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岁月的塑造
刘恩波
不知不觉,我的头发已有些谢顶,额头两边露出了均匀的谷地模样,中间是起伏的山峦,有个女同事初见,一声惊呼,怎么搞的,太难看了。那天回家,我特意照照镜子,可不是太难看了。心里一阵酸涩,就捉摸原来那个毛手毛脚浓发飘然的小伙哪里去了?三十五岁刚过,人生中的某些黯淡不可遏制地裸露出来。
当初骑车兜风,沿着青春的地平线在雪野里纵横驰骋,仿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天地皆醉的快感如今一阵风就没了。也难怪,在体育馆的一次演唱会上,听苍老的崔健无奈地唱:“飞不起来了。”想当年,那个“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黑”,无所顾忌恣肆汪洋的摇滚小子倏然不见了,却多了欲语还休吞吞吐吐的中年症结。
岁月是一本书,我们开始为它光鲜淋漓的封面所陶醉,继而为它缤纷多彩的插图所销魂,直到流年暗转,书中的内容不断向我们呈现出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本真情境,人才有点会心,美丽繁华的外在多么灿烂精彩也是暂时的,如同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子蚤子”。
无奈,无奈,人生也许就是无奈的变奏和组合,但只要活着,我们就得竭力抓住一些什么,就得温暖一些什么,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家”。社会是大家,单位和每个家庭是小家。我爱我家,让自己的根须垦植在众生欢笑、互相悦纳承受的集体环境的土壤里,直到开花结果,根深叶茂。但每个个体又是注定孤独的,经历着岁月的雕刻和塑造。
由此,我由衷爱看冬天冰面上抽陀螺的小孩不屈不挠永不厌倦的抽打姿态。天寒地冻里,日子过得寂寞,或者纯是好奇心的驱使,一个人便如木雕泥塑一般站在风中,看起来似乎只有他的手在动,其实,他的眼睛、呼吸、全身的血脉神经无不充荡在造化的氤氲里,鼓动营造着人的神奇,孤独者的天性。
黑格尔这位哲学王国里的智慧老人曾经告诉过我们,一个小孩用石头片打水漂这一异常单调的动作当中,殊不知却蕴含着审美的自由理念。抛开美学上的高深学问不讲,我以为孩子们单纯的举止,活灵活现的天真,是未经岁月洗礼和人情世故粘滞而萌发的最美好的人性流露。
尤其当我们活过了一定的年轮,如同风吹雨淋雷击电闪过的大树,苍茫的筋络里已然容纳了数不清的断片、伤痕和惊魂甫定的成分。那一片刻,蓦然回首,便觉岁月的雕凿,是无声无息的,没有开场词,不用宣告,眨眼之间,公共汽车上的孩子已喊你“叔叔”、“阿姨”了。
我们还能奔跑,但很难用“如飞”来形容,肺活量在递减,血压在增高,肚腩无端凸起,早晨想起来的事晚上就忘了,一塌糊涂。
都说人生不售回程票,我们看自己的孩子长得越来越像小时候的自己,再看自己,也越来越像当年的父亲和母亲。人世的代谢,如同庄稼地里的苗和草,换季便意味着过季。
人到中年,是岁月塑造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浓茶酽酒愈喝愈淡的时分,是下午归途不嫌短天凉好个秋的际遇,是董桥言及的“没有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的阶段,是看不惯颜柳正楷看不够林散之狂草的无尽感慨,是告别邓丽君美丽的缠绵而倾心于蔡琴沧桑软语的过路驿站。
人活着,就是爬坡,就是过河,就是只问耕田不问收获。
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再回头,觉得一生不过也如一瞬,一个“归”字在前面等着。子已喊你“叔叔”、“阿姨”了。
我们还能奔跑,但很难用“如飞”来形容,肺活量在递减,血压在增高,肚腩无端凸起,早晨想起来的事晚上就忘了,一塌糊涂。
都说人生不售回程票,我们看自己的孩子长得越来越像小时候的自己,再看自己,也越来越像当年的父亲和母亲。人世的代谢,如同庄稼地里的苗和草,换季便意味着过季。
人到中年,是岁月塑造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浓茶酽酒愈喝愈淡的时分,是下午归途不嫌短天凉好个秋的际遇,是董桥言及的“没有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的阶段,是看不惯颜柳正楷看不够林散之狂草的无尽感慨,是告别邓丽君美丽的缠绵而倾心于蔡琴沧桑软语的过路驿站。
人活着,就是爬坡,就是过河,就是只问耕田不问收获。
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再回头,觉得一生不过也如一瞬,一个“归”字在前面等着。 .第二自然段中“青春的地平线”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岁月是一本书”的比喻,主要说明岁月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人被岁月雕刻和塑的原因是什么?而岁月又是怎样对人进行雕刻和塑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写到由青年进入中年的感慨,并且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对人生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叙事角度很巧妙,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的转换十分自然。 |
B.“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
C.“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情节也不太曲折,没有什么矛盾,但文中人物淳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
