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在他的训令中,呼吁所有的基督教国家的君主们在共同的危险面前团结起来:“……愤怒的上帝将惩罚这些野蛮的鞑靼人,……”“共同的危险”主要来自 ( )
A.匈奴人 | B.突厥人 | C.日尔曼人(蛮族) | D.蒙古人 |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对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
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是指城邦中的公民参与统治、管理、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中这样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A.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
B.农民因为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
C.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
D.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
下图是1900年法国发行的绘有“联军合力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的漫画明信片。在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之后
A.清政府被迫割让大片领土 |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C.中国首次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
D.列强攫取了在华北的驻兵权 |
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
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
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
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