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答:(1)
(2)
4.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紧扣题意概述有书卷气的好处。这“书卷气”是指通过读书养成的读书人特有的风格和气质。 |
B.大学者熊十力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这是因为《儒林外史》像一面镜子,让他进一步认识了自我。 |
C.文中引述王冶秋先生多次读《阿Q正传》的不同体会,表明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 |
D.“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一句领起第二、三两段,从本质上揭示了读书的重要作用。 |
E.“读书大可随缘”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个观点,意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读者,读书不必选择,书都可以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深教授钱理群,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
B.现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越来越关注自己,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 |
C.在那个特定年代,中国曾有的人类文明都遭到批判,导致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 |
D.目前北大的现状和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这是现在的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
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动南京的背影
——两民警为救自杀母女被烧成重伤
网上一张民警烧伤后拖着烧焦的警服光着半个身子跑动的照片,深深地感动了一名网友。他说:“看到那衣服被烧成碎片的背影时,我哭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
“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孙伟华、王昭勇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令,湖南路裴家桥单元楼内有人要自杀,接警后,二人迅速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一楼徐家母女因家庭房产纠纷欲在家中自杀。
由于徐家门窗紧闭,无人应答,院子的铁门从里面反锁着。于是孙伟华和王昭勇从隔壁的院子翻墙进入院内,叫母女俩开门。听到喊话的母亲徐秀珍随后打开了屋门。顿时,一股浓浓的液化气气味扑面而来。
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两民警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这时屋门口烧水的火炉引燃了液化气,火苗一下子蹿出来。孙伟华一把将徐秀珍拉了出来并交给王昭勇保护。当得知屋里还有一人时,孙伟华不顾液化气发生爆炸的危险,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屋里。
就在这一瞬间,由于浓度过高,液化气突然发生爆燃,两民警顿时咸了“火人”。由于用背保护徐秀珍,王昭勇的警服被烧咸孔状,后背大块皮肤脱落,而孙伟华则被烧得只剩下皮带和腰间的警具。当二人将屋里的女子救出并带到隔壁院子后,身受重伤的孙伟华再也没有力气翻出院墙了。王昭勇忍着剧痛翻出大院呼叫救人。
随后赶来的民警和群众将孙伟华救出的时候,他全身衣服早已被烧光,发出惨烈的喊声。而他此时还不忘告诉同事:“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诊断,孙伟华全身95%面积严重烧伤,其中45%是三度烧伤,其余是深二度烧伤。而王昭勇浑身烧伤的面积也达60%,其中11%是三度烧伤。目前,二人虽已平稳度过休克期,正在接受植皮手术,但病危通知单仍未撤销。
“我还能不能上班?”
两位民警身受重伤,还牵挂着被救的母女和工作。在医院,两位民警见到大队领导后的第一句话,竟分别是“人救出来没有?”和“我以后还能不能上班?”。听到这些,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袁志刚眼泪一下予就冒出来了。
孙伟华今年才23岁,去年才从警官学院毕业。31岁的王昭勇是今年6月26日才转业到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的,上班还不到一周。他妻子孔志英告诉记者,丈夫转业前其实有很多机会去政府其他部门,但他就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手术前他担心毁容了不能继续工作,我就在病房外让护士递纸条鼓励他会回到大队的。”孔志英一边说一边流泪。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
出事当天,休克的孙伟华醒来后,看到坐在床边的母亲,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第二天早上,孙伟华的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他又小声对母亲说:
“妈妈,你帮我把眼睛扒开,让我看一下。”听到这里,母亲已泪流满面。
两位民警救人受伤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自发赶到医院探望。由于英雄民警仍未脱离危险期,不能探视,他们就在过道里不断张望,有的就在休息室等消息。
9日,记者在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的,临时会议室,看到了一大堆花篮和水果,都是素昧平生的市民送来的。事发小区的30多位居民执意要见两位民警的家属,在医院大门口被拦了下来,最后只好派了几位代表。“他们是英雄。要不是他们俩,我们小区要遭殃了。这样的警察,我们需要!”小区居民唐业华说。
“穿上制服,他是警察,脱下制服,他就是个孩子啊!”一位市民这样说。
我以前对民警了解不多,他们不要命地去救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警察。”“祝两位英雄民警早日康复!”市民们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表达对民警的敬意和祝愿。文章第一段说“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作者以人物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试分析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文末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祝愿,形成又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时代心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扳着手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要回单位上班。其实也没啥东西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一双新布鞋。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苕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白天狐狸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爹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说:“爹,你几时回来?”
