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日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全国中小学生迎来史上最牛的一节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安全公益课《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真正“用知识守护生命”。对此,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
B.文化在时代发展中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
C.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或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或失败。”这启示我们()
A.要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
B.想问题办事情的态度决定失败 |
C.联系是普遍的、主观的、有条件的 |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
现在不少城市倡导建设低碳社区。但由于所面对的资源环境条件不同,居住居民的综合素质不同,在不同区位和地理条件下的低碳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具体采用的方法也不同。这体现的唯物论哲理是()
①物质世界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说明()
A.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无限多样 |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C.矛盾的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D.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思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