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个不同的科学家小组分别在1月14日发表的报告中说,他们第一次在地球上观测到位于我们太阳系外的行星的大气。这两项科研成果为研究系外行星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
系外行星是一种很难观测到的天体,它们围绕位于我们的太阳系外的恒星运行。虽然据天文学家推测,现实中还有很多系外行星有待发现,但是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仅确定300颗系外行星,它们中的一些行星上的环境,与地球上形成生命的环境非常类似。迄今为止,天文学家都是通过太空中的“斯皮策”红外望远镜收集的数据,了解系外行星的大气。但是,不久后“斯皮策”红外望远镜将用完致冷剂,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它的观测能力。因为致冷剂是给仪器降温所必需的东西。 .
一个科研组发现一颗体积是地球的很多倍的巨大行星,它是一颗所谓的“热木星”,编号为OGLE—TR—51b。热木星是一种比地球大很多倍的巨大行星,它们的运行轨道距离母恒星非常近。因为它们距离恒星很近,因此天文学家认为,它们的高温足以使它们喷发出从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放射物和近红外波。 .
论文的联合作者、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默西迪丝·罗泽·莫拉莱斯说:“要想从地球上看到一颗系外行星的大气,它必需喷发出大量热量,而且大气中必需无风或者存在很小的风。”另外,当这颗系外行星从它的恒星后面经过,被恒星遮住时,地球上必需正好是一个晴朗宁静的夜晚,这样天文学家才能准确测量出它的热发射出现的轻微变化。莫拉莱斯在一项声明中说:“它被恒星遮住,使我们可以把这颗行星发散的热量与恒星区别开来。” .
两个科研组对OGLE—TR—51b进行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去年夏季进行的,一个科研组利用的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另一个科研组利用的是卡尼基研究所的麦哲伦—巴德(Magellan—Baade)望远镜,两台望远镜都位于智利。 .
论文的第一作者、法国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大卫·斯宁说:“这颗行星就像一个燃烧的火炉,发出炙热耀眼的红光。但是我们必需知道这种行星被恒星遮住的现象会在何时发生,以便对它进行精确测量,揭示这颗行星的热发射变化情况。”在其他也发表在法国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的研究中,荷兰的天文学家观测到另一颗被称作TrES—3b的系外行星存在热发射现象。(来源:新浪科技孝文)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不同的科研小组在对系外行星进行观察的时候,第一次在地球上观测到位于我们太阳系外的行星的大气。虽然他们的观测结果一致,但是他们获得的科研成果不同。
B、 两个科研小组在观察系外行星的地点都在智利,他们的观测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所使用的观测方法不同。
C、 科学家们在观测系外行星的时候,不约而同选择了观察同一颗行星,并在同样的观测条件下观察到了它。
D、美国的科学家们在对系外行星进行观察研究的环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大气中没有风或者很小的风;没有云的晴朗夜晚。而法国的科学家们却技高一筹,可以在任意条件下进行该研究。
2、下列各项关于系外行星的信息推断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 系外行星是指的在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中环绕恒星运行的行星,这些行星的观察难度很大,至今人类天文学家仅确定300颗系外行星。
B、 “热木星”是一种比地球大很多倍的巨大行星,它们的运行轨道距离母恒星非常近。这种情况和我们太阳系的木星是一样的,所以科学家们给它们归类为“热木星”。
C、 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中,一些行星上的环境,与地球上形成生命的环境非常类似。所以这些行星上是有可能产生生命的。
D、目前人类在观测系外行星大气的时候,唯一的手段就是运用光谱分析的方法来推断系外行星的大气结构情况。
3、下列各项关于文章内容推断正确一项的是:        (           )
A、 人类科学家在观察研究外行星大气的时候,以前依靠的是太空中的红外望远镜“斯皮策”收集的数据,而“斯皮策”的制冷剂用完之后,人们对外行星大气的研究将只能依靠其他方式。而这两个科学研究小组获得的科研成果正好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B、 这两个科研小组发现,要对系外行星的大气进行观测研究,满足以下条件就行---是热木星、必须处在母恒星的背后、热木星必须没有风或者很大的风,地球上必须是风平浪静的晴朗夜晚。
C、 发现热木星的科学研究小组所属的国度的美国的,因为他们说“要想从地球上看到一颗系外行星的大气,它必需喷发出大量热量。。。。。。”而另一个小组来自法国,而荷兰的天文学家也发现了一颗有着热发射现象的系外行星。
D、 在不借助太空中的“斯皮策”红外望远镜收集的数据的情况下,天文学家们只有在所有系外行星处在母恒星的背后时才能观测研究它们的大气结构情况。
