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秋   兴                赵丽宏
秋风一天凉似一天。风中桂花的幽香消散了,菊花的清香又飘起。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民一紧,黄叶就飘到了窗台上。在热闹的都市里,要想品味大自然的秋色,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都市人的观念中,季节的转换,除了气温的变化,除了服装的更替,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
而我这个爱遥想的人,偏偏不愿意被四处逼来的钢筋水泥囚禁了自己的思绪。听着窗外的风声,我想着故乡的辽阔透明的天空,想着长江边上那一望无际的银色芦花,想着从芦苇丛中扑楞着翅膀飞上天空的野鸭和大雁,想着由翠绿逐渐变成金黄色的田野……唉,可怜的都市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只能用可怜的回忆来想象奇妙的自然秋色了。
小时候,背过古人吟咏秋天的诗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明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使我对自然的秋色心驰神往。想起来,古人虽然住不进现代都市的深院高楼,享受不到很多时髦便捷的现代化,但他们常常被奇妙的大自然陶醉,他们的心境常常和自然融为一体,世俗的喧嚣和烦恼在青山绿水中烟消云散。这样的境界,对久居都市的现代人来说,大概只能是梦境了。
年轻时代,我的生命也曾和大自然连成一体。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晒黑了皮肤,磨硬了筋骨,闻惯了泥土的气味,从外表上看,我曾经和土生土长的乡亲们没有了区别。然而骨子里的习性难改。当我一个人坐在江边的长堤上,面对着浩瀚的长江,面对着银波荡漾的芦苇的海洋,倾听着在天空中发出凄厉呼叫的雁群,我总是灵魂出窍,神思飞扬。我曾经想,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应该是有知觉的,其中包括一滴水,一株芦苇,一只大雁。我躺在涛声不绝的江边,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变成一滴水,在江海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变成一株芦苇,摇动着银色的头颅,在秋风中无拘无束地舞蹈,也变成一只大雁,拍动翅膀高飞在云天,去寻找遥远的目标……我曾经把自己的这些幻想写在我的诗文里,这是对青春的诓歌,是对人生的憧憬,是对生命和自然天真直率的jié问。如今再回头聆听年轻时的心声,我依旧怦然心动。当年的涛声、雁鸣、飞扬的芦花、掺杂着青草和野艾菊清香的潮湿的海风、荡漾着蟋蟀和纺织娘鸣唱的清凉的月光,仿佛仍在我的周围飘动鸣响。故乡啊,在你的身边,这一切都还美妙一如当年么?
然而一切都很遥远了。此刻,窗外流动的是都市的秋风,没有大自然清新辽远的气息。今年夏天回故乡时,我从长江边采了几枝未开放的芦花,回来插在无水的盆中,它们居然都—一开出了银色的花朵,使我欣喜不已。这些芦花,也使我联想到自己鬓边频生的白发,这是人生进入秋季的象征,谁也无法阻挡这种进程,就像无法阻挡秋天替代夏天、春天替代冬天一样。不过我想,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当生存的空间和生理的年龄像无情的网向你军过来时,你的心灵却可以脱 yǐng而出,飞向你想抵达的任何境界,只要你有这样的兴致,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的勇气。
是的,此刻,聆听着秋声,凝视着芦花,我在问自己:你,还会不会变成一只大雁,到自由的天空中飞翔呢?
.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四分)
(1)jié( )问    (2)脱yǐng( )而出
.请概括:秋的到来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人生感悟?文章又是如何引出感慨和感悟的?
