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
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论文化竞争力
田 丰
文化创造力源于实践的创造力。人的实践是文化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的需求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恩格斯说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己的环境而发展的。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不仅增进人的思维能力,而且打破人的思想桎梏,激发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活力,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把巨大的生产力召唤出来的同时也把人的思想文化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出来。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在人的外界视线和内心视线前面,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
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知识的创造增进了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认识,而价值的创造增进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的认识,文化创造力也就是人在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价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文化持续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它在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获得独特性和延续性。文化创造推动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每一代人都创造着自己的新文化,文化创造力的勃兴标志着民族、群体的兴旺,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必然导致民族、群体的竞争能力的退化。文化创造力不仅有赖于时代实践的激活,也有赖于历史的积淀,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群体文化的生生灭灭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能延续到今天并且仍然有影响力的文化,都是以较强的持续力为依托并随着现实条件变化不断使之更新丰富的、在文化冲突和整合中以巨大的生命力保持自身个性特色的“活着"的文化。
构成文化的独特性、特殊性从而获得延续性的基本的要素是渗透于人们思想行为之中
的文化传统,“它是现在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传统以广泛的价值认同为文化共同体战胜内忧外患提供思想纽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知识资源,以鲜明的个性为文化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的同质化提供精神支撑。对一个民族来说,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古迹、文物、典籍、名人等等都属于文化传统的范畴,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形象、公共关系、核心价值、员工风貌以及品牌、信誉、企业家人格魅力等等都是十分宝贵的传统资源。正由可舍弃的基础,它与继承与扬弃、批判和选择不可分割纠缠在一起,因而对传统的评价总是充满着矛盾和分歧。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作用及作用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历史主体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目的和方式。
传统仅仅是潜在的或可能的文化持续力,它向现实的文化持续力的转化在于人的能动的现实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真正的文化创新是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的同一过程。
离开文化创新的实践,任何传统必然失去人的现实关注而式微,在一定的阶段还可能成为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阻力。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创造了生气勃勃的文化时代,也把人类文化推向一个辉煌的高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到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借助行政权力、宗教权力、宗法权力推行道德化的思想,这些文化活动无非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死人”统治着活人,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导致了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总体落后。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要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多元化两种浪潮双重冲击下生存发展,就要更加自觉地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能否把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培养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人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对话的能力的实践结合起来,决定了它不断回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挑战的能力,决定着它不断返本开新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文化创造力形成的条件的是(6分)
A.实践的创造力 | B.民族、群体的兴旺 |
C.价值的创造 | D.时代实践的激活 |
E、历史的积淀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任何方面。 |
B.传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备的基础。 |
C.文化传统向文化持续力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
D.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三星堆文化贯通古代国际交通线
①“三星堆文化曾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一路走来,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前,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的“三星堆与南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②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式提出的。其起点是成都平原,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是中国古代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贸易交往的国际交通线,也是古代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联系的大动脉。特别是三星堆遗址发掘后,三星堆文化所展示出的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尤其引人注目。
③四川师大段渝指出,“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齿货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把这些出土海贝的地点连接起来,恰是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则刚刚在起点上。”
④三星堆的崛起、兴盛、衰亡,充满了神秘色彩,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及其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⑤1986年,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它们到底来自哪里?
⑥考古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以西亚为首的近东地区。据介绍,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世界这些地区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而考古学证据更表明,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接触、交流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正是经由“南方丝绸之路”。
⑦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向西南地区辐射。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等认为:三星堆文明的辐射影响了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其青铜文明诞生年代较之滇文化古远,较早地渗入和影响了滇文化,在滇青铜文化中有着与之相似、相同的因素。如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⑧李学勤高度评价了三星堆的文化价值,认为“应该对其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这一区域性文明,要放眼于更大的文化范围内研究。”李学勤表示,三星堆文化处在南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⑨李先生进而认为西南丝绸之路是欧亚学研究的起点,以前不是欧洲中心论就是中国中心论,从来没有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现在开始,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三星堆文化正是枢纽之一。接着,李先生讲到了商代的对外西南通道,列举了三条证据,一是剑桥大学收藏的一片武丁时期的甲骨,经鉴定来自缅甸以南;一个是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形制年代接近三星堆,越南出土四件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的牙璋接近;一个是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存在,并且是畅通的。 ——选自2007年05月10日《四川日报》,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星堆文化是“具有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的一项是( )
A.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 同时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B.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 |
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西亚近东地区的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 |
D.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
下列选项中,能直接证明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一项是( )
A.三星堆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同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影响 |
