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的诗句。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天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出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唐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从中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从第①段来看,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第②段最后说:“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第③段,将其中引用的诗句、诗句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摘录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中,并选取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例诗句,写出喜欢的原因。(要求:最喜欢原因的表述要紧扣诗句要点;语言要准确简明,生动流畅)
读书卡片                     编号:068

引用的诗句
作者
朝代
最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
 
 
 
 
 
 
 
 
 
 

第④段开头写到,“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请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揣摩这句话,谈谈你的感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者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
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内圣外王,做官是正途。只有做官,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可能实现,故读书人很少满足于单纯的“清议”。民国以来,一方面是仕途不大顺利(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一方面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输入,不少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而是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近乎“清议”)。当官的固然看不起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看不起当官的,起码表面上形成了两种读书人间的对峙。清流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勾当,将学者文人的从政称为“堕落”,其结果只能人为地扩大政治权威与知识集团的距离。我主张有能力有兴趣的读书人不妨从政,只是不该顶着“管理教授”或“管理研究员”的头衔,那显得对“政治”缺乏诚意和自信。读书人从政,切忌“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必然一事无成。
相对来说,知识者比较容易认同或欣赏学者(述学)和舆论家(文化批判)的角色。但这两者也自有其困境。本世纪初到抗战以前,好多知识分子自办报刊书局,形成了一种制约政府影响决策的舆论力量。从事这一活动的知识者,主要起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如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还有办《京报》的邵飘萍、办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力主教育救国的陶行知等,也属这一行列。这些“舆论家”(借用胡适的概念),可能并非专门学者,也不从事直接的政治运作,而是以民间的文化人身份对社会发言,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
其实,从政或议政的知识者的命运,并非我关注的重心;我常想的是,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两者并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这里有几个假设:一、在实际生活中,有可能做到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二、作为学者,可以关心也可以不关心政治;三、学者之关心政治,主要体现一种人间情怀而不是社会责任。相对来说,自然科学家和意识形态色彩不太明显的学科的专家,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比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都是既述学又议政,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扰。可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就比较难以做到这一点。
政治家要求学术为政治服务,这可以理解;有趣的是,中国学者也对“脱离政治”的学术不大热心,即便从事也都颇有负罪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倡“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的人格”,可任公先生首先自己就做不到这一点。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并非只是受制于启蒙与救亡的冲突,更深深根植于中国学术传统。作为学者,其著述倘若无关世用,连自己都于心不安。东林党人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写照,难怪其对无关兴亡的纯粹知识普遍不感兴趣。在已经充分专业化的西方社会,知识分子追求学术的文化批判功能;而在中国,肯定专业化趋势,严格区分政治与学术,才有可能摆脱“借学术谈政治”的困境。
当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我不谈学者的“社会责任”或“政治意识”,而是“人间情怀”,基于如下考虑:首先,作为专门学者,对现实政治斗争采取关注而非直接介入的态度。并非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是承认政治运作的复杂性。读书人倘若过高估计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位置,除非不问政,否则开口即露导师心态。那很容易流于为抗议而抗议,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其次,万一我议政,那也只不过是保持古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是社会交给的“责任”。也许我没有独立的见解,为了这“责任”我得编出一套自己也不大相信的政治纲领;也许我不想介入某一政治活动,为了这“责任”我不能坐视不管……如此冠冕堂皇的“社会责任”,实在误人误己。再次,“明星学者”的专业特长在政治活动中往往毫无用处——这是两种不同的游戏,没必要硬给自己戴高帽。因此,读书人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若如是,则幸甚。
(1991年4月中旬(初刊《读书》1993年5期))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民国以来,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主要是为了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
B.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知识者以民间的文化人身份对社会发言,起到了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C.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既能保持其人间情怀,又能发挥其专业特长。
D.梁启超提出了“为学术而学术”,可是他自己也做不到这一点,主要原因还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制约。

