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
该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 B.婚姻、家庭因素 | C.政治因素 | D.经济因素 |
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 | B.甲、丙 | C.乙、丙 | D.乙、丁 |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1~12题。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类型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 |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
读图完成8~10题。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入拉美 | B.从亚洲迁往拉美 |
C.从非洲迁往西亚 | D.从欧洲迁往亚洲 |
若此图表示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方向,则甲、乙可能分别表示
A.四川 广东 | B.湖北 重庆 |
C.河北 山东 | D.新疆 内地 |
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 D.甲地优美的环境 |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表,回答6~7题。
纬度 |
23°26′S |
23°26′N |
0° |
40°S |
40°N |
雪线高度 |
5 800米 |
5 600米 |
4 800米 |
4 800米 |
4 000米 |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比赤道地区高的原因是
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 |
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 |
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
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
假设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6 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同 |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 |
C.该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影响 |
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
读图,回答4~5题。“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