4、对问中画线处词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项科研成果”指的是美国科研小组的凡有热发射现象的系外行星均有可能不借助太空中的红外望远镜收集的数据进行该系外行星的大气观测研究。而法国的科研小组得出的成果却是来自对“热木星”的观察。
B、“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它的观测能力”是指冷却剂的消耗殆尽,将使得太空中的“斯皮策”红外望远镜受本身热量的影响而出现故障。
C、这样天文学家“才能准确测量出它的热发射出现的轻微变化”。它的热发射出现的轻微变化被测量出来,主要是用以区别系外行星与其母恒星之间的热发射的
D、而且大气中必需无风或者存在很小的风。这里所说的条件是指的被观测的系外行星的大气条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学习年代,这位高师的勤奋学生一直埋头于书籍和手稿堆中。他的老师勃柳涅梯尔,是加勃里艾尔·莫诺,都承认他在描述历史方面的巨大才能。他醉心于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雅柯勃·布克加特所发明和创立的一个科学部门,即文化史(对时代的思想描述)。在一切历史时期中,最吸引他注意的是宗教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宗教热情充满着个人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写了许多短篇习作,但同时却在构思一部巨著——叶卡特林娜。梅奇契宫廷的文化史。这个刚开始写作的人在科学领域也敢于去解决最困难的课题。他对一切(哲学、生物学、逻辑学、音乐、艺术史)都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大口大口地吞饮着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清泉。沉重的学习负担丝毫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位诗人,正如树木不能阻碍自己根部的生长一样。这位诗人曾经偷偷地写过诗和乐曲,可是他把这些东西锁了起来,永远也没有向人展示。1888年,这位青年人在高师毕业前夕,即将走上生活舞台之际,写成了一篇令人惊讶的文献,它仿佛像是一份遗嘱,一个“我相信,因为那是真的”这种道德哲学信条。这个信条至今尚未公开发表,但据他的一个朋友说,这个信条已经具有他那自由世界观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篇作品是按照斯宾诺莎的精神写成的,而且不是以“我思故我在”,而是以“我思故世界在”为依据的。他创造了世界和主宰这个世界的上帝。他只是作了自我总结,以避免任何形而上学的思辨,他把这个信条当作庄严的誓言,带着它去参加斗争。为了不背叛这个信条,他只能永远忠于自己。
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简要说明两词用法的区别。
他的老师勃柳涅梯尔,是加勃里艾尔·莫诺,都承认他在描述历史方面的巨大才能。他醉心于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雅柯勃·布克加特所发明和创立的一个科学部门,即文化史(对时代的思想描述)。(特别尤其)
文中画“”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效果如何?
“我思故我在”与“我思故世界在”区别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些年,罗兰虽然热衷于哲学——他津津有味地研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们和斯宾诺莎,但他在第二学年,还是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这一选择使他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自由。哲学系要求承认官方学派的唯心主义,文学系要求能言善辩的口才。这一选择对他的艺术有莫大好处,并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里对他未来的创作带来的好处是: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他学会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他具有活跃历史的特殊才能;另一方面,他严峻的青春岁月也帮助他作为一个历史解剖学家获得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领。在当代,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在一切领域具有如此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即使接近这个水平也不可能。也许,他那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那超人的勤奋,也是在他闭门幽居的年代获得的。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津津有味:
无可比拟:
闭门幽居:
“罗兰虽然热衷于哲学”,但“还是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为什么?