E. 西方知识分子追求学术的文化批判功能,原因是西方社会的充分专业化。
根据文意,下列行为没有体现学者的人间情怀的一项是()

A.《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
B.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出于对道德沦丧、教化不行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不满,朱熹认为必须行其“政教”,于是写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
D.阎若璩二十岁读《尚书》,发现古文尚书有可疑之处,遂穷三十余年的研究考证,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从全文看,作者对“读书人从政”的态度是什么?
本文题目是“学者的人间情怀”,请通读全文,概括“人间情怀”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嘉峪关归去来
明长城到此为止。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疑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创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
我们的旅行车,便是从这冥冥中仍回响着铜的嘶呜、铁的冷啸的古战场穿过,停在关下。双脚踏踏实实地踏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1986年9月里的一天,我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现在的关门大开。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
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
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六百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齑粉,散成沙丘一片了。
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毫无变动地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
这块砖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是让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者。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厕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
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固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
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了照了几张相。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头隔着玻璃望了一眼,蓦然发现关门外的斜坡上立有一方石碑。莫非是战死在这儿的古代将士的墓碑?不是。那是附近的一个大队书记。死去快三十年了。农民打死的。青天白日。凶手太多,反而找不出凶手。反革命凶杀案。墓碑土刻有“烈士”二字。陪同我们的诗人林染这样说。
我再次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那块石碑更是虚渺不见了。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
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
(选白《散文》2011.12,作者沈天鸿。有删改)
请按照空间顺序的提示用简明的语言分点概括文章内容。
答:①来到嘉峪关,
②入关城游览,
③离开嘉峪关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
文章后半部分“离去的时候”,作者提到关外斜坡上立着的一方石碑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要放弃“美的理想”
肖鹰
日前,看了比利时一个名为“肉体和腈纶”的拍摄图片,看到了“色彩和形式的颠覆”:模特赤裸的肉身被涂上厚重的油漆,失去了有机体弹性鲜活的质感,仿佛是被油漆过厚的重金属塑像,似乎把冷漠无情的机械性定义为穿透人体和世界的本质。当然,在这种机械性的全面控制下,人和世界都失去了形式感和秩序,而色彩除了传达一种机械性的暴力,没有任何和谐和绚丽的韵味。
“色彩和形式的颠覆”,本质就是在形式层面对“美的理想”的颠覆。从人类艺术史来看,“美的理想”是人类艺术走出原始蒙昧时代,在向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在艺术史的呈现中,“美的理想”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发生变化,表现了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但是,它的内在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现代艺术的先锋反叛,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旗帜下,颠覆了“美的理想”,它的“看不懂”和“反审美”,实际上就是反对“美的理想”的和谐原则和交流精神。这就是在近百年的先锋反叛之后,现代艺术呈现出“无意义”的内在困境的根源所在。
前面说的那个摄影作品并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摄影,而是集中了绘画、人体、喷漆、特效和摄影等多媒介、多手法的实验艺术。它沿袭了西班牙艺术家马塞尔·杜桑所代表的达达主义式的艺术反叛路线。达达主义主张颠覆一切传统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理想,用夸张、扭曲、变形或割裂、拼贴的手法制造图像,从而造成对传统艺术美学的反讽、亵渎和消解。在达达主义的反叛路线实践中,艺术变成了“反叛性”的无限可能的实验和行为,艺术品的意义,不是由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而是由“实验”和“行为”的新异(怪诞)程度和对受众的刺激力(冲击力)决定的。因此,“看不懂”和“反审美”就构成达达主义艺术反叛的“艺术品格”。我想,许多观众面对这组“肉体和腈纶”的图片的时候,会为它们造成的“看不懂”和“反审美”的感受而困惑。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著名的《现代性——一个没有完成的计划》一文中指出,先锋反叛运动在瓦解传统美学之后,并没有继之以有效的美学建设,留下的是虚无。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波普艺术接受了达达主义的反叛策略和形式,把达达主义的愤世嫉俗变成了一种适合20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消费文化的玩世娱乐。波普艺术对于当代生活中的技术强制和资本压迫同样采取了“反审美”的艺术策略,在似是而非的反叛中,把技术化和消费主义的生活变成游戏娱乐。实际上,摄影作品“肉体和腈纶”所代表的,正是波普艺术的游戏娱乐精神。
在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美术也全方位地引进现当代西方艺术思潮和手法。“85美术新潮”和其后的“波普艺术”、“行为艺术”都在追逐着西方当代美术潮流。我们看到,对西方新美术运动的观念和手法的吸收,对于开拓当代中国美术视野、丰富其艺术手法、深化艺术的生活表现力和批评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统观近10年来的中国美术创作,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在追随着西方同行在走“色彩和形式的颠覆”—“美的理想”的颠覆的道路。在2002年前后一度盛行于美术界的张扬戕害、血腥和秽恶的“行为艺术”现在也许缺少市场了,然而,以怪诞、漫画、甚至恶搞为主题的“波普艺术”却主导着“创新”潮流。在这些标榜为“创新”的作品中,我们不仅难以见到培养于生活的艺术美的创作,也难以看到具有美术史意义的真正创新,大量作品只是作者们难以自拔的玩世不恭的游戏和复制。
当代艺术包括达达主义的存在价值不必质疑,但是,“艺术即美”,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今天看来,依然有重拾的价值。人,无论作为生物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是以“和谐”即“美”为内在需要的。因此,正如现实生活本身包含着冲突和变乱,艺术不是不应当表现冲突和变乱,而是艺术不应当放弃“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创新。如果不能重建“美的理想”的自觉,艺术就不可能走出“反审美”的游戏娱乐,只能将“无意义”的实验和行为作为艺术的“创新之路”。然而,这正是当前艺术的困境。
下列关于“现代艺术呈现出“无意义”的内在困境的根源”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艺术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旗帜下,以“看不懂”和“反审美”的外在形式,颠覆传统“美的理想”的和谐原则和交流精神。
B.在机械性的全面控制下,人和世界都失去了形式感和秩序,而色彩除了传达一种机械性的暴力,没有任何和谐和绚丽的韵味。
C.不能重建“美的理想”的自觉,走不出“反审美”的娱乐游戏,只能将“无意义”的实验和行为作为艺术的“创新之路”。
D.随着西方同行在走“色彩和形式的颠覆”-“美的理想”的颠覆道路。

