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①“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③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④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⑤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⑥六合、泰州、盐城、苏州、淮安等5城市争夺《茉莉花》的属地权,但此次争论的最大焦点依旧是《茉莉花》归属地究竟是扬州还是六合。此次纷争起因主要来自于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何仿。据何仿考证,《鲜花调》除流传于六合外,在苏州、徐州及邻近六合的仪征一带也有流传,但根据约定俗成的惯例,均依据采集地作为民歌的籍贯。
⑦茉莉花啊,茉莉花,真是一朵奇异的茉莉花。
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

A.民歌茉莉花的唱法。
B.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的争议。
C.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D.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茉莉花”民歌“鲜花调”,虽然唱法有很多种,但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流行区域在江浙。
B.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还不会用简谱来记载。
C.由于吸纳了其他艺术成分,《茉莉花》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江苏与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唱腔不完全相同,但都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由于何仿的考证,争论不已的《茉莉花》的属地权已经尘埃落定,有了明确的说法,得到了争夺各方城市的一致赞同。

在文章末尾,作者慨叹茉莉花的“奇异”,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奇异”的表现。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膺品 裁员 滞纳金 死皮赖脸 B.重叠 扫描 大杂烩 带罪立功
C.针灸 陷井 原生态 鼎力相助 D.作祟 编纂 候车室 出其不意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制造、贩卖、运输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达12.36吨之多的世界头号“冰毒之王”陈炳锡昨天上午在广州被执行死刑。
B.当前,房价调控依然任重道远,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个时候调控的“手”软了,则有可能“松一篙,退千尺”。
C.面对所谓的“快乐杀猪法”,真不知道该为我们的人道屠宰唱一首赞歌,还是为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猪唱一首挽歌?
D.让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有助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是对该标准真正的践行,值得肯定。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联合国安理会8日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第1860号决议,呼吁巴以立即在加沙地带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以促成以色列从加沙地带全部撤军。
B.一些不法分子兜售的所谓“考研试题”和作弊设备,骗取考生钱财,非法牟取利益。少部分考生心存侥幸,上当受骗,既蒙受了经济损失,又影响了正常的备考。
C.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表示,对迟迟“打不掉”的非法、违法问题,要责成有关地区和单位加快事故查处进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D.2009年的高考方案,将以涉及千家万户考生的立场出发,尊重民意,以人为本,涉及到繁琐的部分,将会按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简化。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熨(yù)帖 攒(zǎn)射 舐(tián)犊情深 安土重(zhòng)迁
B.希冀(jì) 靓(jìng)妆 暴戾恣睢(suī) 怅望低徊(huí)
C.喷(pèn)薄 搀(chān)扶 诘(jí)屈聱牙 岿(guī)然不动
D.魅(mèi)惑 黏(zhān)液 色厉内荏(rěn) 心宽体胖(pàng)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论文(略有改动),读后回答19—23题。
在朱先生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中,新诗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朱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启蒙时期的新诗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甲”;乙(《新诗杂话•诗与哲理》),它表现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他并且具体考察了新、旧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和态度,以充分揭示新诗在思想倾向上的现代化特征。他说,“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不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代他们说话”;朱先生以极大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指出“有些人不承认这类诗是诗,以为必得表现微妙的情境的才是的”,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新诗杂话•新诗的进步•》)。在论述新诗中的“爱国诗”时,他也着重于将新诗人(如闻一多)与传统爱国诗人(如陆游)在国家观念上的不同揭示出来,强调新诗人所表达国家观念丙包括丁“超越了社稷和民族”,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这个观念“不必讳言是外来的”(《新诗杂话•爱国诗》);朱先生所强调的依然是新诗思想的现代化。

下面是从甲和乙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只填序码)。
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
②关心大自然③便阐发自我价值④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
⑤关心人生⑥便阐发人道主义⑦关心被损害的人⑧便阐发泛神论
[注:泛神论是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答]属于甲的有,属于乙的有

文中共用引号13处(包括甲和乙中的3处),其中引文注明出处的有3处。下列四项对于文中引号使用情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
步》和《爱国诗》。
B.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C.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D.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为文中的丙和丁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语气通畅。

A.既又 B.不但而且 C.虽然但是 D.尽管却


根据这段文字内容,下列判断全对的一组是
①文中的“新诗”是“五四”时期的白话诗。
②“讲道理”是“新诗”的一个重要传统。
③朱先生认为,“新诗”是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的。
④“新诗”叙述了民间疾苦。
⑤文中的“社会主义倾向”指的是新诗表现了“劳苦生活”。
⑥旧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现在”,新爱国诗着眼于国家的“未来”。

A.①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⑥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