.第4段划线部分.作者通过幻想表达了什么?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这
句话的理解。
.写那几技“插在无水的盆中”的芦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它们都是通过一个至今仍在延续的过程逐渐转变和发展起来的,这除了博物学家的观察之外,还有分子生物学展现的一些“证据”。
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在研究一种特殊蛋白质时所发现的细胞色素C。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需要这种细胞色素C,以便通过它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它在进化过程中的出现为多细胞的有机体的产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种细胞色素C是由104个氨基酸构成的,这些氨基酸围绕着一个玫瑰花形的、中心有一个铁原子的血红素基团。这些氨基酸的位置可以变化而分子的结构不变:在人和黑猩猩身上相同的,而在人和马身上就有了区别(104个中有12个位置不同),在人和粮食霉菌上则达到了最大区别(104个中有44个位置不同)。两个如此不同的蛋白链为什么能有相似的功能呢?答案是这样的:即大多数的氨基酸是可以相互置换的,只有一些(在我们熟知的所有物种中仅有35个)不能在蛋白质还没有停止其活动时被替代。另一方面,从进化的观点看,这种区别是很重要的:现在分离开的两个有机体的共同祖先距今时间越远,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发生的改变就越大。
细胞色素C以其古老和易于获得结晶而引起了有关生物学家的极大重视,有助于通过分析不同物种的细胞色素C的区别,掌握其有关进化的很多信息,估计生物的主要属种发生进化的可能时间。这样绘制的进化谱系图与传统方法绘制的谱系图相一致: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对照就成为研究进化过程的一种宝贵的工具和手段。
下列对细胞色素C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色素C被发现后,进化论关于生物有一个共同的起源的观点终于得以证明。
B.细胞色素C在所有的生物有机体中分子结构不变。
C.细胞色素C是生物有机体进行呼吸的基本要素。
D.细胞色素C由氨基酸构成,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大都可以变化。

对文中加点的“相似的功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促使多细胞的有机体产生。
B.区别开人和马、人和粮食霉菌。
C.在蛋白质活动或停止活动时相互置换。
D.通过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

下面对“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需要这种细胞色素C,以便通过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有细胞色素C。
B.如果缺乏细胞色素C,生物有机体就会死亡。
C.细胞色素C可以给生物有机体供给能量。
D.细胞色素C可以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
选出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A.因为细胞色素C非常古老,所以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估计生物的主要属种发生进化的可能时间。
B.两个分离开的有机体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排列顺序越接近,说明它们的共同祖先距今距离越近。
C.氨基酸的序列,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变化,尽管有一些位置上的氨基酸在所有的物种中都是一致的。
D.除了35个不能在蛋白质还没有停止活动时被替换的氨基酸外,其他的氨基酸可以相互置换。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轻轻照耀(节选)
朱浩
冬天的早晨,醒来的时候被窝里还是暖洋洋的。这一刻房间静得出奇。离我不远处的一排窗上布满了水气,阳光无力地投在上面,看得出外面定是个好天气。忽然,这水气蒙蒙的窗上出现一个影子,很快,我辨出那是一只停在窗台上的鸽子,正慢慢地拍打着翅膀,而冬日的阳光把这一组连续的动作映在窗上,这种感觉很有点像是皮影戏。
我一直在寂静中躺着,看着这只鸽子,直到它飞走。而我的心中却泛起了一丝喜悦,甚至可以说是欢乐。我把刚才的这一切都当作是一个梦的延续,是梦幻在现实中的延续。我的这个想法肯定与“人生如梦”的说法有着天壤之别。
就在几天前,与一个朋友坐在房中下棋,有一只蝴蝶飞来,竟然停在窗口的一盆花上,于是我们便谈到了庄周梦蝶。我说,“在认识了这个寓言由于太夸大了相对性,从而引入了虚无这一点的同时,我总在想象这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在那美妙的一刻,他的心灵是否还有对欢乐敏感的一面呢?”听我这么说,我的朋友笑了。
就东方文化而言,似乎总有一些相通的东西。据说日本俳句诗人松尾芭蕉在一次似睡非睡的坐禅中,偶然听到一只蛙跳入屋外的池塘,那“扑通”的一声,激发了他广及宇宙间的幽思:寂寞古池塘/一只青蛙跳去/那水的声响。这便是俳句中千古的绝唱,芭蕉在日本被奉为“俳圣”,对那乍一看平淡无奇的诗句,如细细品味的话,我想能体味王维、陶渊明诗境的中国读者也自然是会体味它的。
  说起陶渊明,他曾是我最崇尚的诗人,在我看来,他的离群索居和清高飘逸,事实上时刻是与他心灵的欢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他是个欢乐诗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曾不解他何能以如此轻松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为后人视作宝贵财富的东西。不管如何,这首《饮酒》诗充满着在夕阳西下、大自然宁静和谐的气氛中,对自由和欢乐的感悟。
当我照例以这样的习惯躺下,顺手从床头一大叠灰尘覆蒙的书中再次发现陶渊明时,一只极小的、淡黄色的蜘蛛从这位古人的诗集里很快地爬出来,并且在我的手上显得不知所措地左冲右突。我帮它回到了地板上。它在我手臂上飞快爬行时,皮肤上那痒酥酥的感觉,委实让我觉得一阵喜悦。
几年来,我一直置身于书籍间,想探寻中国艺术直到东方艺术的精神实质,几乎在任何时刻我都希望通过任何可能的途径来得到答案而我却从来没有发现,这种精神的所在原来竟离我如此之近,它是活生生的,那样自然而令人欣慰;它是那样不易发现,却又在无意间,在瞬间让你领悟了。这便是那只从陶渊明诗集中爬出来的小蜘蛛给予我的启示,说到底,那便是对一切生命的感悟。
因此我想到了我一个年迈的远亲。年轻时他经过商,而且据说相当成功。而现在整天除了忙于照料满满一阳台的花草,一只芙蓉鸟,在余下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可以说显得十分幼拙的旧体诗。他乐在其中,亲手用工整地抄录好,并且装订成册。而当这些诗转到我手中的时候,他却已寿终正寝。据说他去世的那天还亲手浇了花,为鸟添了食,然后坐在躺椅里午睡,直到家人发现他已经过世。
齐白石的画曾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当他感到暮年将临时,他便在许多空白的画纸上预先画好了笔法要求精细的虫鸟,所以当他终于因衰老而眼力不济时,他只须在画纸上稍添几笔花草山石,就可向世人展示他的“近作”了。
