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象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前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居先哪页残纸在后。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醰醰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可以轻易推想,20世纪初亲近罗布泊边缘会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斯文赫定还是千里迢迢地赶来了。有些人有着狼狗一般敏锐的嗅觉,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旧的中国哪里有宝藏浮出土面,都会把这伙子人招引过来。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轻易就把藏经洞的珍贵经卷搬走了一大批吗?华尔纳则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我只能粗疏地在自己那张记事地图上作种种颜色的记号,这里或者那里。这种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9、.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的立意是什么?
答:                                                                                     
10.第五段说,“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在这里,文章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根据文意,你认为缺少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文章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在精神漫游中,作者思到笔随,信手点染,在那些“楼兰的残纸”上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C.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是依照时空顺序着意结撰的记叙描述性文字。
D.文章荡开一笔,提到近代史上几个千里迢迢来中国“登堂入室”进行“文化搬运”的西方盗贼。这无疑是本文沉重的一笔。然而作者却仅用“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一语轻轻带过,实在是举重若轻的神来之笔。

E.文章的美感来自作者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以“精神漫游”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历史的氛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生
沈从文
医生罗福,为人和平正直,单身住家在离京都三百里左右一个地方,执行业务。有一天听人说,大觉寺有法师讲经,十分动人。故这医生,也就走去听听。听经以后,出庙门时还觉得那法师有一分魔力。那天法师讲的是牺牲精神,说到东方圣人当年如何为人类牺牲,也如何为畜类牺牲,在牺牲情形中,如何使生命显得十分美丽。这法师不谈牺牲果报,只谈牺牲美丽,因此极其为这医生钦服。出庙门后,医生就心想,一个人若能够为一个畜生也去受点苦,或许当真这痛苦也可以变成一分快乐。
这医生从一个穿珠人家门前过身,看到那个穿珠人手指为针戳伤,流血不止,正无办法,心生怜悯,照着乡下医生的慷慨精神,不必别人招呼,就赶忙走过去为这穿珠人止血,用药末带子,好好把这受伤人调理妥贴。那时穿珠人正为国王穿一珠饰,有一粒大珍珠在盘盂内。穿珠人因医生好意替他照料伤处,十分感谢,就进屋里取一些点心,款待客人。那时有一只白鹅,见着珍珠,如大桑椹,不问一切,就把它一口吞下。穿珠人取了点心出来请客时节,记起宝珠,各处寻觅,皆不再见。这宝珠既为宫中拿出,值价自然非常贵重,穿珠人家中并不富裕,若真失去,如何可以赔偿?心想铺里决无另一生人,把珠拿去,现在事情,不出这医生所作所为。就向医生询问:“见我珠吗?”
这医生见鹅吃珠时节,以为吃的只是一颗桑椹或草莓,不甚介意,今见穿珠人脸上流汗,心中发急,口说手比,心中清楚,这珠此时正在白鹅腹中。医生心想:我一说明,这鹅即刻就得杀去,方便取珠。当设一计策,莫使鹅死。但如何设计,倒很为难。因记起先前一时法师所说各种牺牲之美丽处,故决心不即说出,等候再过一时,鹅把珍珠从大便中排出以后,再来说明。故不说话。
那穿珠人,眼看医生沉默不语,疑心特增,便说:“房中分明只你一人,赶快退还,莫开玩笑。若不退还,一定得大家认真变脸,你会受苦。今天这事,决不容易轻轻了事。”
医生心想:“用自己痛苦,救别的生命,现在不说话,尽其生气,只望一时不即杀鹅,小小痛苦,不甚要紧。”
医生仍不说话,只是摇头。故虽明知穿珠人业已十分愤怒,鞭棒即刻就得加于身体,仍然微笑不答,默然玩味另一真理,一切全不在意。
穿珠人忍无可忍,就尽力鞭打这个医生。那时医生两手并头,皆已被缚,不能动弹,四向顾望,不知所逃。鞭子上身,沉重异常,流血被面,眼目难于睁开。轻轻的自言自语:“为一只小鹅牺牲,虽似乎不必,但牺牲精神,自然极其高贵。”
穿珠人打了医生一阵,看到医生头脸流血,毫不呻吟,询问医生:“傻子,你有甚话说,只管说来。”
医生说:“没有话说,说即更傻。只请不要单打头部。一两天内,你那宝珠仍然可望归回。”
穿珠人以为这医生倔强异常,直到这时,还说笑话,就大声辱骂,“不用多说空话,装傻装疯,以为因此一来就可让你逃走!”于是重新把手脚缚定于屋柱上,加倍鞭打。并且用绳急绞,因此这医生到后鼻孔口中,皆直喷血。
那时那只白鹅,见地下有血,各处流动,就来吃血,穿珠人把鹅嗾去,不久又复走来。引起瞋忿,就一鞭一脚,把鹅即刻打死。医生听鹅在地下扑翅声音,极力把眼睁开,见白鹅业已死去,就长叹了好些次数,悲泣不已,独自语言:“担心你受苦,我为你牺牲,若早知你因此死去,也许我早说,主人为爱你,反不至于死去!”
