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一 )17题)某学生在学习“19世纪中期法国文学艺术流派”时发现一段残缺不齐的句子:“ ① 主义偏重主观、表现; ② 主义偏重客观、再现。 ① 主义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② 主义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与句中①、②两处文学艺术流派相对应的法国文艺作品是
A.①《巴黎圣母院》②《拾穗者》 |
B.①《人间喜剧》②《悲惨世界》 |
C.①《自由引导人民》②《格尔尼卡》 |
D.①《庸璜》②《安娜•卡列尼娜》 |
司马光说:“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期,大抵皆循此制。”材料不能反映()
A.魏晋时期三省制的雏形已经形成 |
B.汉魏以来宰相权力被日渐分割 |
C.君主近臣逐渐掌控国家权力中枢 |
D.汉魏以来行政效率的逐渐下降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
巴黎公社的机关报《公报》在1871年3月20日的社论中说:“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据此可知()
A.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 |
B.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 |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
D.巴黎公社政权具有权力集中的特点 |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