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高处的灿烂
关 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文章第一节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答: 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答: 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来的温馨
[智利] 聂鲁达
①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
②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散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最后认出我的是栗树。当我走近时,它们光裸干枯的、高耸纷繁的枝条,显出高深莫测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而在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我每回都去看望它们,因为我心里明白,它们需要我去巡礼,在清晨的寒冷中我凝然伫立在没有叶子的枝条下,直到有一天,一个羞怯的绿芽从树梢高出远远地探出头来看我,随后出来了更多的绿芽。我出现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那棵大栗树所有躲藏的满怀疑虑的树叶。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俨然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鸟儿在枝头重新开始往日的啼鸣,仿佛树叶下什么变化也未曾发生。
③书房里等待我的是冬天和残冬的浓烈气息。在我的住所中,书房最深刻地反映我离家的迹象。
④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生的气味。在那古老的窗子旁边,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在我的背后,我感到了正在与这些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出一阵阵遗忘的气息。春天身披新装,带着忍冬的香气,正在进入各个房间。在我离家期间,书籍被弄得散乱不堪。这不是说书籍短缺了,而是它们的位置被挪动了。在一卷17世纪古版的严肃的培根著作旁边,我看到萨尔加里的《尤卡坦旗舰》。尽管如此,它们倒还能够和睦相处。然而,一册《拜伦诗集》却散开了,我拿起来的时候,书皮像信天翁的黑翅膀那样落下来。我费力地把书脊和书皮缝上,事前我先饱览了那冷漠的浪漫主义。
⑤海螺是我住所里最沉默的居民。从前海螺连年在大海里度过,养成了极深的沉默。如今,近几年的时光又给它增添了岁月和尘埃。可是,它那珍珠般冷冷的闪光,它那哥特式的同心椭圆形,或是它那张开的壳瓣,都使我记起远处的海岸和事件。这种闪着红光的珍贵海螺是古巴的软体动物学家——卡洛斯·德拉托雷把它当作海底勋章赠给我的。这些加利福尼亚海里的“橄榄”,以及同一处来的带红刺的和带黑珍珠的牡蛎,都已经一点儿褪色,而且盖满尘埃了。
⑥还有一些新居民,就是从封存了很久的大木箱里取出的书籍和物品。这些松木箱来自法国,箱子板上有地中海的气味,打开盖子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随即箱内出现金光,露出维克多·雨果著作的红色书皮。旧版的《悲惨世界》便把形形色色令人心碎的生命,在我家的几堵墙壁之内安顿下来。
⑦不过,从这口灵柩般的大木箱里出来一张妇女的可爱的脸,木头做的高耸的乳房,一双浸透音乐和盐水的手。我给她取名叫“天堂里的玛利亚”,因为她带来了失踪船只的秘密。我在巴黎一家旧货店里发现她光彩照人,那时她因为被人抛弃而面目全非,混在一堆废弃的金属器具里,埋在郊区阴郁的破布堆下面。现在,她被放置在高处,再次焕发着活泼、鲜艳的神采出航。每天清晨,她的双颊又将挂满神秘的露珠,或是水手的泪水。
⑧玫瑰花在匆匆开放。从前,我对玫瑰很反感,因为她没完没了地附丽于文学,因为她太高傲。可是,眼看她们赤身裸体顶着严冬冒出来,当她在坚韧多刺的枝条间露出雪白的胸脯,或是露出紫红色的火团的时候,我心中渐渐充满柔情,赞叹她们含着挑战意味发出的浪涛般神秘的芳香与光彩;而这是它们适时从黑色土地里尽情吸取之后,像是责任心创造的奇迹,在露天里表露着爱。而现在,玫瑰带着动人的严肃神情挺立在每个角落,这种严肃与我正相符。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各自尽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
⑨可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使花朵轻微起伏、颤动,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青年时代的记忆涌来,令人陶醉: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那轻轻抚摸过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一起涌上心头。
⑩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注]聂鲁达(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散文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选文有删改。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归来的温馨”?请分点概括。
答:请结合文本内容体会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各自尽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
答:
(2)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答:第②段描写花园里的树木、鸟儿有哪些作用?