穿珠人见状希奇,不知原因,就问医生:“这鹅同你非亲非戚,它死同你有甚关系?自己挨打,不知痛苦,一只小鹅,使你伤心到这样子!”
医生说:“我本为它牺牲,训练自己,想不到为它牺牲,反使它因此早死。”医生就告这穿珠人一切事情经过。那时穿珠人将信将疑,赶忙把鹅腹用刀剖开,就在白鹅嗉囊里,掏出那颗大珠。因鹅吃下不少鲜血,珠浴血中,红如血玉。穿珠人见到宝珠以后,想起医生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就大声哭泣,爬伏医生脚下,向医生作种种忏悔,不知休止。
这医生这样训练自己,方法倒不很坏。因这次牺牲,他自己也才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且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罪过赎去了
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的第一段交代了医生的基本情况,同时介绍了他为保护小鹅而牺牲自己的精神起源。
B.小说用穿珠人与医生形成对比,用以揭示人性的中恶与善,从而唤醒人们去恶扬善。
C.小说保持了沈从文先生语言质朴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堆砌的辞藻。
D.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离奇曲折,但又不失沈从文先生取材农村,追求真实的创作风格。

E.小说中医生训练自己的方法虽说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伤害,但提升了自己的灵魂。
小说中的医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文中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的罪过赎去了”,你如何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豪”为何似曾相识
童 明
“土豪”这个词在2013年可谓大出风头,兴起于网络,火爆于民间,用法日益多元,语义日渐丰富。国外媒体关注,诠释加评论,还将此词纳入牛津英语词典;国内撰文者或追溯到某网络游戏,或将源头归于民间的笑话,或侧重它的讽刺意义。也有人说:这个词收进牛津词典,多少有损我们的民族形象。
“土豪”起死回生,源于“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这句话的流行。此话饱含了国人特有的历史沧桑之感。曾经,“土豪”是农村里为富不仁、欺压乡民的地主。于是,“打土豪,分田地”深得贫民之心,成为革命的口号和实践。而星移斗转,时空变幻,如今“土豪”衣锦还乡,我们却要放下身段,争取和他交朋友。
今天意义上的“土豪”不是过去占有农耕土地的乡村劣绅,而是住在城市里的新富。他们的生活最具现代化标准,也不见得一定欺压任何人。“豪”已不是以前的“豪”法,“土”也不是过去的“土”法。他们究竟是谁呢?国外学者直译为“新富”,而从历史文化的渊源理解则应译为“暴发户”,19世纪则有个比较正式的名称叫“布尔乔亚”。
马克思在二元辩证法的语境里,用“布尔乔亚"(我们译为“资产阶级”),指“普罗阶级”(我们译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做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判断。然而,在l9世纪的欧洲文化里,“布尔乔亚”指那些有钱有闲却乏味庸俗的新富。美学判断之下的布尔乔亚是什么样的?指贪婪、虚伪的某些新富,冠冕堂皇却庸俗不堪。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他们有钱,善用一切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
西方思想进入中国驱动我们的现代化,“布尔乔亚”这个词也就成了舶来品。百余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国的布尔乔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矛头有时直指知识分子,直指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不属于“布尔乔亚”的特征被张冠李戴。以后,这个寻找悄然终止。一直到现在,我们用“土豪”描述某些新富,还是没有想起“布尔乔亚”这个洋词。
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必然富裕。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多是正常的,“暴富”则往往意味着不那么正常。美国人会想到“伟大的盖茨比”那些猫腻。我们呢,也知道种种有特色的方式。所以,才前有“大款”、 “暴发户”这样的词,后有旧词新用的“土豪”。这样思考,2013年“土豪”一词的卷土重来就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西方人l9世纪以来就有的现象,如今我们也有了。世界意义上的现代化终于抵达中国。
刚开始看到外电对“土豪”一种诠释——说当下许多中国人藐视新富,暗中却妒忌——觉得西方人不能理解其中复杂的中国式冷嘲。后来,随着这个词在国内 普及,很多情况下“土豪”原先的讽刺意味荡然无存,只有妒忌。不仅妒忌,还羡慕不已。不仅想和“土豪”做朋友,还恨不得马上变成“土豪”。可见,在商品社 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又有媚俗的趋势。应当警惕后者。最大的公约数往往是最低的标准。
民间的旧词新用,意在游戏。而游戏有各种不同:一、仅仅是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二、认真地游戏,因为认真而游戏有了意义;三、忘记了是在游戏,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此等等。
“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如果您也这么说,是想说些什么呢?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下列说法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善于用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是19世纪欧洲文化里的“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
B.“布尔乔亚”一词是舶来品,我们在寻找自己的布尔乔亚过程中,矛头总是直指知识分子和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特征被张冠李戴到“布尔乔亚”身上。
C.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都是正常的,但是“暴富”则往往不那么正常。
D.在商品社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也有媚俗的趋势,对于二者,我们应当提高警惕。

