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
|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发生更替 |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联邦德国形成“社会市场经济”,1992年中国则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市场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 B.经济发展的手段 |
| C.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 D.经济恢复的政策 |
之所以说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其主要依据是()
|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合作更紧密 | B.全球劳动分工格局首次形成 |
| C.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 D.世界经济已经制度化 |
罗斯福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等广大下层人民。下列不属于罗斯福竞选总统得到支持的原因是()
| A.改革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 B.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 |
| C.制定《工业复兴法》恢复生产 |
| D.调整农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保障 |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造访德国的日本人是学生 | B.俾斯麦祝贺明治维新成功 |
| C.造访德国的中国人是私商 | D.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尼克松访华 |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 C.“乒乓外交” | D.中国重返联合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