E.绑笤帚的老头来给“夸克”家送小炕笤帚,不幸栽进了沟里,“夸克”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帮笤帚的老头。小说对舍友们的描写贯穿始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骑“铁驴”的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最后写“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望绑笤帚的老头,可老头当着医生说不认识他们。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布达拉宫壁画病害的原因分析
曹勇
在布达拉宫中,壁画的主要病害是空臌。这种病害危害很大,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成大面积的脱落,使壁画完全毁掉。其次的病害是龟裂起甲,它的现象是先局部龟裂,然后裂缝扩展起甲,最后发展到剥落,壁画斑驳陆离而被毁坏。其他还有建筑因素引起的裂缝,局部的酥碱等病害。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河谷平原中部、拉萨市西郊的红山顶上,海拔3700米,属高山寒冷气候。拉萨市有“阳光城”之称,日照强烈。由于昼夜温差大,使石墙体与地仗层胀缩不匀,产生相对位移,导致空臌,同时加速清漆层老化。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自然造成地仗层板结缺乏韧性,促使空臌蔓延发展。
壁画的空臌都是发生在墙体与地仗层之间。第一层地仗层是黄泥和粗沙以2:3的比例混合的泥层,这里所使用的黄泥是河道沉积的沙泥,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细沙,黏土类的胶结物质较少,所以这种泥浆黏结力很差,脆性大,极易粉化。从立体显微镜下观看壁画断面,可以看出第一层地仗颗粒粗大,空隙多,结构疏松;而第二层地仗则细密均匀,空隙少。对比地仗层的X光衍射分析,也可以看出,第一层地仗中有大量的石英,少量的方解石和长石;第二层地仗中,方解石含量上升,但是石英仍然有较大的含量。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正是地仗的脆弱和较差的黏结力,特别是第一层地仗的脆弱,造成了墙体和地仗层之间的分离,从而导致空臌,加上地仗层自身的厚重,促使空臌迅速发展,最后出现了脱落。
作为保护层的清漆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保护颜料层不受风沙、油烟、尘污的侵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材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不是很好的保护材料,加之殿堂中酥油灯油烟熏染,清漆层极易老化发黄变脆,从而出现龟裂起甲,最后产生剥落。
由于历史上布达拉宫在不停地进行重建、扩建和维修,有些建筑结构不尽合理,使得墙体各部分受力分配极不均匀,造成墙体裂缝,从而导致墙体上的壁画也跟着发生裂缝,遭到破坏。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殿堂的地面和屋顶是通过打“阿嘎土”的工序来进行的,也就是要铺几层由粗到细的“阿嘎土”,每层都需夯击打实,夯击的方式是十几或几十人各持一个中间穿一木把的石片,步调一致有节奏地同时夯击地面,它产生的振动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振动无疑会作用到墙壁上,影响壁画,促使空臌的产生。
屋顶漏雨也是壁画受到损害的一大因素。漏雨的部位,壁画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雨水渗入地仗,由于地仗多孔疏松黏结力差,吸水后导致地仗层坍塌,壁画空臌甚至脱落;二是雨水渗入老化脆裂的清漆层下,使清漆层起翘剥落。
(选自《文物》,有删改)下列表述布达拉宫壁画病害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空臌是壁画的主要病害,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大面积的脱落,使壁画完全毁掉,这种病害危害很大。 |
B.先局部龟裂,然后裂缝扩展起甲,最后发展到剥落,龟裂起甲这一病害,表象是壁画斑驳陆离而被毁掉。 |
C.布达拉宫壁画的病害是多种的,其中包括建筑因素引起的裂缝,局部的酥碱等病害。 |
D.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自然造成地仗层板结缺乏韧性,促使空臌病害蔓延发展。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河谷平原中部、拉萨市西郊的红山顶上,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是壁画形成空臌及其蔓延的重要因素。 |
B.较差的黏结力,特别是第一层地仗的脆弱,加上地仗层自身的厚重,从而导致空臌,并促使空臌迅速发展,最后出现了脱落。 |
C.作为保护层的清漆层由于材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加之殿堂中酥油灯油烟熏染,清漆层极易老化发黄变脆,从而出现空臌危害。 |
D.不停地进行重建、扩建和维修,有些建筑结构不尽合理,打“阿嘎土”的工序,屋顶漏雨等都是布达拉宫壁画受到损害的因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画的地仗层分为两层,第一层为黄色颗粒粗大不均匀的泥沙层,第二层为颗粒细而均匀的泥沙层,然后是颜料层和保护层。 |
B.建筑施工中通过打“阿嘎土”的工序来绘制大型壁画,但这种工序的夯击方式所产生的振动会作用到墙壁上,影响壁画,促使空臌的产生。 |
C.第一层地仗含有大量的细沙,两层地仗石英含量过大,造成了地仗的脆弱和较差的黏结力,从而导致空臌危害的发生。 |
D.对病害的起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维持布达拉宫的整体风格,才能使珍贵的历史文物流传后代。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雨落大海
鲍尔吉·原野
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
