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玫瑰树根
(智利)加·米斯特拉尔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qū,黑)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蜒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导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在作家的笔下,物体不再是不会思考、不会言语、没有感情的物体,而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有生命的东西。她运用童话的手法,让细流和玫瑰树根开口说话。作品用优美的笔触,讴歌了不起眼的玫瑰树根。被细流蔑视的“卑贱的”“丑八怪”的玫瑰树根,最后开出了芬芳的花朵。文章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不高深,然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和奇特的想象力,使这篇短文具有了非凡的魅力。
1.读第三段,若将加点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这样的感慨:(用选文原句回答)
3.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文化”这个直接的概念,只有到了晚清,西方文化大规模进来了,与之相比较,才有中国文化之说。换言之,“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是晚清知识分子自我反省检讨传统的用语,它既包括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又包括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
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但如果说到文化传统,就是另外的概念了。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至少应该传衍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地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对于文化传统来说,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往往由于这些传统有一种神圣的感召力,希尔斯把这种现象叫做传统的克里斯玛特质,即传统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和神圣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信仰的因素掺人,能否形成真正的传统,都不是没有疑问。即使缺少信仰的成分,也必须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凝结为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用儒家思想编织起来的纲常伦理,对家庭的结构和文化传承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它里面崇拜的成分大大超过信仰。
摘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对“传统文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
B.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从内容的角度讲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C.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指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从狭义角度讲指传统社会里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D.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辛亥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产生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2.对“文化传统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主要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B.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是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C.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其中有些指一时的时尚所形成的文化典范。
D.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部分。
B.中华文化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其概念形成于晚清。
C.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表面是看只是语序不同,其实上二者关系不大。
D.有信仰或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形成真正的传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超导与超流动性
绝对零度就是零下273.16摄氏度。以绝对零度作为零度标准的温度叫做开氏度。开氏度是没有零下的。温度是原子活动活跃程度的一个表现。原子活动越激烈,温度就越高,在绝对零度下,原子已经停止了活动,因此不可能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在进行低温研究时,科学家最常用的介质是液氦。氦的沸点是零下269摄氏度,而且在常压下不会结冰。因此,科学家通常用液氦来冷冻其他的物体,正如在常温下我们用水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一样。
液化氦气是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在1908年完成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昂尼斯同时发现,在低温下,各种物体将会呈现出许多令人惊异的特性。例如科学家在此之前已经知道,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才表现出超导性。目前被称为高温超导材料的是陶瓷材料。在零下150摄氏度时就能成为超导体。是否有常温下的超导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不过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
超导体还有另一个特性:当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超导体内部的全部磁场会遭排斥。除了超导体表面之外,材料内部没有任何磁场。这就是所谓的迈斯纳效应,是由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和奥克森费尔德在1933年发现的。
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还不止这些。1938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以及加拿大科学家约翰•阿伦和奥斯汀•米塞纳发现,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极好的导热性,是铜的200倍。而且,液氦还具有超流动性。
任何液体都有黏度。例如蜂蜜和香波这样的液体就非常黏,流动很困难。另一些液体(例如水)的黏度就小得多。而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的黏性几乎完全消失了,成为一种超流体。如果将液氦放在一个杯子里,那么我们能够看到液氦沿着杯子壁向上爬升,然后再从杯子口流出来。液氦的这一特性在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时特别有用,即使漏洞的直径只有两万分之一毫米,液氦也能从里面静静地流出来。
1995年,美国科学家还验证了由爱因斯坦和印度科学家玻色在80年前提出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科学家们将2000个原子冷却在开氏十亿分之一度的状态下达10秒钟,发现这些原子丧失了自己的特性,完全无法分辨,成为一种“超原子”。原子的这种性状完全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的理论。
1.下列对“迈斯纳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的部分磁场被排斥。
B.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超导材料的全部磁场被排斥。
C.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全部排斥。
D.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其表面及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排斥。
2.下列不属于“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的一项是
A.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某些材料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磁场会遭排斥。