B.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齿货贝,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 |
C.三星堆文明具有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特点,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
D.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是畅通的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之所以体现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在于三星堆充满了神秘色彩 |
B.三星堆文明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并开始与近东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 |
C.研究三星堆文明,“欧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都是错误的,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
D.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越南出土四件牙璋,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的确贯通着古代国际交通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红豆小史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中,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恩、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
下列说法,不能证明王维《相思》中的“相思”是指爱情的一项是
A.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 |
B.一些唐代诗词能用王维红豆相思之典,其中相思特指爱情。 |
C.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时人们的普遍默契。 |
D.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的《相思》诗所汲取。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是“相思”、“爱情”和“故国之思”。 |
B.王维的用红豆表达相思,意蕴单一明了,不具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写出相思双方之间被阻隔这一特点。 |
C.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 |
D.“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豹爱情故事原型。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之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蕴是随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的。 |
B.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特质关系很大。 |
C.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 |
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知人论世地品味、评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突然发亮的星
其实,天空偶然出现一颗亮星并不奇怪。晴朗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的都有,有的甚至白天都能看见。1054年5月(我国宋代时期),我国古人就见到过一次。当时,一颗星突然在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发亮,大白天也能看到它光芒四射,连续亮了23天才开始转暗,但在这以后两年内肉眼仍然能看见。我国史书上称这颗星为天关容星,现代天文学上叫它超新星。据记载,像天关容星这样超凡出众的超新星是不多的,更常见的是新星,它们的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百倍到几十万倍,几个星期后变暗。除了新星和超新星之外,还有一种耀星,它们仅在短时间内闪耀,昙花一现地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突然增亮,有的也可能增亮到百倍以上,但10多分钟后亮度恢复如初。
一位叫樱井的日本天文爱好者看到的天体被命名为樱井天体。起初,樱井以为自己发现了一颗新星。按照惯例,他向国际天文联合会作了报告。很快,他的发现通过新闻媒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天文学家是宇宙狩猎者,得知樱井天体后,他们纷纷把大望远镜指向人马座天空。有人在大西洋东北部群岛上用牛顿望远镜看到了这个天体,还有人在美国得克萨斯的天文台拍到了它的光谱照片,一名专门研究“死亡之星”的专家在智利也观测到了樱井天体。
随着研究的深入,天文学家发现,樱井天体不是新星。新星虽然也突然发亮,但它的亮度在几天内迅速增大,然后在几个星期内减弱。而樱井天体在几个星期后仍然比较亮,并有一个地球大小的余烬突然膨胀开来,在两年时间里像气球一样膨胀成有100多个太阳那么大的庞然大物,成为迄今目击到的恒星演化的最快情况。
可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这个奇怪的天体逐渐消失在星际尘埃中以后,又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戏剧:以每秒数百千米的速度向空间吹出气体。这出戏吸引了许多天文学家,他们一面竞相用大望远镜观测,一面试图了解它死而复生的原因。作为天文学家,他们知道,樱井天体绝不是什么怪胎。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20%的轻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可以死而复生,它们在走向墓地之前,都要膨胀成为体积很大的巨星。樱井天体或许正是这类恒星的代表。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3年第7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晴朗天空中,夜晚甚至白天会看见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 |
B.一颗星突然出现,其亮度在几天内增加几百倍到几十万倍,几个星期后变暗,就是新星。 |
C.一颗星仅在短时间内闪耀,昙花一现地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突然增亮,但10多分钟后亮度恢复如初,就是耀星。 |
D.一颗星突然在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发亮,连续亮了23天才开始转暗。这就是史书上称作超新星的天关容星。 |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的轻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走向墓地之前,都要膨胀成为体积很大的巨星。 |
B.樱井天体两年时间里膨胀成有100多个太阳那么大的庞然大物,成为恒星演化的最快情况。 |
C.像天关容星这样的超新星是不多的,而新星却很多。 |
D.在美国得克萨斯的天文台可以拍到樱井天体的光谱照片。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新星、新星和耀星,都可以在几秒到几十秒内突然增亮,但10多分钟后亮度就恢复如初了。 |
B.有80%的轻质量恒星生命末期在走向墓地之前,不可以膨胀成为体积很大的巨星。 |
C.樱井天体是生命末期可以死而复生的轻质量恒星的代表。 |
D.专门研究“死亡之星”的专家在任何地方都能观测到樱井天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而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他们并不知道。后来,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
有一些普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十七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士所传出来的古代中国传说时代的纪年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东西看作是东亚发明的。而在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重要的发明或发现都绝对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诞生。几天前,一个正在拍一部陶器制造史的科教片的电影制片人写信来征求我的意见,人认为陶工用的旋盘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是这种工具早在黑陶制作工匠以及后来的中国商代人使用它之前一千五百年,苏美尔人就已经知道了。与此相似,在过去几年当中,有一些谈到晚期物理学、工程学和制陶业的某些方面的历史的论文,也由于与传说的资料不一致,而被人们不公平地忽视了。反之,在一部1950年出版的关于工艺史的著作中,作者则没有把一些明明是属于中国人的成就归功于中国人,例如,关于中国人最先认识到磁极性、发明火药以及最早制造铸铁等等,在这部著作中都只字不提。中国科学工作者本身,也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例如,1952年在北京出版的一部介绍地植物学找矿法的佳作,就没有提到这种技术早在梁代(公元六世纪)就已开始应用。
当然,有一些欧洲的学者也早就已经模模糊糊地觉察到,远在欧亚大陆另一极端的这一浩瀚繁荣的文明,至少也和他们自己的文明一样地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在十八世纪时,欧洲人对于中国文明虽然往往了解得不很全面,但却常常把它当作典范。
下列对“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问题的认识,作者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现代的科学技术回溯过去,就能发现古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是科学思想发展的源头。 |
B.古代埃及人、新月地带各民族、印度人、最古老最重要的中国文明,都是促使科学思想发展和技术成熟的因素。 |
C.17世纪耶稣传教士所传出来的古代中国传说时代的纪年表,标明古中国才是科学思想和技术之源。 |
D.任何一种重要的发明或发现,都绝对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诞生。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拍陶器制造史科教片的电影制片认为:陶工用的旋盘是中国人发明的,早在中国商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即是明证。 |
B.欧洲人对印度人的成就和印度文化的贡献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从历史上看,他们一直和印度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 |
C.“远东”一词带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连情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难以排除这种偏见。 |
D.很多书籍的记载都忽视了中国人历史上对科学的贡献,包括1952年中国北京出版的关于地植物学找矿法的著作。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因为人们对传说资料采取了客观记实的态度,才出现了一些文献中相互矛盾的记载。 |
B.之所以把过多的东西看成是东亚发明的,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民族偏见,而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C.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造成人们不能清晰地了解很多历史问题,这说明年代学研究在历史学研究的领域里不是无足轻重的。 |
D.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世界文明的形成,科学思想发展和技术成熟是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只要科技领先,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