答:有人说,本文是散文,但也可看成是一首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文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对感性的思考
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这些思想既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又对我们一直以来所遭遇的审美经验具有阐释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怀疑康德的美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诸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都坚定地质疑、修正甚至颠覆了康德的美学。但我们应该清醒,无论谈论什么感性经验,无论是站在何种美学的立场上,无论要构建一种怎样的美学,都必须了解经典美学,更何况经典美学是活着的美学,即便是生活美学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和整合经典美学的思想价值。
尊重感性才有可能敬重人,敬重人的内心,因而我们既不应忽视人的感性,忽视美学,也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读一读《判断力批判》,在知识自觉的基点上关切人本身,关切生命感性,关切审美体验,该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验啊。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卷首语,作者王确,有删改)下列有关《判断力批判》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经典书目之一,阐释的是康德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
B.《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思想的支柱之一,它的地位超过其他著作。 |
C.《判断力批判》具有美学思辨张力,能够激活阅读者的感性生命与反思冲动。 |
D.《判断力批判》提供了更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们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人类需要并积累的三种知识,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希望读者阅读一点美学著作,并向读者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
B.第二段从康德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肯定了《判断力批判》的地位,桥梁的比喻形象化地诠释了康德美学哲学对理论、实践哲学的影响。 |
C.第三段从阅读体验角度概括了《判断力批判》的内容,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还提供了许多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
D.第四、五段站在维护康德美学的角度,批评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人对它的质疑、修正和颠覆,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关心着自然和物理世界,伦理学关心着社群秩序,只有这美学才会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 |
B.我们当下生活在视听海洋之中,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因而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是明智之举。 |
C.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发现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哲学立场,它同样体现在其美学上。 |
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与敬重人的内心,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忽视感性与美学,又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绿
刘白羽
①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②跟着近乎金黄的童年,一齐消逝了所有的悠适。像一只孤独地走过一百里沙漠的骆驼,我在这二十年头上感到了焦灼,也感到了喉咙和嘴的干哑。在这一小段落的旅程上,留下的是什么呢?除了深邃的铃声之外,也许就是那曾经偶然发现了的绿洲。在那儿一边饮着清澈的水,向玻璃似的水皮上,瞅着自己的影子以及天上的白云,悠然起了遐思。那完全是微带溶合的绿影。这偶然是怎样的使我欣快过!
③“疲倦吗?”
④到南方来的第一夜晚,谁朝我这样问询。我赶紧摇了摇头。现在,住下来很久了。同时,那一扇楼窗上的颜色,也经了几度的改变。最初是发红的檀黄和发黑的浓绿,挽在这两种颜色的混合里,流着汗液,感觉到眼黑、眩晕。渐渐的,一直到最近,身上披了夹衣,心上也仿佛轻松了一层。窗上,太阳换成一抹米黄色、象牙色。中间摇晃着的树影,却单纯得带了一点黄了。是绿得疲倦了吗?不,不是。我摇着头。可是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
⑤我给朋友的信上,写过:
⑥“也许,天生是一只应该跋涉的骆驼,你让它休息,四条腿弯弯的倒显得难过了。现在人家说我病了。的确,自己也知道,头在涨疼,两颊在发烧。可是我怒起来……呵,还是跋涉去吧!能这样呆下去吗?固然,每天坐在窗下,也不停地用手指掀着书页写下些记忆中的字句,不过——还不能说不是休息出来的毛病。”
⑦昨夜,听了一夕秋风,早晨爬起来,就担心着一件事,赶紧扯开窗帷,连一扇铁纱也不剩的把两层木框全用臂肘撞开了。
⑧俄!果然,颜色全变了。远远近近都在一层淡薄的黄雾里。这也许是裸露的朝光吧?
⑨隔了两片菜园,从一簇高深的树枝下,露出一段台阶,阶前幽静的几棵红鸡冠花,像几滴凝着的血,点缀了这秋的静穆和沉默。院子整个是绿荫荫的,时常有一两个白衣的人,悄悄走上台阶。……这个绿的庭园染了黄,我的心仍向往着它。我想那里一定是充满了美丽的梦幻:住的是一个弃世的诗人,是一个养疴的少女,还是一个梦恋着古罗马的光荣的教士呢?