下列关于达达主义和波普主义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达主义主张颠覆一切传统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理想,用夸张、扭曲、变形或割裂、拼贴的手法制造图像,从而造成对传统艺术美学的反讽、亵渎和消解。
B.波普艺术接受了达达主义的反叛策略和形式,把达达主义的愤世嫉俗变成了一种适合20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消费文化的玩世娱乐。
C.“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对于开拓当代中国美术视野、丰富其艺术手法、深化艺术的生活表现力和批评力具有重要意义。
D.在2002年前后一度盛行于美术界的张扬戕害、血腥和秽恶的“行为艺术”以怪诞、漫画、甚至恶搞为主题主导着“创新”潮流。在这些标榜为“创新”的作品中,我们不仅难以见到培养于生活的艺术美的创作,也难以看到具有美术史意义的真正创新,大量作品只是作者们难以自拔的玩世不恭的游戏和复制。

依据文本,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艺术史来看,“美的理想”是人类艺术走出原始蒙昧时代,在向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B.在行为主义的反叛路线实践中,艺术变成了“反叛性”的无限可能的实验和行为,艺术品的意义,不是由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而是由“实验”和“行为”的新异(怪诞)程度和对受众的刺激力(冲击力)决定的。
C.统观近10年来的中国美术创作,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在追随着西方同行在走“色彩和形式的颠覆”—“美的理想”的颠覆的道路。
D.人,无论作为生物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是以“和谐”即“美”为内在需要的。艺术不是不应当表现冲突和变乱,而是艺术不应当放弃“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6分)
拥有百科全书的人
〔瑞士〕瓦尔特.考尔
(1)这个村子远离通衢大道,这里连一家像样点儿的可供稍有身份的旅客投宿的旅店都没有。村里有个小火车站,不过也小得可怜。村里的房屋干净整洁,外表被太阳晒得黑乎乎的,院子里和窗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鲜花;每一个真正的村庄理所当然就该这样。房屋的四周围着一圈高高的栅栏,院子的小门上挂着许多牌子,上面写着警告来人提防猛犬或者“严禁乞讨和挨户兜售”的文字。
(2)有一天,风和日丽,这位先生干了一件前所未闻的事——买了一张火车票。火车站站长在牌桌上顺便说起了这件事。他每天总要和村公所文书、烟囱师傅、村公所公务员一起玩牌。 村里没有教师,否则,村公所公务员大概也不会有此殊荣,能与村里的这几位绅士坐在一起。邻村倒有一所学校,但是,到了冬天,一旦道路被积雪覆盖,孩子们同样没法去上学。站长在牌桌上顺便提起了这件前所未闻的新鲜事儿:我们的这位先生买的可不是一张到邻村的车票,也不是一张去县城的车票啊! 这位先生想冒次风险,去城里闯一闯。几位绅士听后连连摇头,表示很不赞同。他们试图说服这位先生,让他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完全没有必要。直到现在,村里还没有谁认为非要去这么远的地方不可。自父亲那一辈、甚至祖父那一辈起,村里的人不都是这么生活、这么长大的吗?但这位先生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况且车票都已经买好了。村里的绅士们不无感叹地说:是啊,是啊,凡是下定决心要闯入不幸的人,别人无论如何也是挡不住的。
(3)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先生出了家门。妇女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街上许多小青年前呼后拥,吵吵嚷嚷,一直把他护送到火车站。这位先生登上窄轨火车,到了镇上又换乘直达快车,顺利地来到了大都市。
