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新路”是指()
| A.井冈山道路 |
| B.进行解放战争 |
| C.实现人民民主 |
| D.进行重庆谈判 |
在英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中,“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向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盘踞了几百年的地盘进攻……工业资产阶级无疑是绝对获益者。”这里的“它”指
| A.光荣革命 | B.宪章运动 |
| C.责任内阁制形成 | D.1832年议会改革 |
1904年2月,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窃尝论之,西方阿利安人种之自治力,其发达故最早,即吾中国人之地方自治,宜亦不弱于彼。顾彼何以能组成一国家而我不能?则彼之所发达者,市制之自治也;而我所发达者,族制之自治也。”这里梁启超旨在强调
| A.封建家长制阻碍民众自由发展 | B.中国人具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
| C.中西方基层社会结构差异明显 | D.生产方式是社会组织的决定力量 |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
据《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
|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 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消亡 | 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行消灭 |
| 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庶人 | 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