当今的“土豪”与传统的“土豪”有何不同?
为什么说“土豪似曾相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忘却的魅力
王蒙
⑴记忆是美丽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记忆力。我记得三岁时候夜宿乡村客店听到的马匹嚼草的声音。我记得我的小学老师的面容,她后来到台湾去了,四十六年以后,我们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别喜欢记诗,寂寞时便默诵少年时候便已背下来的李白、李商隐、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温庭筠……还有刘大白的新诗: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⑵记忆就是人。记忆就是自己。爱情就是一连串共同的、只有两个人能共享分享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记忆的消失。记忆是活着的同义语。活着而忘却等于没活。忘却了的朋友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忘却了的敌意等于没有这个敌意。忘却了的财产等于失去了这个财产。忘却了自己也就等于没有自己。
⑶我已不再年轻,我仍然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我仍然敢与你打赌,拿一首旧体诗来,读上两遍我就可以背诵。我仍然不拒绝学习与背诵新的外文单词。
⑷然而我同样也惊异于自己的忘却。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色。
⑸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宁市,中间还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场而闻名中外的巩乃斯河畔的新源县。一九八二年,当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时候,我断然回答朋友的询问说:“不,我没有去过新源。”
⑹“你去过。”朋友说。
⑺“我没去过。”我摇头。
⑻“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坚持。
⑼“不,我的记忆力很好……”我斩钉截铁。
⑽“请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那一年你刚到伊犁,住在农四师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从新源回来,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苏联领事馆。”朋友提醒说。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绝对没错儿!连带想起的还有凌晨赶乘长途公共汽车,微明的天色与众多的旅客众多的行李。那种熙熙攘攘的情状是不可能忘记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来了呢?似乎看到了几间简陋的铺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去了呢?为什么竟一点儿也不记得?
⑾一片空白,全忘却了。
⑿不可思议。然而,这是真的。新源就是这样一个我去过又忘了等于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比没有去过,或者去了牢牢记住然而没有机会再去的地方还要神秘。
⒀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有发表出来,已经连题目都忘了(年轻时候我甚至能背诵得下自己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的时候,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时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⒁感谢忘却:人们来了,又走了。记住了,又忘却了,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记。谁,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呢?世界和内心已经都够拥挤的了,而我们,已经记得够多的啦。幸亏有忘却,还带来一点好奇,一点天真,一点莫名的释然和宽慰。待到那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忘却,一切也都把我们忘却的时候,那就是天国啦。
文章第(1)段引用刘大白的新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4)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问句,对文章表达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称颂记忆,结尾却又感谢忘记,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干,不做其他事情。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②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内就可被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③牛群也是如,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④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
(节选自《像山那样思考》)
在第④段中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长期隐藏领略 B.长期隐射领悟
C.长远隐射领略 D.长远隐藏领悟

第③段中“牛群也是如此”和“正因为如此”中的“此”分别指代什么?
请结合文章,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一句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得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内涵。
①(李冰)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②看九寨沟的水,……,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
“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
请结合全文探究“水之经典”蕴含了哪些深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