(4)他到底想要寻找什么呢?他心里只有一种感觉,可是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他穿街走巷,眼睛时而瞧着这家商店,时而盯着那片橱窗。这位乡下来的先生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书店的门前。他突然之间意识到: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东西啊!玻璃橱窗里平摊着一本厚厚的书,书的旁边放着一个很大的硬纸牌,上面的文字告诉他,如果买下这本价格昂贵的百科全书,所有疑问都可以得到解答。这时,他想到了烟囱师傅,这个人经常从邻村的同行那里借阅报纸,所以在牌桌上总是装腔作势,自以为了不起。 他还想到火车站站长,他每次从肉铺老板那里买一截儿粗短香肠当早餐时,总是纯属偶然地得到小半张报纸,于是也成了见多识广的人。书店的伙计非常和气地接待这位先生,并肯定地说,有了它当然可以通晓万事。最后他为这位先生包了一本烫金的皮封面的百科全书。
(5)在回家的火车上,这位先生就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他偷偷摸摸地取出书来,躲躲闪闪地翻开,就好像是在翻一本低级下流的小册子。跃入眼帘的第一个词条是“吼猴属”,……他觉得书里写得很清楚,自己完全看懂了。 在换乘窄轨火车之前,他把书重新包好,然后端坐在那里,满脸通红。一想到可以在牌桌上炫耀一番,他心里乐滋滋的。他已经想像到烟囱师傅的小胡子在颤抖。
(6) 果然,一切都如同这位先生想像的那样。他渊博的知识和人们对他的知识的了解,就像瘟疫一样在村子里迅速传开。很快,他的名声传遍了附近一带。村里的人都认为,虽说村里只有这么一位无所不知的聪明人,可是,不久的将来,总会有一天,他们也都会像他一样聪明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嘛。
(7)这样过去了许多年。那位聪明的先生已经老态龙钟了,百科全书当然也像他一样日久年深,由于使用的次数很多,这本书渐渐变得残缺不全。当老人把百科全书传给他的儿子时,就已经缺了好几页了,这都是被那些来向他讨教的人偷偷撕走的。 但他的儿子对那些缺页并不关心。他总是说:书里没有的,世上也没有;我父亲去世前曾对我说过,世上的一切,这本书里都有。 当儿子把书又传给他的儿子时,百科全书就只剩下封面和半张纸了。尽管如此,村里的人总还是登门求教,打听什么是“直布罗陀”,什么是“民主”,等等。这时,孙子就捧起只剩下皮封面和半张纸的百科全书,摆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对提问题者说:“喏,你自己也看见了吧,没有直布罗尼,也没有民主。你看,这儿只有一个字:满足 。”
以第(2)(4)段画线句为例,说说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仔细揣摩第(5)段划线句,说说“这位先生”“满脸通红”的原因。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位先生”取个名字?请结合“这位先生”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作为“地球村”的“村民”,你认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村子”的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试抓住一点进行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再把鸡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豆角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当朱阿向德国兵瞄准准备射击时受到村民的阻止这一情境,试分析这一安排的作用。
《牲畜林》被许多文学评论家称为“经典喜剧”,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评论。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跟 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朱阿之所以拿起武器,是因为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德国兵带走,所以结尾处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对他的嘲讽。

E、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