之规。在国外,今年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作家格拉斯,他就写了好多政论,写了很多有关社会有关政治的书,而且他从来就是一个政治上非常活跃的人物。往前数,19、20世纪的欧洲作家大多写了很多文学之外的哲学,而且我们古代的文学家也是如此。比如苏东坡,他是海南最熟悉的作家了,但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大政治家,写了很多策论,给皇帝写改革方略这种文章。而现在的作家就是写一些小说、诗歌而已,但这也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局部的现象。
许:在一些文章中,我很刻意地关注到你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论述,这是不是现在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反映的一个方面?
韩:它也牵涉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所谓的自由主义崇尚的是一种进步主义,就是世界是不断直线进步的。其实进步主义不光是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进步主义的,因为马克思说人的历史有五个阶段,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进步,最后进步到共产主义,也是一种直线前进的形式。但“进步”所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新的比旧的好,现代比传统好,所以说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基本上都普遍注重这种观点,甚至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思维定式:对“新”的崇拜。但这种进步仔细分析也有问题。比如,你说三陪小姐是传统是现代?再比如旅游文化,黎族老乡现在已经不住那种房子,还要造一些那样的房子让他们住进去,这是传统还是现代?不是说传统和现代在一切的地方都没有区别,但是在很多地方,你会发现传统和现代不是简单地能够分为两种东西的,传统中有现代,现代中有传统,所以说简单地按80年代确立的这种以现代反传统,这种天不怕地不怕,没有约束,没有上帝的控制,你也可以说是一种活力的表现。什么麦当劳,卡拉OK,学得可快了,这中间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有很多不该学或者学了不好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法无天”。无法就是没有法制,无天就是没有宗教。仅有的一点佛教、道教也很容易变成一些吃喝玩乐的东西,是一种很实用的送子娘娘、财神爷等等,而没有真正的宗教。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一点使中国人很有活力。这是两方面的东西,到底在将来会起到哪一种作用?
许:你是怎样看待企业文化的?
韩: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个观念,是说“更加看不见的手”。搞经济的都知道有一个“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我就说有一个“更加看不见的手”,就是文化。因为市场是文化塑造出来的,比方如现在的很多品牌,品牌是什么?为什么这包烟卖四块钱,有的品牌的烟就卖四十块钱?它真值四十块钱吗?它就是一种品牌。为什么大家都认这个品牌?这就是很多文化的因素包括传媒广告包括电视新闻文学都在制造新的需求。你说市场讲究供需平衡吧,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决定了市场的运作,问题是这种需求是怎么产生的?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以为需求是人的天然的本能的要求,比如说吃饭。吃饭肯定是天然的本能的,但是我吃汉堡包还是吃牛肉拉面,这种需求就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一种文化塑造出来的。再比如我打高尔夫,我本来有这种需求吗?没有,但为什么大家要趋之若鹜地去打高尔夫,就是一种文化塑造出来的。如果人真是本能的天然的,人就会像动物狗猫牛,几千年几万年它的需求都不会变,它们会去打高尔夫吗?当然不会,因为它没有文化。所以我们说看不见的手后面有一个隐藏着的更加看不见的手,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文化,你只有把文化研究出来,你才会知道我们市场的需求是怎样变化的。很多人做曲线、研究图表研究我们一天能吃多少饭,一天能穿多少衣,用这些东西来指导我们的经济,远远不是这么回事,你以为人就是简单地吃几顿饭穿几件衣吗?有的人一买车就买四辆,他有四台车的需求吗?有的人在新加坡那么热的国家她买貂皮大衣买八件,她有这种需求吗?这都是文化造就的一种市场需求。所以说现在搞经济的人最好还得研究文化,否则就处于一种半盲状态。
韩少功对记者三个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回答,这三段回答的文字中各有一个主要的观点,请分别概括。
体会韩少功在回答企业文化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修辞技巧。请选取其中一例简要赏析。
韩少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法无天’”,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对文意的理解,简述韩少功这样推断的理由是什么?这种“无法无天”的文化到底在将来会起到什么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请简要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明代学者徐有贞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有过之”。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文官有极高地位,“以儒治国”的国策和“以文为贵”的社会风气促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优越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科举制度、空前发达的图书业,为宋代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繁荣与人才的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作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知识结构大都渊博融贯,呈现多能化、复合型特点,往往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身,涌现出很多通才作家,且多以斯文自任,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鲜明的群体意识。宋代之前,往往以政显者拙于文,学术精者词采乏,能文学者则大都专擅一体,或以诗著,或以文名,兼美者则不常见。唐代大家如李、杜、韩、柳,李白称“诗仙”,杜甫为“诗圣”,韩愈和柳宗元乃以古文家流芳艺林。在中国古代史上,他们只是以文学家垂青后世,其于吏事、学术往往建树无多。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追求“内圣外王”之境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终端,而实现这种境界和理想,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除了个体的主观努力之外,尚需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宋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成为其前贤和后学共同艳羡的幸运者,时代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或实现这种理想的机会与条件。宋廷的崇文国策和全社会性的兴教办学以及书籍业的繁荣,使得宋代学子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砥砺学问,大面积、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学习、汲取前代文化的精华,从而滋养和提高个体素质;而大体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科举之路,又为他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供了可能。故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全才、通才型作家不胜枚举,诸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宋代作家尤其是名家,其知识结构大多为综合型、多层化、多能化,呈通才型特点,这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德、学、才、干,即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四者之中又以德行品质为最,故苏轼《举黄庭坚自代状》谓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而学、才、干三者,学为根本,为内修之功,才华外溢为文章;而吏事政绩显才干、见能力,为其终极之目的。