这也许是一个艺术家平静的等待衰老和死亡的特殊方式,从中看不出丝毫的恐惧和悲观。那可以说是一种极其坦然的人生态度。
我曾在朵云轩见过一张白石老人的画,画幅不大,但那空空的画面上三尾栩栩如生的虾,却总让我感到生命恬静的欢乐。于是在有一段时间里,只要路过那里,我就要进去看看那幅画,它每次都一样地打动我,并不异于本文开头所述的那窗上的鸽影。
再说说那早晨。在温暖的被窝里,当鸽子飞走后,看着水蒸气开始清融的窗上仅剩下的阳光,我想起了希腊诗人埃利蒂斯歌唱太阳的两句诗:“痛饮科林斯的阳光/读着大理石的废墟。”这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诗人所具有的精神气质,他享有“饮日诗人”的美名,并获得过197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选自《散文》92年第3期,有删改)
文中引用陶渊明《饮酒》诗并加以评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章的行文思路加以概括。
作者是如何阐发标题“轻轻照耀”的含义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科学家争分夺秒剖析猪流感
禽流感与非典型性肺炎残酷地提醒世界,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现在,一种貌似更加普通的病毒是否会让世界再次接受考验?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流行病学家保罗•凯利说,猪流感的致死率比禽流感低,但他也警告说,这种流感令人喜忧参半,因为它可帮助病毒加快传播速度。凯利说,禽流感仍能得到相对控制,因为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猪流感的传染性极强。
猪流感病毒已在墨西哥导致成百上千的人病倒。这次的猪流感仍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但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少了:罕见的是,这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拥有和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相同的特征;新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能引发与普通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
这种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但此类病毒的恶名在于其进化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代理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26日说:“调查病毒致命性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流感病毒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疫苗生产落后陈旧,但发明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尚需几年时间。英国莱斯特大学疫苗专家卡尔•尼科尔森说:“显然,如果这种病毒发展成大面积的疫情,在第一波疫情结束前,疫苗都无法研制出来。”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目前被称为“A/H1N1型病毒”的猪流感病毒具有北美猪种、欧亚猪种、鸟类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特点。病毒表面的H蛋白(血凝素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属于新事物——这就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条件。
事先没人知道是否会暴发流行病,或者说流行病将如何暴发。病毒的流行取决于病毒的毒性、人们当前的免疫力水平,以及因过去身患季节性流感而产生的抗体是否对新病毒产生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他们体内不会产生可以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科学家担心假如人际间传染变得更迅速,目前的猪流感病毒就可能导致疾病大流行。
也有科学家警告说不要对猪流感反应过度。
用大规模接种疫苗来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还是说这种对病毒的过度反应可能产生弊大于利的结果?公共卫生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依然存在分歧。布雷西说,对那些正在抗击当前猪流感疫情的公共卫生机构而言,其教训是“过度反应与重视不足都很危险”。作为以防万一的措施,美国有关机构正进行先期准备,希望研究出针对当前猪流感病毒的疫苗。
(选自2009年5月2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有删节)
猪流感与禽流感有哪些异同?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A.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与禽流感和人类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特性大致相同。
B.我们对禽流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有对付禽流感的经验,而猪流感则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要对付它就很困难。
C.猪流感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会引发与普遍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致死率比禽流感低。
D.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因而能得到相对控制,而猪流感在人际间的传染性却很强。

为什么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很大?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A.猪流感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老年人和身体衰弱的人反而不容易感染猪流感。
B.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在于它的进化能力,它的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既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C.猪流感表面的H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猪流感就完全属于新事物,因此极易感染。