⑩一夜,我曾站在窗前吹风,忽然从那稀朗的树梢上露出两点火焰。不是星子,风一偏,它便会拉长起来。仔细地瞧了瞧,才知道是那白天永远垂着旧帷的窗里,燃着两支措烛。同时,还遥遥送过来几下退缓的钟声……
11“哦! 一个虔诚的教士吧!”
12掩上窗帷,我不愿再看,我瞑目地思索着:
13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在这坟墓般死寂的院中,淹留着他仅有的暮年。每夜,他祈祷着,为了他失掉了的曾经爱过的人,为了他个个远离而背叛了他的孩子们的罪恶。在微黄的颤抖的烛影下,慢慢跪下去,两眼交流着热泪。也许他会忘了烂熟的祈辞,于是一天,他跪下去,不再起来了。唉,老人!……我……未来?
14是这绿的影像触着了脑筋上的某一条纤维,浮上我眼前的是另一个绿的庭园。
15那里装载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可是当这刻薄的西风刮来,所有绿的庭园,都要毁灭和破裂的。容我再作一次痛苦的回忆吧!
16庭园的一角,我在那里瞧过红毛毛虫和蜗牛,那些东西虽然笨丑,我却没忘过。春天,夏天,往窗外望一眼,永远是绿的。三月的桃花,五月的石榴,以及那海棠,马缕,白的槐花,一簇花,一片草,遮蔽了三进院落。
17最使我依恋不忘的是六月间,从后窗上往往有一阵比泥土青草混合的淡味农些的清香吹进来,使我掩上手中的书本,走向窗下。一阵微风里,我瞧见落下大把的枣花。我才明白这阵清香的来处。枣花落满了地,几只麻雀在那给树叶筛得稀稀的日影下跳跃。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
18今年再没有闻枣花香的清福,那绿的庭园也委实太遥远了。
19我知道,一天落起霜来,就是这染了黄的绿色,也怕不能保得住。我也知道,二十年的青春里,绿的庭园是荒芜了。
20——这深深地印在记忆中的一团绿色啊!
21倚住了墙壁,晓风使我的皮肤上冲过一条细细的寒流。
22骆驼走到了大戈壁深处的时候,绿洲也不容易发现了,然而……还是跋涉去吧!沙漠再深些、再远些,只要没有一阵偶然的暴风把我淹没,迟早会走过这窒人鼻息的瀚海,那时会有缠绵不断的绿洲……幸福的绿的庭园,来装下长途疲倦了的心灵。到那时,再好好作一 次绿的回忆吧!
23听!西风起来了!它在催我前进!永远地寻求!
(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散文选》,1979年版,有改动)作者在“这二十年头上”浮想联翩,心情既矛盾又有微妙的变化,请勾勒出这种变化的轨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⑯⑰两段中,作者描绘了“庭园”哪些景象?给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中写“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这段文字,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写到“骆驼”“跋涉”,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
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复、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 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 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 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 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 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 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 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 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曰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 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 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 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
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钱申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价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对,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 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没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2012年3月24日《文汇报》,有删改)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 |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
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 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 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 |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 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 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 我们应继承发扬。 |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
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 国是历丈的必然》 |
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 历史潮流的产物。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
⑴古布斯小镇地处荒漠边缘,约翰的旅店已开了多年,小镇上只有他一家。黄昏, 外面响起汽车喇叭声,约翰忙迎了出去。从车上下来一位满头白发的瘦小老头,还有一个40岁左右、皮肤白皙的男子。
⑵约翰正准备上前寒暄几句,突然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原来老头是个盲人,他手中有根小锁链正紧拴在那男子的脖子上,他伤心地喃喃道:“杰克,别怪爸爸心狠,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男子小心搀扶着老头,宽慰道:“爸爸,我不会再逃的……”
⑶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约翰怔了一会儿,马上腾出最好的房间,安顿下他们。又做了丰盛的晚餐,让伙计送到老头房间,自己则陪那个叫杰克的男子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杰克先生,你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你,能告诉我吗?” 杰克淡然笑了笑,没做声。约翰叹了口气又说:“我可以肯定你是个很善良的人。而且从你所开的车及戴的名表来看,你从来就不缺钱,对吗?”