宋代很多以文学名世者,实际上大都是深于学术、娴于理政、尤精文学的综合型通才。天圣六年,晏殊以“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评荐范仲淹;至和三年,欧阳修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熙宁二年,有人反对起用王安石,神宗反诘云:“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德行以下,经术、文学、政事三个方面已成为当时评骘人物和选用人才的标准,而既然作为通行的标准,则此类集多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亦不会是少数,故两宋学术精深、文章博雅、政声显著者所在皆是。
宋代作家的通才性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他们不仅能够鉴于古而通于今,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而且具有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追求人格的完善。王禹偁以“主管风骚胜要津”自居;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翼羽大道,扶持人心”;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曾巩“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其抱负、志气之宏大,正是宋人思想精神蓬勃向上的体现。而正是这种志气和素养,使得他们在学术、文章或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其巨大的创造力。
下列对宋代文人及其知识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人中涌现出许多通才型作家,他们既有深厚的学养,又能从事文学创作,又能做学术研究,还能担任朝廷要职。
B.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相对完善,这得益于宋代文人很好地学习前人成就,得益于宋以前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结构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C.苏轼评价黄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一句,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德、学、才、干几项中最看重德行品质的思想。
D.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心怀天下,一生成就卓著。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虽然文学成就突出,但在吏事、学术方面却少有建树。
B.在宋代知识分子看来,“学”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才”是用文章表现其才能修养,而通过吏事政绩实现其“干”,才是人生终极目的。
C.宋代以德行、经术、文学、政事等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从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宋神宗反对非议,坚持任用王安石的事件中可见一斑。
D.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宋代知识分子总是“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重视文人的国策和优越的社会环境以及完备的科举制度、空前繁荣的图书业,造成了宋代人才辈出的局面,使宋代“人才之盛”超过鼎盛时期的汉唐。
B.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只有宋代知识分子。
C.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宋代出现很多通才型作家,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D.宋代知识分子在学术、文章和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这完全得益于他们宏大的抱负、志气和全面的素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泥沙俱下的生活毕淑敏
有年轻人问,对生活,你有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面对穷凶极恶的高寒缺氧,无穷无尽的冰川雪岭,你无法抗拒人是多么渺弱,生命是多么孤单这副铁枷。你有1000种可能性会死,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比如车祸枪伤……但你却在苦难的夹缝当中,仍然完整地活着。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结束自己,就得继续活下去。
愁云惨淡畏畏缩缩地是活,昂扬快乐兴致勃勃地也是活。我盘算了一下,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取后种活法比较适宜。不单是自我感觉稍愉快,而且让他人(起码是父母)也较为安宁。就像得过了剧烈的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他又问,你对自己的才能有没有过怀疑或是绝望?  
我是一个“泛才能论”者——即认为每个人都必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赞成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这才能到底是什么,没人事先向我们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细寻找加上运气。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费时一世一生;还有的人,干脆终身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施展才能的领域。例如爱好音乐,爱好写作……都是比较传统的项目,热爱电脑,热爱基因工程……则是最近若干年才开发出来的新领域。有时想,擅长操纵计算机的才能,以前必定也悄悄存在着,但世上没这物件时,具有此类本领潜质的人,只好委屈地干着别的行当。他若是去学画画,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万分,觉得自己不成才。比尔·盖茨先生若是生长在唐朝,整个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寻找才能是一项相当艰巨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闲。  
人们通常把爱好当作才能,一般说来两相符合的概率很高,但并不像克隆羊那样惟妙惟肖。爱好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很能迷惑人。一门心思凭它引路,也会害人不浅。有时你爱的恰好是你所不具备特长的东西,就像病人热爱健康,矮个儿渴望长高一样。因为不具备,所以就更爱得痴迷,九死不悔。我判断人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深度的怀疑以至绝望,多半产生于这种“爱好不当”的旋涡之中。因此在大的怀疑和绝望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真正投影于何方。评估关头,最好先安稳地睡一觉,半夜时分醒来,万籁俱寂时,摒弃世俗和金钱的阴影,纯粹从人的天性出发,充满快乐地想一想。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充满快乐地去想呢?我以为,真正令才能充分发育的土壤,应该同时是我们分泌快乐的源泉。  
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是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的?  
