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和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之所以有人愿意生活在危险边缘,是因为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作祟,它是让大脑感到快感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可以让我们在饱餐一顿后感到满足,在心爱的足球队获胜后感到兴奋,或者在使用了毒品后感到极度兴奋,因为毒品会人为地让我们的神经细胞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它带可以让我们在做极限运动时感到极度刺激,比如从白皑皑的险峻陡坡滑下或从高空有的机舱纵身一跃。研究人员发现,在冒险者的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一般人少,这意味着冒险者的大脑更有可能在刺激来临时瞬间充满了多巴胺,这促使他们冒更多的险,更快地开车,更疯狂地饮酒,甚至更大量地吸毒。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戴维·萨尔德教授决定研究一下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什么不同。他给34名男女研究对象发放了问卷,了解他们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然后用一种仪器测试他们大脑中多巴胺“接收器”的多少。萨尔德教授和他的小组试图找到一种多巴胺“调节器”,也就是当多巴胺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调节器”可以示意神经细胞停止分泌这种多巴胺。
早期的动物研究表明,在更喜欢探索和冒险的动物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较少,萨尔德教授试图证明,这个理论在人类身上同样成立。
他说:“数据研究的结果几乎与我们预计的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和老鼠一样,与一般人相比,更愿意冒险的人类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较少。
这一发现支持了萨尔德的理论,也就是说,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多巴胺“接收器”来储藏这些物质。这种瞬间的强刺激促使他们不断重复同样的冒险行为或追求新的刺激,就像吸毒者寻求新的快感一样。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鲁斯·科恩说:“这一发现的确有趣。这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人类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原来多巴胺是我们追求刺激的奖励。”
科恩说,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萨尔德的发现,证明吸毒者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么就可以设计出一种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药物,从而把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平降至正常范围。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萨尔德的研究结果也许可以解决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一引起专家认为,瘾君子因为长期缺少多巴胺,所以从毒品的刺激中寻求自我医治;其他专家认为,瘾君子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素与正常人无异,只是他们的大脑不能正常调节多巴胺的水平。
(英国《泰晤士报》12月30日文章,《参考消息》2004年1月5日,略有删节)
1、下列有关萨德尔研究情况的叙述与本文相符的一项是:
A、萨德尔研究结果的核心内容是发现了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B、 萨德尔的研究结果是以对34名男女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仪器测试的结果为依据的。
C、早期关于动物多巴胺和“接收器”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萨德尔的理论。
D、哈佛大学布鲁斯·科恩教授认为萨德尔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吸毒者毒瘾的成因。
2、下列叙述与本文对“为什么有些人爱冒险”的原因解释不相符的一项是:
A、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些不同。
B、在冒险者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接收器”来储藏多巴胺。
C、因为“接收器”少,冒险者的大脑在刺激来临的瞬间充满了多巴胺。
D、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
3、下列对萨德尔研究结果意义的分析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
B、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
C、为研制出一种控制多巴胺分泌的“调节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D、从理论的角度解决了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体能的极限
⑴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近百年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田径运动来不断挖掘它,因为这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运动。
⑵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运动能力受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制约,必然是有极限的。但是,很多记录仍不断被打破,特别是“飞人”大战男子100米跑的世界记录在近7年就5次被刷新,今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在“鸟巢”更是跑出了令人惊叹的9.69秒。
⑶那么,100米的世界记录就可以无限刷新了?德国运动极限领域的专家约翰·安马尔则不以为然。他将1056名男子选手和1024名女子选手的最好成绩输入计算机后预测出男子100米世界记录可能永远无法达到9.20秒。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机械学博士吉迪恩·阿里尔就从人体工程学角度预言,超过某个临界就可能导致运动员骨头断裂和关节组织脱离,这个临界点是9.64秒。他根据人体对抗空气阻力和体重对地面作用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计算,人以这个速度跑步尚不会引起肌肉损坏,而一旦超过这一极限,肌肉就有断裂的危险。然而,法国的佩龙内特和蒂博博士通过计算机得出的结论却是到2040年人类100米可以达到9.49秒。英国的安德鲁也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他预测2156年男子100米能达到8.098秒,而女子100米将超过男子达到8.079秒。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极限近在咫尺,但1936年杰西·欧文斯百米的10.2秒和2006年7月12日刘翔110米栏的12.88秒都已经先后作古。那么,人类体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⑷不可否认,在田径运动竞赛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极限成绩,而成绩取决于两方面: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以及场地、器材、气候和人文环境等。毋庸置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撑竿跳高。布勃卡使用先进的玻璃纤维竿创下的6.14米的世界记录就比金属竿时期的记录提高了1.32米。但是科技因素在提高成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是核心动力。例如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最近几年多次被牙买加选手刷新,就反映出牙买加黑人运动员在短跑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天赋。这种生物学因素往往是科技力量难以左右的,因为科技更多地体现在改变运动员的训练手段、训练后的医疗恢复和比赛的装备等。极好的身体素质、卓越的运动才能,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断更新的器材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记录能达到多少。事实上,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寄希望于田径运动来挖掘人类体能极限,是因为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
B.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人类体能极限近在咫尺,很容易被打破。
C.田径运动中的极限成绩涉及运动员素质和科技条件两个因素,前者是核心。
D.布勃卡多次打破撑竿跳世界纪录,主要为证明在该项目上他具有独特天赋。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界点”就是人类体能的极限,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又向前进了一步。
B.对人类体能极限的预测,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原理,角度不同,说法各异。
C.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气候等方面的因素,有可能创造出更新的世界记录。
D.刘翔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定能打破他本人创造的12.88秒的最好成绩。
19.本文作者对“人类体能的极限”持怎样的看法,请分条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缘、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6、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首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材料分析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1. |
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 |
2. |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
3. |
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 |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回答1~2题。
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注深处地壳失踪之谜。
通常情况下,地慢由数公里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西洋中部约有数千平方公里布置内的地壳似科大面积失踪,地慢直接暴露在水下3000米左右的海底。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壳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处。一般来说,当板块断裂后,地慢将通涌出,形成岩浆。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科学家希望了解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搞清楚,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克里斯将参加由特勒姆大学涛洋地球物理系教授罗杰·塞尔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按乘库克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停得角群岛和加勒比之间的区域通行考察。科学家将利用声的技术形成海底纳图像,并利用海下机器人钻取岩芯样本。科学家认为,这次考察将为深入研究和了解地慢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并可能加深对板块的造的理解。
1. |
从上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三个关键词、、。 |
2. |
阅读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克里斯为什么认为"可能"?为什么认为"最有意义"?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