⑷杰克表情迟疑了一下:“不错,我虽然算不上大富翁,却从来不会为钱发愁… …”
⑸“可是,你父亲为什么说‘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约翰指指杰克脖子上的小锁链,“他这样对你,究竟为什么呢?” 杰克的脸一下涨红了,欲言又止。约翰倒上酒,长长叹了口气说:“既然您不愿说,我也不多问了。你们明天去什么地方?需要我帮助吗?”
⑹杰克看着热心的约翰,说:“我想打听一下去吉斯西图的路,听说那里很偏僻,不然今天也不会走错方向,带着这位老头住这里了。”
⑺“什么,这位老头?”约翰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他紧紧盯着杰克,惊愕地追问,“难道他不是你父亲吗?”
⑻“我和他非亲非故。”杰克脸上流露出沉重的神色,终于道出了实情。几天前,杰克送一个朋友从公司出来,朋友离开时喊了他的名字,被街上一名拄着手杖、蹒跚走来的老头听到了,他浑身像触电般一震,冲他叫道:“杰克,真是杰克吗?”没等他回答,老头已扔下手杖扑过来,紧紧抓住他,悲愤交加:“你这个孽种,我终于找到你了,快跟我回去!”“放开我,你认错人了!”“不!你一定是我的儿子,爸爸虽然瞎了,却辨得出自己儿子的声音!”杰克很生气,可当他看清老头竟是个盲人时,他怔住了,而老头由于激动过度,突然昏倒了,一只干瘦的手仍紧拽着他的衣角。
⑼“我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老人醒来后一只手仍然紧抓着我。通过他伤心的责骂,我才知道,老人有个儿子也叫杰克,10年前以做生意为名骗了很多人的钱,之后就不知去向。债主们准备一起到警局报案,老头流着泪对大家说:‘我明天就去找这孽种,哪怕他躲到天边也要将他找回来,让他把钱一分不少地还给大家’。”
⑽“为了寻找躲藏的儿子,整整10年啊!老人不停地寻找,过着流浪的生活,不知吃了多少苦,双眼也失明了!我也是有父亲的人,既然这事让我碰上了,怎能忍心不管呢?”杰克边说边落泪。
⑾约翰的心显然被震撼了,半天才说:“我明白了,为了这位可怜的父亲,你最后承认自己就是他的儿子,且准备随他一起回去。
⑿“您果然是个善良的人。”约翰激动不已,主动说,“到吉斯西图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不这样,明早您就回去,留下这位老头,我会好好照料他的。”
⒀杰克摇了摇头:“我要亲自把老人送回去,另外了解一下他儿子的情况。因为一天找不到他儿子,老人的心就一天得不到安宁。”
⒁“10年了,还能找到吗?”
⒂“我想一定能!人心不是长不出绿草的荒漠,更不是冷酷的石头。”杰克笑了笑,眼中充满自信,“如果他知道父亲为了他背负着沉重的道义债,流浪了10年,一定会为他的行为深感忏悔。”
⒃“不错,”约翰的声音哽咽起来,嗫嚅着说,“如果杰克那个混蛋知道,他一定会无地自容,也一定会回去投案自首的。”
⒄次日一早,杰克想带着“父亲”继续上路,约翰也早早起来,他没有劝阻,只是在胸前虔诚地画了个十字,目送他们渐行渐远。
⒅就在杰克把“父亲”平安送到家的第三天,从吉斯西图警局传出消息,逃亡10年的真正的杰克带着一笔钱主动回去投案自首了!而他,就是古布斯小镇的旅店老板约翰……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父亲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儿子人性中的善良得以复苏。 |
B.“人心不是长不出绿草的荒漠,更不是冷酷的石头”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好心人杰克的坚定信念:老头的儿子在父亲爱心的召唤下,必将幡然悔悟。 |
C.第⑻段画线语句,借助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找到了杰克的激动,体现了父爱的巨大力量。 |
D.杰克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真正的“杰克”投案自首,只是因为他的父亲,与杰克无关。 |
E.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盲人,他正直善良、责任感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前文精心安排了几处伏笔,请列举三处,并简要概括其作用。(6分)
在小说中,作者将父亲设计为盲人有什么作用?
带着老头去寻找儿子的“杰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