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
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一样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
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
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
(摘自2013年2月1日《广州日报》)“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雨落大海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观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深刻含义”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
是邬先生。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柄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了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了一阵骚乱后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的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以前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了重大损失。
邬先生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的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选自《山东文学》2012年第8期,有删改)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往事(一)
——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
冰 心
一
将我短小的生命的树,一节一节的折断了,圆片般堆在童年的草地上。我要一片一片的拾起来看,含泪的看,微笑的看,口里吹着短歌的看。
难为他装点得一节一节,这般丰满而清丽!我有一个朋友,常常说,“来生来生!”——但我却如此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又是满足的了!”
第一个厚的圆片是大海;海的西边,山的东边,我的生命树在那里萌芽生长,吸收着山风海涛。每一根小草,每一粒沙砾,都是我最初的恋慕,最初拥护我的安琪儿。
这圆片里重叠着无数快乐的图画,憨嬉的图画,寂寞的图画,和泛泛无着的图画。
放下罢,不堪回忆!
第二个厚的圆片是绿荫;这一片里许多生命表现的幽花,都是这绿荫烘托出来的。有浓红的,有淡白的,有不可名色的……
晚晴的绿荫,朝雾的绿荫,繁星下指点着的绿荫,月夜花棚秋千架下的绿荫!
感谢这曲曲屏山,它圈住了我许多思想。
第三个厚的圆片,不是大海,不是绿荫,是什么?我不知道!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七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面屋里母亲唤我,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十四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
每次和朋友们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进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一次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河,又谈到海。我想索性今夜彻底的谈一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想至何处为极。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
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地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问,“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我的话太乏味了,楫的头渐渐的从我臂上垂下去,我扶住了,回身轻轻地将他放在竹榻上。
涵忽然说:“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诗人上,他们的谈锋便转移到别处去了——我只默默地守着楫坐着,刚才的那些话,只在我心中,反复地寻味——思想。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三十一日
(节选自《冰心散文》,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这一片里许多生命表现的幽花”中的“幽花”一词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七”部分可分成三层,请分别写出起止和层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十四”部分开头两次写“我嫌太单调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篇散文体现了冰心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联系全文探究并加以概括。(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