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像一只冬眠的熊。锻炼身体,坚信无论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一来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在此时干完。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作者为什么说“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
在作者看来,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才能?
作者度过人生低潮期的做法是睡觉、聊天、读书、做家务等,你认同这种做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月球岩石存在水证据
近来,美宇航局的两个探测器撞向月球,同时月球轨道器也在扫描月表寻找光线信号——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证实月球并不是一个完全干燥的星球。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月球有水的确凿证据竟然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美国科学家在“阿波罗”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和火山玻璃中发现了水的证据,而含量最多只有千分之几,这也解释了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对样本分析后为何会得出月球绝对干燥的结论。
美宇航局约翰逊太空中心月球样本管理员加里·洛夫格伦表示:“过去十年,科学仪器的灵敏度得到显著提高,甚至能分析出含量如此少的水。”月球岩石样本中合有水的线索是根据2008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科学家当时的报告称,在“阿波罗”飞船带回地球的月球火山玻璃样本中发现了水分子。
不过,水分子是否是因某种原因(如操作失误)到了地球才有的,那个研究小组未能证明。美国卫斯理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詹姆斯·格林伍德表示,一个确定水分子诞生地的途径是,测量水样本中不同氢同位素的含量,那个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研究小组尚未掌握这项技术。
同位素测量数据的作用类似于人的指纹,例如,来自地幔的水的同位素比值不同于来自彗星的水。在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那项研究公开时,格林伍德正在开发一种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从月球岩石遴选出的矿物磷灰石样本,用以确定里面水分子的“指纹”。
格林伍德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召开的第41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公布了他的研究发现。他表示这项研究证明月球岩石中的水“并不是来自地球”。在这次大会上。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了在含有磷灰石的月球岩石中发了水的证据。这些岩石取自阳光照射不到的月球阴暗区,科学家认为该地区形成于古代月球熔岩流。
研究人员利用来自电子微探针的粒子束轰击磷灰石,计算出岩石样本内氟气和氯气这两种气体的含量。根据用以计算磷灰石的已知公式,氟气和氨气的存在表明,要使得磷灰石的晶体结构趋于完整,还需要另一种化合物。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缺失的分子可能是氢氧化物——磷灰石的常见组成部分和水分解后的副产品。
地球学家弗朗西斯·麦克科宾指出,虽然月球有水的发现会越来越多,但它们其实只是杯水车薪:“尽管现在能证明月球上存在着水,但与地球和火星相比这只是杯水车薪,因此:现在的研究结论与40年前对月球样本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研究人员还计划调查月球上水的来源。最常见的几种猜测集中在月球的早期历史,即在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产生月球后不久。格林伍德说,一种可能性是,冰质彗星在月球固化过程中撞上了这颗年轻的星球,在上面留下了水。麦克科宾表示,另一种可能性是,月球上的部分水是在地球分裂飞向太空形成月球过程中“捎带”过去的,换句话说,它们可能来自于古代的地球。
从原文看,下列能支撑“月球有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月球轨道器在两个探测器撞向月球时扫描月表寻找到光线信号。
B.《自然》杂志的研究报告称在月球火山玻璃样本中发现了水分子。
C.詹姆斯·格林伍德研究证明月球岩石样本中的水并不是到了地球后才有的。
D.月球岩石样本取自阳光照射不到的月球阴暗区,这一地区形成于古代月球熔岩流。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科学家坚信月球绝对干燥。
B.尽管科学仪器灵敏度已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不至于能分析得出只有千分之几的准确结果。
C.月球上的水可能是冰质彗星撞上固化过程中的月球后遗留下来的。
D.月球上的水可能是来自古代的地球。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月球上存在着一定量的水,虽然远远不能与地球和火星相比,但现在的研究结论与40年前的研究结果还是完全一致的。
B.月球含有微量的水,虽然这得到了证明,但与地球和火星相比,我们对月球的研究与40年前有一定的区别。
C.月球岩石样本中含有微量的水,几乎忽略不计,这一发现不足以让人们真正认可月球有水的观点。
D.现在的研究成果表明月球中的水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存在大量的水的发现会越来越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使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注解:狷介:指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课时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一身傲骨,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
刘文典在文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条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条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文中画线处的三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6分)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