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⑵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它化解危机的举措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⑶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概括其表现。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⑷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如图:
请回答:(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本质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两则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卷46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政府推行这样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3)结合史实说明政府是否达到了其目的?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读书札记
问题:(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
(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这句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年代 |
中国 |
英国 |
西班牙 |
1580 |
1:5.5 |
1:11.7 |
1:12.12 |
1635 |
1:10 |
1:13 |
1:13.13 |
1637 |
1:13 |
1:13.5 |
1:13.13—15.45 |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二(西班牙所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计量单位), 1600-1700年为160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据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四当然,对于货币领袖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
——据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2)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
(3)20世纪4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样确立的?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
(4)材料四中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