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先后兴起,其共同特点是
A.与封建制度衰落有关 |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 |
C.在洋务运动破产的基础上兴起 | D.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这表明格雷斯顿()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C.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
A.西晋五胡乱华 | B.中唐安史之乱 |
C.北宋靖康之变 |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招致明太祖对孟子不满的话最有可能是()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也 |
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
《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