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就去了。
我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十天。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儿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途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了三个十,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有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到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用泥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我便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咋还不回来?我的小狗已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咱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娘也并不识字,她记日子的办法和我一样。
日子过得很慢。
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拿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
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还多了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三十四个半边,刚好三十四天呢。”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了言:“狗娃,你是不是偷了娘的鸡蛋?我就揣摩着不对劲,数来数去咋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里烧着吃了。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有浓浓的亲情,但各有个性,试分别说明三个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狗娃:
娘:
爹:文中画横线的叙述性句子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狗娃”偷泥,偷偷多做小狗,还偷了鸡蛋烧着吃等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对本文评价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盼望团聚的日子里,一家人各有不同的盘点日子的方式:狗娃捏小狗,数小狗;母亲喂鸡,数鸡蛋;父亲省馍馍,数馍馍。写得很有震撼力。 |
B.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小说就是尺幅波澜的佳作,情节迷离跌宕多姿。 |
C.本文给人一种意境美,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独特的情趣,一种可感的温馨,读罢耐人寻味。 |
D.小说中不仅具有一家亲情的重笔描写,而且还有乡情友情的点染。 |
E.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人物个性和细节描写都饱含深情,为读者展示一幅清新、朴实、纯真的亲情图;其次,还运用了比拟和象征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瓷葫芦王雪涛
刘家湾小学在一座大山里。山很大,只有一个村;村很小,只有一所小学,学校则更小,只有一位老师。
老师姓尚,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因为村里请不来老师,大城市里的老师谁也不愿意到这穷得只有石头的地方来,村长赵秋贵就又把他请了回来。尚老师不忍看着孩子们没人管,二话没说背上铺盖、提着一口掉了耳朵的铁锅就住到学校里了。
尚老师对学生极严格,完不成作业的要用荆条抽手心。那荆条是山里特有的,柔软坚韧,能盘成圈握在手里,山里的孩子都知道它的厉害,一条抽下去,手心像烙铁烙了一样火辣辣地疼。这天,二年级的赵铁锁没有交昨天布置的作业,尚老师问:“铁锁,你昨儿个放学干啥去了?”
“放牛。”
“谁让你放牛的?”
“俺爹。”
“听我的还是听你爹的?”
“听俺爹的。”
“为啥?”
“俺爹是村长。”
“村长也是我的学生!”尚老师一听,拍着桌子说,“伸出手!”
“偏不!”说完,铁锁猛地冲出教室,头也不回地往外跑。
“你给我回来!”尚老师一边喊一边站起身追。但还没有走出教室的门就一头栽倒在地上。学生一看不好,惊呼着涌过来,几个胆小的女生吓得哭了起来,有学生飞快地跑去找人。
一会儿工夫,村长领着一大群人来了,大家七手八脚把尚老师抬上板车送往医院。
经诊断,尚老师患的是心脏病,已有几年的病史了,这次幸亏抢救及时。
几天后,尚老师又走上了讲台。他像往常一样环视了一圈教室,然后打开书本开始讲课。忽然像想起来什么似的说:“我的药在右边的衣袋里,如果老毛病又犯了,请大家帮我服药。”说着掏出药瓶让大家看了看,是一个小小的瓷葫芦,“我可不想死这么早。”
教室里一片沉寂。大家知道,这句话随时可能成为尚老师的遗嘱。
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最认真。
尚老师哪天换了一身衣服,上课前还特别提醒说:“今天我的救命葫芦在左上衣口袋里,大家一定要记准,千万别找错了地方。”
学生就死盯着尚老师的左上衣口袋,好像那里真有能救尚老师的宝葫芦一样。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尚老师也最忙。五年级的学生要升学,其他的学生又不能撇下不管,于是尚老师的小油灯常常亮到半夜。第二天起床,窗台上总是时不时放着一只熟鸡蛋,一把红枣,偶尔还有几朵野菊花——尚老师爱喝菊花茶。而每当问起时,同学们却说不知道。
最近一段,尚老师发现班里老是有人迟到,好几次都是快到上课时间了,几个学生才气喘吁吁地赶来,身上脏得像泥猴似的,脸上有时还挂有几道血痕。尚老师很生气,在这关键时候,居然有人敢贪玩。
一天,已上课十几分钟了,赵铁锁脖子上挂着书包才出现在校门口。尚老师停下课,问他干什么去了。铁锁低着头,背着手倚着门框一声不吭。“铁锁,伸出手,”尚老师抓起荆条,要抽铁锁手心,“你老子我都打过!”
同学们望着尚老师气得铁青的脸不知如何是好,一时间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
“尚老师,别打他了,”春妞站起来,“我们看你整天操心,又没钱给你买药,就趁放学到山上挖药材晒干卖给收购站,因为怕你知道了生气,所以没敢给你说。铁锁为了多挖些药材,还摔伤了腿。”春妞走到铁锁身边,挽起铁锁的裤腿,露出膝盖上的伤疤。
铁锁松开紧攥的手,手心里是一只小小的瓷葫芦,他小心地捧着,像捧着一件稀世珍宝,眼里满是泪花。“尚老师,是我不对,不该惹你生气,你打我吧……”铁锁哽咽着。
“尚老师,您别生气,是我让大家挖药材的,”班长壮子站起来,“我们怕你犯病,每人都买了药随身带着。”说着伸开手,手心里捧着一只一模一样的瓷葫芦。
一个,两个,三个……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像一片小树林,每人手里都捧着一只瓷葫芦,教室里传来低低的啜泣声。
尚老师望着学生手里的一只只瓷葫芦,嘴唇动了动,两行热泪沿着饱经风霜的脸庞无声地滑落……小说以“瓷葫芦”为标题,有何妙处?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说着意设计了尚老师对学生“用荆条抽手心”的情节,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结合小说情节内容,分析小说中铁锁性格的转变。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山乡渡船
——赏析《瓷葫芦》中尚老师的人物形象
(2)泥土的歌
——赏析《瓷葫芦》的主题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邵孤城
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平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扳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
“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十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走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庄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章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丁。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 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 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 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 |
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
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于涉也是出于父爱。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
是什么?
答: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