C.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超乎寻常的导热性。
D.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会成为一种超流体。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水银成为超导体。
B.陶瓷材料在高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性。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常温下的超导体。
D.原子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有可能出现凝聚状态,成为一种超原子。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可能创造比零下273.16摄氏度更低的温度。
B.温度与原子活动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表明原子活动就越激烈。
C.因为氦在常压下不会结冰,所以人们通常用液氦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
D.由于液氦具有超流动性特点,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它来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属玻璃”问世
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所,人们看到了一段直径为12毫米的钢管。在正常条件下,这种钢材的硬度是常规钢材的两倍,而且抗腐蚀,弹性好,具有令人惊异的强度。
这种钢材的特殊之处在于结构。传统钢材中的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这些原子组成了许多小系统,这些小系统又组成了大系统。这种组合有点像彩色墙纸的组合。彩色墙纸的组合可以反映人们的装饰意图。但问题是,这样组合的墙纸在往墙上粘贴时,却往往会显出不规则和偏差。结晶材料也是如此。连接两个晶粒的能量低于凝聚一个晶粒的能量。于是两个晶粒之间的间隙就形成了一个脆弱区,断裂和腐蚀就是从这里发生的。这是材料的真正弱点所在:一旦受到过大的外力,首先承受不了的就是结合部。我们周围的固体(从食盐到岩石)就是这样。
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研制出来的钢材则不会如此。在显微镜下,这种钢材的结构没有规律性,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似乎很混乱;在常规钢里加入铬、钴、钼、镁和硼,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非晶质的钢。冶金化学研究中心的帕特里克·奥金指出:“这是一种只有玻璃才具有的特点。所以人们称这种钢材和其他非晶质金属为金属玻璃。”
在传统的玻璃中,获得这种特性靠的是二氧化硅混合物的突然冷却。由于突然冷却,液体来不及结晶,于是原子便成无序排列状态了。要生产出“金属玻璃”,冷却的速度需要更快。冶金工作者们采取的第一个办法是将熔化的碳铁合金倒在冷却的铜轮上。随着铜轮的转动,铜轮上形成了薄薄的一层碳铁合金。由于很薄,所以这层碳铁合金能被迅速冷却,于是便得到了一种其结构为非晶质的材料。
但这样生产的“金属玻璃”在应用方面有其局限性(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电子原件)。用这么薄的金属玻璃怎么能建造钢柱或装甲?于是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科研小组开始研究生产“大块”非晶质材料的方法。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怎样使“大块”合金迅速地均匀冷却?如果不能均匀冷却,其中心部位就会冷却较慢,从而形成结晶。格勒诺布尔国立工科学院研究室主任阿兰·亚瓦里说:“冶金工作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摸索。他们探索在已经很复杂的混合物中需加入的新物质及其比例,以便降低液化温度和推迟结晶的时间。”
最后,一种名叫钇的金属救了橡树岭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加入1.5%的钇可以使混
合物的熔化温度下降,大大有助于生产非晶质材料所需要的迅速降温。
1.下面对“金属玻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晶质金属具有类似玻璃的结构特征,所以被称为“金属玻璃”。
B.“金属玻璃”的内在组合没有缝隙,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并不易断裂。
C.“金属玻璃”中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是一种典型的非结晶材料。
D.“金属玻璃”中含有铁、碳、铬、钴、钼、镁和硼等多种矿物质。
2.根据文意,对“金属玻璃”生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属玻璃”生产的关键在于当金属内部的原子“理顺”位置时便马上凝固。
B.比在常规钢里加入铬、钴、钼、镁和硼,形成复杂的混合物,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非晶质的钢。
C将熔化的碳铁合金倒在冷却的铜轮上使之迅速冷却,便能生产出“金属玻璃”。
D.钇的加入可以降低液化温度,使材料形成非晶态能力大大增强。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设法提高块状合金冷却速度,才能解决制约块状“金属玻璃”生产的问题。
B.在铜轮上生产出的“金属玻璃”是很薄的带状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
C在钢材冶炼中加入二氧化硅混合物使其突然冷却,钢材的原子便呈现出无序排列状态。
D.为了解决大块合金迅速均匀冷却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能降低液化温度和推迟结晶时间的物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愁吃愁穿了,却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而担忧。其中人们最为谈之色变的是“心脏病”。至今尚未发现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预防该病的发生,而且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心脏病例不能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比如遗传因素或糟糕的饮食或缺乏运动等。
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心脏病因的新解释:许多原因不明心脏病的发作可能是患者大脑中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失常。数年前,他们就曾怀疑,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控制着心血管系统,该区域的失常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于是他们首先用老鼠来做实验,刺激老鼠的大脑,果真发现,当对大脑的某一区域进行电刺激时,动物的心率加快,甚至最后导致心律失常。
最近,研究人员进一步对人脑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受试者尽力挤压一个柱状容器,或尽可能地深呼吸,或屏息几秒钟。在他们做这动作的同时,研究者详细地监测了受试者的血压和心率。然后,研究者要求受试者在一个高灵敏度的磁共振脑扫描仪监视下重复上述动作,观察大脑中哪些区域被激活。研究表明,这些动作激活了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小区域,该区域位于耳的水平位置的一个大脑皮层褶皱中。
该研究成果将促成一些预防心脏病的新方法。众所周知,发怒和压力是导致心脏病突然发作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具体是如何作用的还不清楚。
1.根据文意,有关“心脏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脏病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引起的富贵病。
B.心脏病是至今还没有能发现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的病症。
C.心脏病之所以让人们谈之色变,文中认为是因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该病。
D.引发心脏病的原因,通常被认为主要来自遗传因素或糟糕的饮食或缺乏运动等。
2 结合文意,对划线部分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研究的内容是让受试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血压。
B.研究的全过程是先让受试者做不同动作,然后监测到受试者改变后的血压和心率。
C.研究的目的是要确定在受试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变时,大脑中哪些区域被激活。
D.研究的结果是终于找到了大脑皮层中引发心脏病的小区域。
3 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伦敦大学研究人员的成功,使得医疗部门有了预防心脏病的新方法。
B.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终于认定了大脑中的确有一个区域控制着人的心脏病。
C.虽然确定 大脑中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但研究的人员解释不了发怒和压力是怎样引起心脏病而使人死亡的。
D.有了过去的理论,再加之新的研究成果,人们就不必担心心脏病的治疗了。
4 下列说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些不能用已有理论解释的心脏病,肯定是来自大脑中控制心血管区域的失常。