“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一句的具体说明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灵魂。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面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试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意,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小贵贱之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首段中说柳永“歪打正着的成就”指的是(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解说第三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道理”。(不超过30字)
“在逆境中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1)“一个世界”指 (不超过4字):________________。
(2)“另外一个世界”指 (不超过4字):________________。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不超过10字):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开头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结尾却说“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作者最终这样评价柳永,是因为柳永(不超过18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三项

A.文中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是为了证明他们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地位,但与柳永是不同类型的。
B.说柳永“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是因为柳永的词通俗化、大众化,“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C.凡艺术上取得成就,是不能只靠个人的主观努力的。
D.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架大算盘,那么,一个人只是算盘上的一颗珠子,得接受命运的摆弄,韬光养晦,而后追求、抗争,获取成就。

E.黄山上的迎客松,利用了环境,成就了自己,是逆境成人才的典型。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以“布衣总统”称呼他。
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中山先生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把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中山先生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的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
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解释下列句子的意义:
“好生不悦”——
“嫌他不恭”——
文中说“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其是什么?
请说明两副对联的含义: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从文中看,“中山服”有什么优点?
请简要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
请选出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准确无误的一项:

A.《“布衣总统”孙中山》一题中“布衣”出自在孙中山创造“中山装”一事,用以表现孙中山朴素平易的品质。
B.课文为了更好地表现孙中山的伟大品质,从大处着笔,抓住一些大事来描写孙中山的性格。
C.孙中山与张之洞的交往主要表现张之洞对于青年才俊的赏识,突出了这位封建官僚的可贵之处。
D.文中写孙中山出巡南京时几次改道,主要是为了突出孙中山心系百姓、不愿惊扰群众的伟大品质。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1985年冰心爱人吴文藻教授去世,巴金深为悲痛。冰心说,我暂不给巴金写信,你将一些情况告诉他,叫他放心,我好好的。过了不久,吴青写信给巴金,巴老在给吴青的回信中说:
“吴青:
听泰昌说文藻先生逝世,非常难过。想写封信给你,但手抖得厉害,而且这个时     候讲什么话好呢?我只能说:‘务望节哀!好好地照顾你母亲!’我知道冰心大姊是想得开的。请她多多保重。……”
1986年5月18日上午10时,冰心应北方月季花公司邀请去花房赏花,邓颖超得知这个消息,10时40分赶去看望冰心。关于两位老人在月季花丛中相会的情景,冰心当天下午叫我去,说给我听,我随即写了一篇散记发表在《文艺报》上。文章见报后,冰心又叫我去,详细对我说,叫我告诉巴金。我说巴老看《文艺报》的,他肯定会知道,但冰心说,你没有参加这个活动,你写的内容是听我说的,我上次说给你的是打算公开的,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再给你讲,告诉一下巴金,也让他高兴,文藻去世后,他一定担心我情绪不好。
……
1986年,作家出版社约我主编一本新时期《十年散文选》,在选冰心散文作品时,小林建议我就选那篇写玫瑰花的。小林还提醒我,去看老太太时“别忘了给姑姑送玫瑰花!”从此,我去冰心家都不忘送一束玫瑰花。冰心给人的永远是一副精神的面容,她生活在玫瑰花丛中。冰心为什么那么钟爱玫瑰花?她回答说:“因为她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
引用巴金给吴青的回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这个时候讲什么话好呢?”巴金不知道讲什么好,原因是          
                                       
冰心为什么要“我”将更多细节告诉巴金?表现出冰心怎样的性格品质?
文中引用冰心说玫瑰“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这句话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