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下岗”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大批人员纷纷下岗待业。同时,一些艰苦工作岗位却职工队伍萎缩,有些职工宁可减少收入下岗,也不愿坚守艰苦工作岗位。从人生观上看,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是
A.工作岗位的差别决定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
B.对职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 |
C.理想与现实总是矛盾的 |
D.艰苦的工作岗位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
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