B.通过对老鼠的试验,证明了某些心脏病可能来自大脑的某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C.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获得成果以前,并不相信人的脑中有一个区域会控制着心血管系统。
D.大脑受过严重刺激会引起心脏病,因为大脑中有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区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英科学家声称:设计出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许多科学家都曾担忧,即使人类有朝一日真的发现了外星人,双方也会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沟通。但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开发出一套能够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将能够理解并翻译外星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新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科学家约翰·艾利欧特说,这一程序的原理就是将外星语言与地球上的60多种语言作对比研究,看它们是否具有相似的结构。艾利欧特认为,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这种可识别模式恰好可以表明外星生命形式的智能程度。此前的一些研究已表明,在技术层面上,判断某一信号是携带一种语言而不是图片或音乐已成为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艾利欧特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的程序可以从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人类的所有语言都有一些固定用法的短语,如英语中的“如果”和“但是”等。艾利欧特认为,诸如此类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这种对短语长度的限制好像也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对应。
根据艾利欧特的观点,对于某种外星语言,只要分析语言中固定短语的长度就有可能衡量该外星语言使用者的聪明程度。如果他们比我们聪明,那么这些短语里肯定包含更多的单词。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如名词或动词,即使并不一定要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比如,它可以根据形容词通常紧跟在名词之后的事实,在语句中快速找到形容词。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单词顺序,因此艾利欧特正在整理并组建了一个由60多种人类语言语法所组成的数据库。一旦收到外太空信息,就可以将它与数据库相比较。科学家以此可以判断它是否与人类语言结构相似。当然,艾利欧特也承认,翻译外星语言仍然还需要某种“密码本”。
是否存在“宇宙语”
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人类还未确知火星上有无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其中包括大面积砍伐西伯利亚的森林,从而在地面上形成火星上可见的几何形状,以及向太空发送摩尔斯电码等等。这些构想绝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早在1896年,数学家和人类学家弗朗西斯·哥尔登就做过这方面的探讨。他们指出,在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中,数学必定是科学的皇冠,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文明。因此,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被外星人所接受的。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洛依登萨尔循着这一思路,正式设计出一种“宇宙语”。他指出,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所以有可能设计出一种大家都能明白的数学化的宇宙语言。我们可以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可以用短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数字,长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加减符号,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种信号刚发射时,收听到这种信号的外星人也许不会明白什么意思,但在经过类似信号的大量发射后,他们终将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这套宇宙语设计得比较周到,但很复杂,它只适宜在我们与外星人建立联系以后,进行长期的信息交换,不适合最初的问候。因此,科学家又设计了一种更加简便明了的图像语言。
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联系
早在17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就认为,数学语言是解读宇宙语言的钥匙。当代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深信,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在论文《宇宙语言:设计、发送与监听》中指出,数学语言具有明确性、单义性、紧凑性、普遍性、抽象性、逻辑性等优点,是星际交流的理想工具。荷兰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汉斯·弗罗登萨尔则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1999年和2003年,加拿大天文学家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然而,印度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森达·萨勒凯却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也许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相同的算术基础并不一定衍生出相同或相识的高级数学。因此,他怀疑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是否可行。
另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2001年3月,科学家利用乌克兰叶夫帕托里亚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将由捷尔缅电子琴高手演奏的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但用音乐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却引发非议,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英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巴利·琼斯就称,这种做法有可能会使地球陷入遭受不友好外星人攻击的危险之中。
(选自《世界科技报道》)
1.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约翰·艾利欧特关于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原理的一项是()
A.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
B.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从外星语言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
C.固定用法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
D.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
2.汉斯·弗罗登萨尔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下列对这种“宇宙语”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
B.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外星人接受。
C.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D.这种“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3.为了解决最初与外星人建立联系的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探索,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
B.森达·萨勒凯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差异,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不可行。
C.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并将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
D.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