D.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人体不会产生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如果人际间迅速传染,就会导致疾病大流行。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猪流感病毒看起来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病毒,所以同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危险依然存在。
B.普通流感可以用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所以大规模接种疫苗完全能够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
C.由于猪流感病毒极容易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所以暴发猪流感比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更令人担忧。
D.由于猪流感病毒的进化能力很强,所以目前的疫苗将无法阻止猪流感病毒在全球的蔓延。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桔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在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杂乱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杂乱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⑥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衫,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汉。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⑧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又同时消失在雾里。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⑩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 。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还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⑾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⑿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
第⑥段中画线短语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留存工业文明的记忆
①19世纪60年代起,外商开设的工厂,主要集中于苏州河以北和黄埔江西岸。进入21世纪,这些老工厂虽然没落了,但苏州河畔的老厂房与仓库群落除了极少部分被损坏或改建外,大多数还得以保存。
②1990年,我住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口的一家宾馆,左可俯瞰尚未开发的浦东,右可欣赏浦西外滩那排上海地标性的万国建筑群。上海的历史告诉我,这江岸水畔的许多老工厂、老仓库是这座名城的历史记忆,它们都还在,保留也大都完整。在这座城市重新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应该告诉人们在发展与保存之间,如何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保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③对于环境与建筑的保护,我们一直局限在那些大家都认为有高度历史或文化价值的部分,而对于那些历史不算久远,或者根本就不被认为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对于那些相对只是绿叶角色的城市建筑环境都非常漠视。我们虽然可以拆掉这些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建造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下一代子孙就要开始批评我们曾经的鲁莽了,□我们要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一段记忆,而那是上世纪中国城市最骄傲的工业文明具象的记忆。所以我认为应该保护她,尽可能留下她美丽或者被人认为不很美丽的有形的载体
④我的行动是,选择租用其中一栋建于1933年中期的砖木结构老粮仓和一座1923年建成的美国通用电气老工厂,作为设计对象。
⑤老粮仓周围的环境杂乱不堪。门前是水果批发摊位。东边是垃圾码头,半开放的小厨房到处都是。我唯一想做的是一切还原,只有还原,把加建在上面的附属物一一剥离,才能显示她的美丽,显示原先建造时她的风采。
⑥具有储藏功能的老粮仓,原有的砖木结构空间是灰暗的。为了把它改造成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便大开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让空间变得明亮起来,再间隔成一个个非常个人化的空间,突出现代感,从而实现了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使用功能。为了防止破坏历史空间的原相,整个仓库里没有用一滴油漆,用来修复的建筑材料也都是从一些拆迁的地方买来的。今天,她果然美妙无比地站在了苏州河畔。
⑦对于这座老电厂,我决定采取原相封冻法,将珍贵和有趣的痕迹原样保留下来。我认为那是最好的设计,那是时间的设计,是历史的设计。这座老工厂,长200公尺,宽15.5公尺,高14公尺,其间没有任何柱子或间隔,末端直抵黄浦江岸。老电厂的附属码头,曾经是一座货轮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的船坞式工场,次第建造的大大小小形态不同的建筑与空间,更是我们这些向来就喜欢变化求异的创意设计人的最爱。
⑧中国许多城市中的旧产业建筑面临着被拆的命运,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其实,那些产业建筑即便是结束了原有的功能寿命,它们的物质寿命依然长久。宽广、开阔、自由度高的空间,完全可以经得起使用功能的多次变更;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因为差异会变得更加丰富且有趣味,也更能激发创造力。
⑨随着老粮仓改造的完成以及设计事务所的迁入,一批艺术家陆续来到苏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两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工作室一百多个,聚集了一千多位艺术工作者。
⑩我一直希望优秀设计人才能聚集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激励,打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创意产业文化;更希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好,也将努力帮助下一代的年轻人做好它。
第③段中“有形的载体”指的是
从全文看,第②段画线句中“更好的平衡点”是指什么?
作者希望一代代人努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你对此有和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